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节气的由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各有不同风景。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发明了24节气,这其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典故呢?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万物从生长,到欣欣向荣,到落叶萧萧,再到回归沉寂,等待第二年的破土而出,周而复始,遵循着自然的规律。然而,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将土地视为珍宝的古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将四季细化,发明了24节气。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一种测量方法:在地面上竖一根木杆,通过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木杆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居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秦汉年间,24节气已完全确立。人们把1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24节气的天文位置。

很多人不明白:四季不仅简单好记,而且是世界公认的,为什么我们非要保留24节气呢?因为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重头戏,不能将全部希望放在神灵、祈祷上,必须结合节气规律,顺应自然耕种,才有可能获得大丰收。

然而,同一时间,各地的气温并不相同。例如,冬季,南北方气温相差较大。每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相同。例如,北方的冬季,气温会下降,也会有回升。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只依靠四季,无论在生产上,还是生活中,都是远远不够的。24节气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知识连连看:24节气是什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的是季节。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的是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反映的是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读完下面这首七言诗,你会对24节气有新的认识: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iNR4znXCnFkI4SsdsHNz7sXVomNYQTrRL8br9JucFJMsbTC5giVevhqESwCmw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