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管喜欢不喜欢,理解还是不理解,尼采对于人类思想的重要性今天已很少有人怀疑。他与马克思、弗洛伊德一起,被称为现代世界的三大先知。西美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勒维特、芬克、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巴塔耶、布朗肖这些有影响的、原创性的大哲学家,都写过研究他的专门著作,萨特曾计划写一部关于尼采和瓦格纳的小说。弗洛伊德和韦伯公开承认尼采对他们的重要影响。凡此种种,足见其哲学的激发力和魅力。他还在世时,就已经形成了尼采工业(即研究他的专门事业),而他身后,人们对他的兴趣更是延续了一个多世纪,方兴未艾,蔚为可观。尼采的著作,不断以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研究尼采的文献,更是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福柯说:“尼采标志着一个开端,超越这个开端,当代哲学才能再次思考;毫无疑问,他将继续长期支配它的进展。”

然而,颇为反讽的是,尼采又是一个极难读懂的哲学家,许多自称喜欢尼采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尼采在说什么,他们或者满足于鹦鹉学舌般把尼采的一些话复述一遍,再无其他;或者以尼采杯酒,浇自己的块垒,按照自己的意思,利用尼采为己张目。这在尼采研究深入发展的西方国家尚且不免,在中国就更是如此。

尼采哲学之难,首先在于他不像别的哲学家,尽可能让自己的著作和哲学远离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因此,研读一般哲学著作,如《纯粹理性批判》,我们不必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感情生活和健康状况。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我们只要知道他活着,他工作,他死了就足矣。康德也用 de nobis ipsis silemus (关于我们个人,我们将什么也不说)作为他主要著作的箴言。卢梭的生平很另类,可我们无须知道他的生平照样可以读懂《社会契约论》。尼采则不然,他说他喜欢血写的文字,他的著作也的确与他个人生命息息相关。“有很多理由相信,尼采许多文本的思想就像是日记或个人笔记,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他自己和他关于这些文本处理的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以客观非个人的成果为目标的产物。”

因此,了解尼采的生平以及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和形成他的思想和著作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一个叫勒肯的村庄。父亲是一个新教牧师,在他五岁时便去世。尼采有一个弟弟,不到两岁便去世。死亡的突如其来和横暴的经历,从尼采幼年一直到成年,都对他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尼采自小与他寡母、妹妹,还有两个未出嫁的姑姑一起生活,家庭的阴柔气氛后来在他的思想中造成了强烈的反弹。

尼采早慧,很少与同龄人一起玩,而是以写作来消磨时光。他有极高的语言和音乐天赋,10岁时就能作曲写诗弹钢琴,尼采在德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14岁时以优异成绩从当地的学校毕业后,被推荐到著名的舒尔普福塔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曾培养出施莱格尔兄弟和费希特这样的德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大家。1864年,尼采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学校毕业,进入波恩大学(马克思的母校)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次年转到莱比锡大学学习古典语文学,深得里奇尔的赏识。

由于他的天赋和里奇尔的大力推荐,尼采大学未毕业就被瑞士巴塞尔大学聘为古典语文学的副教授(1869年),一年后转为正教授。1872年,尼采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的诞生》。书出版后,他的朋友、音乐家瓦格纳和史学家布克哈特等都表示肯定,但他古典语文学的同行,包括他的老师里奇尔却一致否定,认为它无视古典语文学的行规和纪律。从此尼采逐渐被排除在古典语文学界之外。

其实,尼采真正的兴趣不在古典语文学,而在哲学,叔本华哲学使他看到了另一种哲学、直接面对生活的哲学的可能。他向巴塞尔大学申请哲学教授的教职未能成功,而他的健康状况也不允许他继续从事教学工作。1879年,尼采向学校提出辞呈。从此以后,尼采在他妹妹伊丽莎白的陪同下,在瑞士、意大利等地漫游、疗养,这段时间是尼采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主要著作大都是在这期间写成,但他也已经开始出现精神分裂的征兆。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大街上看到一个马夫虐待他的马,便跑过去抱住马的脖子昏了过去,从此就和疯人院结下了不解之缘。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玛去世,享年56岁。从此以后,他和他的思想,就成了哲学史上一个永久的传奇。

以上只是尼采一生大致的外在经历,影响他思想和直接形成他思想特点的是他内在的人格特征和身体状况。首先是尼采糟糕的健康状况。他自幼体弱多病,一生饱受各种病痛和精神压力的折磨,他有周期性的神经问题,严重的眼睛疾患使他几近失明,还有极端折磨人的长期偏头痛。这使得除了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的一些地方外,其他地方的生活对他而言都是无法忍受的。他糟糕的健康状况不但影响他的外部生活,而且也影响他的思想。而尼采又根本不在乎,甚至有意要将这种影响表达在他的文字中。

尼采糟糕的健康状况自然也极大影响了他与他人的关系。除了将陪伴他一生的母亲和妹妹视为仇敌外,他与其他女性的关系也很难说得上融洽,他与女性关系的失败直接表现为他对女人和女性的各种观点,这些观点难免让人对她们产生反感。 尼采一生朋友不多,但即使和这些不多的朋友的关系,也难称融洽。他在讲到他称为“朋友”的人时经常语带怨恨,主要是责怪他们对他缺乏敏感,他抱怨他们不肯下功夫去研究他的著作,没有让他避免公众的忽视。 这种心态自然使他倍感孤独。虽然说他对荣誉没有兴趣,但却对不被世人承认耿耿于怀,总觉得那是由于他周围都是平庸之辈。这种怨恨心态也表现在他的思想和文字中。在他留下的文字中有不少纯粹个人的、与哲学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

由于极端自信和长期被孤独感笼罩,尼采完全不顾别人对他的看法,在思想上彻底我行我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很少有推理和论证,丝毫不管自己的想法是否站得住,所以他的哲学是最个人化的哲学。按照常理说,哲学追求的是普遍真理,哲学家应该尽可能不让自己的个人倾向、激情和好恶影响自己客观冷静的表述,更不用说直接表述自己的特殊情绪和爱憎,甚至偏见了。尼采正相反,他一方面坚决否定哲学上流行的“我”和“主体”概念,另一方面他自己的哲学离开他这个“我”是无法理解的。他恰恰极度厌恶那些不把自己生命融入哲学的哲学,而有意要让读者在他的文字中看到他鲜活的生命。我们在绝大多数哲学著作中看到的是沉静,但在尼采的著作中我们只能感受到热烈。如果说绝大多数哲学家是用理智在写的话,那么尼采是用无与伦比的激情在写。只有阴沉性格的人才会不被他感动,尽管感动不等于同意。

尼采也是个杰出的文体家,他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他可以在德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人们至今认为他是与歌德、海涅并列的最优秀的德语散文家。尼采在他的著作中充分运用一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比喻、隐喻、格言、寓言、双关、反讽、诗歌等。以至于我们在读尼采时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尼采、相信尼采,就完了。”

除了他特殊的哲学表达方式外,尼采的难懂更在于他要颠倒和否定的是“一切迄今为止所有人都相信、要求和认为神圣的东西”,是大多数人思想行为的前提和基本原则,是许多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是离开或否定它们,人们便觉得不知如何思想和行动的东西。正因为这样,在许多人看来,尼采的思想是离经叛道加胡说八道,是绝对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的。尼采的噩运,相当程度是由此造成的。理解尼采,需要成为他那样的勇敢的怀疑者,即不是怀疑别人,而是怀疑自己,怀疑自己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不经怀疑的东西就没资格称为“天经地义”。

尽管尼采哲学不容易理解,但肯定不是不能理解。相反,由于他天才地洞见了现代性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正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在世人面前,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具备理解尼采的外部条件。只是由于尼采哲学的特殊性,我们在读尼采时还必须意识到不能用阅读一般哲学著作的那种方式去阅读。除了要努力和尼采本人处于同一起跑线外,德国哲学家豪斯特曼提出的三点警告也值得注意:(1) 无论关于什么主题,都别指望在尼采的著作里找到什么平和中正的观点,它们表达的只是尼采自己的观点;(2) 尼采喜欢用绝对肯定的语气来说话,这些表达极为笼统,常常有悖于正常人们对谦虚的期待和常识的要求,这些风格上的怪癖反映了他坚决蔑视多数人,尤其是那些他怀疑不愿意听他的人,对此我们不必管它;(3) 绝不要忘了尼采不要与“我们”,他的正常的、感觉迟钝的“学术界的”读者为伍。他不要成为“我们的一员”,相反,他坚持他称为“距离”的东西,以保持他的观点是他自己的,提醒我们他的独特性。

只要我们记住这些,记得尼采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是非常另类的哲学,我们不能让他和他的哲学来迁就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思想习惯,而应该努力去适应他的哲学风格和表达习惯,那么,阅读尼采会给我们一种非同寻常的享受和刺激。这种非同寻常的享受和刺激不是因为他的思想听上去就合情合理,更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恰恰是因为它的片面、它的偏激、它的怪诞。这是一种开创性的片面、矫枉过正的偏激和突破墨守平庸的怪诞。尼采之所以吸引一切有思想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思想的超前,是所谓后现代的开山鼻祖;他关心的有些问题其实早已过时,有些问题只是在他生活的19世纪语境中才有意义。尼采的魅力,来自他以激进的眼光和彻底怀疑批判的态度来对待那些人类亘古以来的根本问题,促使和鼓励他的读者也以同样的彻底态度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从而得到思想的新生。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尼采哲学的一些主题。 KDVLLo1KF3lwHiLZ+4ZsNDJsP8TEp5HAd281y21NM9IA8JqhBY0miW0OlzIf46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