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孙阳的“相马”(识别马的优劣)技术非常高超,人们很尊敬他,称他为“伯乐”。伯乐到了老年之时,为了把自己的技术传下去,就结合自己几十年相马的经验,写了一本名叫《相马经》的著作。
伯乐有个儿子,智商非常低,他很想继承父亲的相马之术,就把《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准备根据书中的描述,找到千里宝驹,也好找一份相马的工作。
他看到书上说,千里马的额角高而丰满,眼睛特别大,四个蹄子又大又端正。他以为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千里马,于是高高兴兴地出门寻马。走到半路,他看到一只大蛤蟆,就兴冲冲地将它抓住,带回家中。
见了父亲,他得意地说:“我的运气真好,一出门就找到一匹千里马。您看看,这匹马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额头宽,眼睛大,就是蹄子不太端正,还不够大。”
伯乐看到蛤蟆,又是气,又是乐,心想这孩子也太笨了。他苦笑着说:“可惜呀!这匹‘千里马’好蹦跶,不好骑呀!”
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形式,只按教条办事。现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明朝杨慎所著的《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ǎnɡ)蛈日,蹄如累麹(qū)’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耳。’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也。”
伯乐在他写的《相马经》书里有“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就是好马”的说法。一次,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认马。他出门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伯乐知道儿子很笨,被儿子气得笑了起来,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
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毕淑敏《学会看病》语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