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沧海一粟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喜欢到各处游玩,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有一次,苏轼被贬官到黄州,气闷之余,就到黄州的赤壁去游览。

那天晚上,天气晴朗,秋风微微吹拂,水面上找不到一丝波纹。过了一会儿,美丽的月亮出现在天边,将数里的山川照得光彩夺目。苏轼和朋友们在水中划桨,他们有的叩着船舷唱歌,有的则横吹洞箫。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不由得为之深深陶醉。

这时,一位吹箫的朋友忽然吹出了悲哀的音调。苏轼非常吃惊,就问那位朋友:“你的箫声为什么悲伤之调这样浓?莫非你心里也有什么愁苦?”

吹箫的朋友停止演奏,将心中的苦闷向伙伴们坦言:“唉,今天的夜晚是多么美好!可是我细细想一想,我们这些同乘一船的朋友,每天面对着麋鹿鱼虾,在一叶小舟内快乐逍遥,将粗制的酒杯频频举起来劝酒,与大海中小小的一粒米和暂时居住在天地间的蜉蝣不是颇有相同之处吗?个人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岂不是一眼就能看穿吗!”

“我倒是羡慕长江,水泻千里,总是无穷无尽;我还想和明月一样万古长存,永远知道天地间的事情。我知道我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妄想,所以只好通过吹箫,把悲哀之情倾吐出来。”

苏轼听了这话,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对友人朗声说道:“江水不断向东流,可整个长江并不会消耗掉;明月虽然有时圆满,有时残缺,毕竟没有受到削减。如果从变化的方面审视,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消失的。想到这一层,你又何必对长江和明月空生羡慕呢?”

实际上,天地间的万物都各有主宰,如果是我不能占有的,就连一丝一毫也不能拥有。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一听就能得到它的声音,眼睛一看就能得到它的颜色;收取不受旁人的限制,用起来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宝藏,是咱们可以充分享用的!

他这一席话,说得朋友们个个点头微笑。他们抛开忧郁,继续饮酒作乐,然后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一觉睡到天亮。

◎成语释义

原意指大海中的一粒粟米。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很渺小。

◎故事出处

北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出处译文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成语示例

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1EbbOwWmv5Vfzks0gKqdDYatclRv6pkbC4AdYT7DrTPjpnw7H08+2LVEKR2l6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