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这里专指“古代韵书”,即流传至今的“平水韵”。
前面讲过汉字的字音有三个要素,即:声、韵、调。韵书,就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编排起来的字典。为了作诗、填词、度曲或其他韵文写作的需要,而按韵分部,所以韵书又是分韵字典。有的韵书在韵字下收有若干由该韵字组成的词,以便于使用时查阅和引起联想,故韵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词典。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时李登编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的《韵集》。《声类》今已不传,《韵集》也早散失。六朝时,由于文学创作中声律学的兴起,也产生了不少韵书,诸如周研《声韵》、张谅《四声韵林》、段弘《韵集》、王该《文章音韵》、刘善经《四声指归》、周彦伦《四声切韵》、沈约《四声》等,亦均已不存,但有些为陆法言的《切韵》提供了参考。陆法言的《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也是后来历代韵书之所本。
《切韵》大约成书于隋仁寿初年(公元601年),原有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五十四,上声五十一,去声五十六,入声三十二。《切韵》今亦已不传。其后有《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五音集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代有发展,比《切韵》更加完善。宋代江北平水人刘渊集前人韵书之大成,编得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新刊韵》,或称“平水韵”。分韵一百零七部,是按旧韵同用独用之体例归并而成。书亦不传。元代阴时夫编有《韵府群玉》减去一韵,为一百零六部,其后明清各代韵书,均为一百零六部。康熙年间,印有《佩文韵府》《佩文诗韵》,所用都是“平水韵”资料。后人以其习用为诗韵,故“平水韵”又指“诗韵”。《佩文诗韵》共分一百零六部,韵目见本讲后“参考资料一”。
在今天的创作实践中,一些韵部是可以通押或半通押的。有心人曾对旧韵部进行了归并,使一些邻韵、近韵直接归入同部,可以完全视为同一部韵使用,详见本讲后附“参考资料二”。通押后,韵的束缚大大放宽,有利于作者遣词造句,可以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词,产生于近体诗之后。词的押韵,当初并没有什么书做准则,或依诗韵,或按方音。清代毛奇龄说:“词韵可任意取押:支可通鱼,鱼可通尤,真文元庚青蒸无不可通;其他歌之转麻,寒之与盐,无不可转;入声则一十七韵展转杂通,无有定纪。”可知词的押韵当初是相当宽松的,这与词产生于民间大有关系。到了元、明、清时代,词也有了专门的韵书,如沈谦的《词韵略》、仲恒的《词韵》、戈载的《词林正韵》、朴隐子的《诗词通韵》、李渔的《笠翁词韵》、许昂霄的《词韵考略》等。其中戈载的《词林正韵》,在今天仍被主张沿用旧韵作词的词家奉为押韵的标准韵书。该书把平上去三声归并后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大体是诗韵的合并,比诗韵宽得多。见本讲后“参考资料三”。有人主张,作诗,也可以依“词韵”用韵。
“曲韵”产生于元代,比“词韵”早数百年,有代表性的曲韵韵书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系总结归纳北曲作品而成,共分十九部,韵目见本讲后“参考资料四”。其特点是将“诗韵”大大简化与合并,取消了旧读入声独立韵部的传统分法,并按“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新原则重新归并韵部,这应当是今天普通话的早期前身。《中原音韵》所依据的是中原北曲,普通话的基础也是北方方言。
“五四”运动后,又有音韵学者编出语音比较统一的《中华新韵》,已与今天普通话音韵十分接近了。
“今韵”,这里专指按普通话音韵分部的韵书,最有代表性的是《诗韵新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1965年初版,以后又重印多次,发行量甚大,颇受诗词作者欢迎,影响广泛,不少诗词组织主张今人作诗填词度曲,在更加权威的当代新韵书问世之前,宜以此书为押韵标准。
该书依照《中华新韵》归纳现代汉语为十八个韵部。每个韵部中分平仄两大类。如“一麻”韵,分为:平声·阴平、平声·阳平;仄声·上声、仄声·去声、仄声·入声。每一声调下,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列出同韵字,字后标音,再举以该字为韵的例词若干,既便于检索,又可因韵词而启发思路。所分十八个韵部如下:
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
这十八部韵,实际运用中,如愿再放宽些,有的还可以“通押”。《诗韵新编》(新版本)开篇有表说明通押情况,转述如下:
二波、三歌通押,五支、六儿、七齐通押,十姑、十一鱼通押,十七庚、十八东通押。入声部,一麻、二波、三歌、四皆通押,五支、七齐通押,十姑、十一鱼通押,或入声全部通押。其“通押补充说明”谓:1.各韵部各声调如不必通押者,自以各韵独押为宜。2.痕、庚二韵,历来绝大多数是泾渭分明,互不相通。但是宋名家诗词中实行通押的已有前例,今人更少拘检。故通押与否,悉由作者自便。3.入声韵字,则采取:A.分类通押:即麻、波、歌、皆等四个以开口呼音素收音的为第一类通押。支、齐两个以齐齿呼音素收音的为第二类通押。姑、鱼两个以合口呼和撮口呼收音的为第三类通押。B.凡属入声字,本书中的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
编者认为,这是个值得实践的规范,因为它既有现代语音科学依据,又减少了押韵的束缚。押韵的目的,就是使作品读起来有回环往复的旋律美。今人写诗、填词、度曲,只能以今音读之。今古同音而外,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字的古音已经死亡,今不再读。基于上述认识,编者曾取法《诗韵新编》,编有《诗词曲韵宝典》一书出版。按普通话亦分韵十八部,重拟韵目,依《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排序。第一版全书共收单字(含多音多义字)7660多个,以汉语拼音注音;广收历代诗词曲例文60000多句(弥补了《诗韵新编》未收例句的缺憾),例词97800多条(比《诗韵新编》增收了“顺序”例词),附录《佩文诗韵》简编(平水韵资料),内容丰富而实用。十八韵分法如下:
单韵母([a][o][e][ê][i][u][ü]),复韵母([ai][ei][ao][ou])、鼻韵母([an][en][ang][eng][ong]),把“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复韵母、鼻韵母作归拼,即[ia][ua]归入[a]韵,[uo]归入[o]韵,[ie]、[üe]归入[ê]韵,[uai]归入[ai]韵,[uei]归入[ei]韵,[iao]归入[ao]韵,[iou]归入[ou]韵,[ian][uan][üan]归入[an]韵,[in][uen][ün]归入[en]韵,[iang][uang]归入[ang]韵,[ing][ueng]归入[eng]韵,[iong]归入[ong]韵。还有特殊韵母,就是“知、蚩、诗、日,资、雌、思”七个音节的韵母,分别是[ʅ]和[ɿ],《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用[i]代替,故仍按《诗韵新编》把它排在[i](衣韵母)之前;“儿”韵母写成[er],该韵特殊,字数极少,历来与[-i](知、蚩、诗……的韵母)或[i](衣韵母)通押,故也仍排在这两个韵之间。《诗词曲韵宝典》韵目与相对应的韵母排列如下:
—阿a、ia、ua
二婆o、uo
三彻e
四夜ê、ie、üe
五织i(ʅ和ɿ)
六儿er
七戏i
八捕u
九鱼ü
十来ai、uai
十一美ei、ui(uei)
十二妙ao、iao
十三秋ou、iu(iou)
十四泉an、ian、uan、üan
十五沁en、in(ien)、un(uen)、ün(üen)
十六响ang、iang、uang
十七丁eng、ing(ieng)
十八东ong、iong
这十八韵,韵目连读为:“阿婆彻夜织,儿戏捕鱼来,美妙秋泉沁,响丁东。”一组“三句半”,平仄和谐,易于诵记。
民间还有所谓“十三辙”:明清以来北方戏曲和曲艺用韵所依:中东(中冬)、江阳、衣期(一七)、姑苏、怀来、灰堆、人辰(壬辰)、言前(檐前)、梭波(梭拨)、麻沙(发花)、乜邪(迭雪)、遥迢(遥条)、由求(油球)。有人将这十三辙归纳成一句顺口溜:“月下一哨兵,巡守在山岗,多威武。”正好代表这十三个韵辙。《诗词曲韵宝典》所用十八字韵目“阿婆”云云,就是受“月下一哨兵”的启发而编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