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艾灸疗法——温经通络,调节阴阳

艾灸疗法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和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利用艾灸辅助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使灸疗逐步形成了系统理论。由于灸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其适应证又很广,有一定疗效且无副作用,既可辅助疗病,又能强身健体,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艾灸的功效

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灸法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较好。

调和气血: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升阳举陷。

拔毒泄热:在古代文献中有“热可用灸”的记载,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疮疡肿胀的一个重要治法。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艾灸穴位可助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艾灸的基本手法

艾炷灸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艾炷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先将艾绒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紧,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指、食指、中指捻转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麦粒大者为小炷,黄豆大者为中炷,蚕豆大者为大炷。在施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我们叫做一壮。施灸时的壮数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详细介绍。

直接灸: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是灸法中最基本、最主要且常用的一种灸法。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石蜡油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患者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灸完毕后,可用油剂涂抹,以保护皮肤。此法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及眩晕、皮肤病等。

间接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故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①隔姜灸:用厚约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症,如腹痛、泄泻、痛经、关节疼痛等均有疗效。

②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成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咬、蝎蜇等外伤疾患。

③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盐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艾条灸

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的方法,又称艾卷灸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法、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介绍。

温和灸法: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需灸10~20分钟。温和灸法时,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以患者自觉能够承受为度。本法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结等作用。进行温和灸法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温凉度,以免因袒露身体而致伤风感冒。

雀啄灸: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皮肤的上方约3厘米处,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处熏灸5~10分钟。

回旋灸:施灸者手持燃着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高度,根据病变部位的形状做速度适宜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使局部3厘米范围内的皮肤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灸10~20分钟。适用于呈线状或片状分布的风湿痹痛、神经麻痹等范围稍大的病症。

艾灸材料的选择

吴亦鼎在《神灸经论》中说:“凡物多用新鲜,惟艾取陈久者良。以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故必随时收蓄、风干、净去尘垢,捣成熟艾,待三年之后,燥气解,性温和,方可取用。”艾叶制成艾绒以后,还要经过进一步加工,即制成艾炷、艾条、艾饼等,才能用于灸疗。

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疗法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但在艾灸疗法的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术者在施灸时要聚精会神,以免烧烫伤患者或损坏患者的衣物。

②对昏迷的患者、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患者和小儿,在施灸过程中灸量不宜过大。

③如果患者的情绪不稳,或在过饥、过饱、醉酒、劳累、阴虚内热等状态下,要尽量避免使用艾灸疗法。

④患者在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水的温度应宜略高于体温为宜,在每次灸治结束后还要再补充一杯60℃左右(水稍稍有点烫嘴)的热水。

⑤施灸的过程如果出现发热、口渴、红疹、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时,一般不要惊慌,继续采用艾灸疗法灸治下去,这些症状一般会消失。

⑥施灸的时间长短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由少至多,热度也是逐渐增加的。

⑦患者在采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食生冷的食物(如喝冷水、吃凉饭等),否则会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⑧患者的心脏附近和大血管及黏膜附近少灸或不灸,身体发炎部位禁止采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也属于禁灸部位。

⑨施用瘢痕灸前,要争取患者的意见并询问患者有无晕灸史。施灸的时间一般以饭后1小时为宜。患者的颜面、大血管、关节处、眼周附近的某些穴位(如睛明、丝竹空、瞳子髎等)不宜用瘢痕灸。

⑩在采用艾灸疗法治疗或保健时,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施灸的顺序一般是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身体的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依次进行。 LyJ5VqoPoTn2+QDQ2sHHD5l+BnEJcNg+bZJeDxwkwaXxxdGcnwqXMH3aD7LvzP1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