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0 琵琶不是此枇杷

清朝时候,有位秀才写信向友人言事。信中错把“琵琶”(乐器)写成了“枇杷”(水果),又把“舴艋”(小船)错写成了“蚱蜢”(昆虫)。收信的友人看过之后,不禁哑然失笑,便毫不客气地写了一副对联去回敬他。联曰:

筵上出枇杷,吃乎?弹乎?原本是无声之乐;

河中观蚱蜢,蹦也!跳也!还同那不系之舟。

另据姚旅《露书》,说有送枇杷与一县令者,错写作“琵琶”。县令笑作一首打油诗曰: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解说前一则故事,秀才错在“同音字”上。其实“琵琶”与“枇杷”,“舴艋”与“蚱蜢”,都属形声字,乐器是“玨”字头,水果是“木”字旁,小船是“舟”字旁,昆虫是“虫”字旁,很好分辨的。当今的初中生都学过“形声字”知识,都知道形声字中,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或相近似的读音,形符则表示与这个字有关联的意义。看来古代的秀才还不如今天的初中生哩!难怪友人回敬他一联,戏而不虐,善意嘲讽,也颇有些趣味。后一则故事,与前者大体相同,打油诗比嘲讽联更妙一筹。其下两句用假设语进行类比以批评同音之误,还包含着假言逻辑推理呢。又据褚人获《坚瓠集》载:有人给书法家沈石田送枇杷,误写成“琵琶”。沈石田写了一封诙谐的信复他:“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白居易)挥泪于江干,明妃(王昭君)写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嗣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夜雨之际也。”亦资参读。 zFqwwzFxlxsgbsCu7USlICCK4dtnPyYPGGM7n4WMIwU9zda5qgSYYBv0fvJARc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