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西周、战国迄于明、清,“江山代有才人出”,作品浩如烟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芒四射的璀璨明珠,不仅对诗词本身的繁荣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其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当我们漫步在绚丽多姿、姹紫嫣红的文学艺术百花园中时,随处可以发现,作者常引用一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名句,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章的感染力。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论文、杂谈、影视剧本……古诗今用,比比皆是。有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其被引用率之高,几乎胜过一般成语。用得好,有如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可以丰富文章的涵蕴,使作品增添诗的韵味。古诗名句今用,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

从修辞角度上看,“古诗名句今用”属于“引用格”。引用之法,多有变化,总体来说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一、明引。即给引文加上引号,有的同时交待作者和篇目,使人一看便知是引用古人诗词名句。例如:

①“云想衣裳花想容”,多少少男少女像星星追逐阳光、蓓蕾憧憬怒放那样追求着美的仪表,美的形体,美的风度。(摘自龚春华《青春美的断想》)

②伴着秋虫的鸣声,老槐树上一些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铺满了山路,有的还掉在湖面上,随着徐徐流动的湖水浮游开去。这时我脑子里忽然想起古代诗人唱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句子,多少传出了一种悲凉的心境。(摘自贺青《绿叶赋》)

③我背着我的笔纸,开始一县接一县地走动,真所谓过起温庭筠曾描写过这里的生活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摘自贾平凹《在商州山地——〈小月前本〉写后》)

④俗话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用景物烘托人物,也是常用的一种手法。唐代诗人崔护的名句“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那盛开的鲜艳桃花烘托姑娘的美容,以美衬美,可谓曲尽其妙。(摘自崔新民《谈“烘托”》)

例①,“云想衣裳花想容”,语出唐·李白《清平词调》。文中加上引号,虽未说明作者、出处,但一看便知是引用诗句。例②,“无边落木萧萧下”,语出唐·杜甫《登高》。加了引号,并交待出是“古代诗人唱的”“句子”。例③,明确交待是“温庭筠描写过”,语出《商山早行》。例④,引文前交待“唐代诗人崔护的名句”,后面又用括号注明诗题。

二、暗引。既不说明出处,也不加引号,而是直接把古诗词名句组织在自己的文章中。例如:

①年光似水人易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了。(摘自嵇鸿《火山口邂逅》)

②你看,不是有一股疏香冷气吗?我说真是梅枝疏淡潇洒,梅花含苞欲放,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摘自金肇野《和邓拓同志在一起的日子里》)

③对我来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并不十分困难,可是有风有雨的心境却更合自然些。(摘自三毛《夏日烟愁·一定去海边》)

例①“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语出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例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语出宋·王安石《梅花》;例③“也无风雨也无晴”,语出宋·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都未说明出处,也未加引号,均属“暗引”。

在“明引”“暗引”总的范畴内,还有一些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整引。即引用原作的整句、整段、整篇。如前举“明引”例①、例②、例④和“暗引”例③都是引一“整句”;“明引”例③和“暗引”例①、例②都是引两“整句”(一“整联”)。再如:

①何谓多余的东西?这就是机械模仿、东抄西凑的东西,千部一腔、千人一面、陈词滥调的东西。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云:“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辛辣地讽刺了诗坛上那种因循守旧、蹈袭前人的没出息作风。(摘自何新《有感于歌德的几则诗话》)

②“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相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培养年轻干部,是老干部离开第一线前后的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摘自郑贽《应该授予他们大功勋章——记一位老干部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事迹》)

例①,引用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五诗中一小段整六句。例②,引用清·郑燮《题画竹》全诗一整篇。

(二)断引。即只引某句中的部分语词,不引整句。这是根据行文需要,“断章取义”的引用法。例如:

①时代变了,价值观念能不跟着跑么?人们都在“四海为家日”,何必尽是“萧萧芦荻秋”?他拣生活可为喜悦的方面给了观众。(摘自黄永厚《朱修立和他的画》)

②他要把西湖比西施,我们又何妨把这首诗来比隐与秀呢?“水光潋滟”是秀美的模样;“山色空蒙”是隐美的模样;真挚高卓的情感思想就等于是西子那天成的丰姿美韵。(摘自傅庚生《文学赏鉴论丛·论文学的隐与秀》)

例①,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尾联云:“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黄文中断引十字,分两句。例②,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首联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傅文中断引八字,亦分两句。

(三)拆引。即把一句或一联古诗词拆开来,中间嵌入若干字词的引用法。例如:

①但是,也有的青年人不以为然,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意若真怜幽草,这雨就不该如此姗姗迟来。(摘自方《塞上的雨》)

②当时我理解朱总司令的中心意思是干革命要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赤条条枪林弹雨来去无牵挂。(摘自刘南昌《革命莫为官——访李聚奎将军》)

③文学作品要想引人入胜,就要悬念丛生,让读者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到喜悦,从而扣动读者的心弦。(摘自张毓书《藏头露尾摇心移神——小说悬念漫笔》)

例①,唐·李商隐《晚晴》云:“天意怜幽草”,方文中拆引,中间嵌入“若真”二字。例②,《红楼梦》二十二回引清·邱圆《寄生草》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刘文中拆引,中间嵌入“枪林弹雨”四字。例③,宋·陆游《游山西村》颔联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张文中拆引,中间嵌入五字,分为两句。

(四)套引。即把不同作品中的两句套在一起作为一联加以引用,类同“集句”。例如:

①分手的时候,露易丝伸出自己的小手让约翰·斯诺久久地握着,末了,还悄悄地加上一句,“中国有一句古诗,‘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摘自庄维明《报价》)

②舞台两旁的朱漆圆柱上,贴着一副对联:“此曲只应天上有,何人不动故园情。”

光看这布置,就充满着乡思乡愁、离别的情绪和气氛,难怪六七百人的听众席上竟鸦雀无声。(摘自季仲《南曲声中》)

例①,“今朝”句语出唐·罗隐《自遣》;“莫使”句语出李白《将进酒》;例②,“此曲”句语出杜甫《赠花卿》;“何人”句语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句为“何人不起故园情”),均“套引”。

(五)翻引。即在保持原作基本格调的基础上,改动数字,翻造新句,用修辞上的“仿拟格”,“引”古今用。例如:

①1977年写成了《红楼梦魇》,用十年时间,写了14万字。她自己说:“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摘自李伟《折翼的凤凰——文坛“怪才”张爱玲》)

②他(吴佩孚)在行前声言,今后不问军事、政治,将以饮酒、看花终老。谢觉哉闻之,乃仿王昌龄诗写道:“白日青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讽刺可谓入木三分。(摘自苏新《“一片雄心在酒壶”》)

例①,翻引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例②,翻引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改引。即根据行文需要,将古诗句改动一二字后引入自己文中。与“翻引”略有不同。“翻引”是“仿拟”原句(诗)格调,别出新意,“改引”只改一二字,以适己文,原句意思基本不变,或截然相反。例如:

①“春光一刻值千金”。正当春回大地,万木复苏的大好时光,让我们尽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吧!(摘自黄渭铭《和风送暖话春游》)

②元遗山有这样两句诗:“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是不正确的态度,而我们是要“勤把金针度与人”。训练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就正是学习汉字的“金针”之一。(摘自张寿康《中学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工作》)

例①,苏轼《春夜》曰:“春宵一刻值千金”,写的是“夜”,故用“宵”;而黄文写的是“春回大地”的“大好时光”,故改“宵”为“光”。例②,金·元好问(遗山)《论诗》主张“不度”(金针);而张文主张“要度”,故改“不”为“勤”,一反其意。“改引”是有意而改,与一时失记而“误引”不同。时文中古诗今用,作者朝代、姓名、诗句文字有错误者,不乏其例,读者不可不予注意。 KSF8OTXxtosV0Bu9Si6RawqO1BvP7xvxMdLu45dGzTkz9ed4UI39zbSNb71avh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