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以粗放的资源要素投入为代价,反映在农业领域则是以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粗放利用来实现粮食安全。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12年连增”的奇迹;而笔者对中国典型的农业自然资源水、土地、气候和能源的利用进行分析时发现其效率普遍偏低。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存在“资源效率低——粮食产量高”的发展悖论。未来,中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如能从粗放利用向集约高效利用转型,粮食产量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本书主要研究目的是以水资源为切入点探索中国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效率特点,以期提出优化资源利用和改善效率的措施并最终达到中国粮食生产供给可持续安全。
本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其中,以土地为载体,重点分析了水资源及其效率对粮食生产供给的基础性影响。且全书区分了指标效率(资源生产率)和技术效率(DEA效率、SFF效率)。因而,本书测度的效率具有科学可信性。
本研究以效率评价为主线贯穿全书,具体的内容体例采用“总—分—总”的格局。首先,总体上分析各个资源特点、总体资源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水平;其次,分别对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效率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国外水资源利用的管理经验和我国实情并提出资源改进的措施。主要研究方法包括:①运用可视的GIS(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自然资源利用特点及效率动态进行了展示;②采用MFA(物质流分析)、DEA(数据包络分析)和SFF(随机前沿方程)方法,对资源效率水平进行了对比测度。
本书研究发现,中国资源利用呈现出“效率贫困”。无论是整体自然资源效率还是单个自然资源效率均偏低,粮食主产区的资源效率较其他地区稍高,东部地区的资源效率略高于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优化对未来粮食增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必须从其结构、效率、流转和风险角度对水资源利用进行综合考量,以期提振其整体效率,促成粮食单位产量及总产量供给的跃升。
在自然资源利用及其效率研究中,本书做出了如下贡献:第一,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其效率进行基础性的实证分析,奠定了从水资源维度确保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第二,初步揭示了土地与粮食、水资源与粮食、气候与粮食几种重要战略资源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我们对自然资源与粮食安全必须协调发展的理解。之所以遴选出水资源,是因为水资源效率的提高推动未来粮食增产的潜力最为强大。表现在:一是水资源利用动态中当期水资源利用对当期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前期和后期的水资源利用对当期粮食产量影响不显著;二是灌溉水资源效率尚未形成全局性的空间外溢效应,各省效率值呈离散分布形态;三是省际的水资源效率与农业用水比率存在负向关系,与人均用水量存在正向关系;四是以水资源为例,借鉴国际资源管理经验,提出我国应采用综合性的、适应性的和整合性的资源管理及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