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新三板市场从2006年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发展至现今扩容后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已形成我国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主导市场,成为主要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实现产融对接、资本投入和退出的主要平台。而进入2016年,我国关于完善新三板市场的各类相关政策加速推出,为其高速发展创造了更多良好的条件,是新三板市场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新三板市场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等不设严格限制,对所属行业也没有要求,这种巨大的包容性极大地鼓励了各式各样的企业谋求登陆新三板。其中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便是近几年金融机构在新三板市场中频频登陆、急速扩张其流通股份以及部分挂牌金融机构做市价格的强势波动和尝试举牌二级市场等资本运作活动。截至2016年1月底,在新三板中挂牌的金融机构已有130家,涵盖了保险公司、券商、私募股权机构、小贷公司、中小银行、信托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相较于其他挂牌企业,金融类企业对于新三板的发展最为敏感,也最为了解,甚至其日常业务也与新三板有很强的关联性。它们不仅是市场的融资者,也是市场投融资业务的组织者。挂牌金融机构在新三板市场中的活跃举动,增添了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股票交易的活跃性,丰富了新三板市场的行业版图,但同时,也给新三板市场带了更多的风险,以及给新三板市场监管带了更大挑战。本书通过对在新三板挂牌的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分类数据采集与分析,从财务与非财务因素两方面构建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预测,最终形成在新三板挂牌的各类金融机构成长性预测结论,以及对中小型挂牌金融机构提出风险预警与发展建议。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1章是对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挂牌金融机构的规模、行业细分、股票发行与交易等现状进行概述;第2章主要是从层次分析法、突变级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国内外常用于企业成长性分析的方法中进行对比筛选,并最终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适用于新三板各类挂牌金融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而形成专门针对金融机构成长性研究的评价方法;第3~6章主要是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对挂牌金融机构的二级分类方式,逐一分析论述并采用数据实证分析银行类、证券期货类、保险类、其他类挂牌金融机构的综合成长性,并对各类金融机构提出发展建议。
郭静林
2016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