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贵州之贵在山地,贵州之美在山地,贵州之特在山地。

唐代诗人孟郊称赞说:“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

设想这么一个小城镇:它远离城市的喧嚣,依山傍水,小巧宜人,田园气息浓厚;它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情,或许还有些厚重的历史渊源,独特的风土人情;它既是山水城市,又是绿色小镇,既是美丽乡村,又是和谐社区。我想,这就是多彩贵州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愿景。

地处欧洲内陆的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1500米,山地占国土的大部分,自然生态优美,森林面积占全境面积的三分之一,早年属农业国。从这些方面看,其与贵州省有很多相似之处。基于此,该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模式,于贵州省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推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从省情实际出发,要注重发展小城镇,努力走出一条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然而,同全国横向比,贵州的城镇化率则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比较的结果是,贵州的城镇化建设始终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贵州加快发展的要务之一。贵州省城镇化率低、城镇空间布局尚待完善和优化。2014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40.01%,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4.76个百分点,较周边四川、重庆、云南、湖南、广西分别低6.29、19.59、1.99、9.51、5.99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次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有待加快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贵州探索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课题研究,正逢其时。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实现城镇化的条件相对不成熟,不能跟随别人“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应走符合贵州省情的、有山区特色的、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山区特色城镇化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好“人、产、城”三大要素的平衡和临界控制。人是城镇化的核心,没有人的城是空城,人太多的城是堵城。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一定规模的区域内,要合理控制好人口密度,把居住条件落后且难以改善的村落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是城镇化的根本支撑,没有就业机会的城镇是“空心化”的城镇。最后一个核心是“城”,城的概念区分为“城之形”和“城之魂”。城之形,是指城镇的公共配套、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是城镇的基本形态,是人民对优质生活条件的基本需求。城之魂,是指城镇的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建筑格调、文明程度等抽象概念,是一个区域的独特性标识和文化特点。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其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和地表水交相汇流,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尤显重要,对山区特色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人太多、产业层次不足、城镇规模过大,都会导致资源消耗过量、生态环境保护难度增大。

贵州要走出“人、产、城”相融合的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山地特色城镇化不同于平原城镇化发展模式,该城镇化主要包含三大核心要素“人、产、城”。要用产城一体化理念来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的交融互动和有机统一。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主要在于“六个新”。新在就地就近城镇化路径,以县城为节点、以小城镇为载体,联动周边村庄,构建离土不离乡、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路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社会融入;新在多向开放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区域环境改善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导向,立足“近边近江近海”特点构建多向开放城镇化空间格局;新在山地经济拓展就业领域,立足山地资源条件,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打造山地特色产业拓展就业,保障民生根本;新在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立足山地城镇基础,创新规划建设理念,优化行政管理,协同行政区和经济区促进空间优化和管理扁平化;新在生态文明协同城镇化机制,立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资源环境共融共生,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新在扶贫开发融合城镇化方向,以同步小康为导向,以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生态移民为抓手,实施精准扶贫,探索扶贫开发与城镇化融合推进,消除贫困。

贵州要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走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建设农业园区型、旅游景区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格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第二,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贵州没有平原支撑的特点,应结合高速铁路、公路等大交通通道建设,在其沿线选择用地条件较好的小城市和县城,重点培育其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将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变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第三,提高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管理水平。提高城镇规划水平,以城镇规划为引领,提升规划品味,抓好规划衔接,强化规划执行,一张蓝图干到底,将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第四,改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使城镇真正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幸福家园,让城镇原住民和新进城人口、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共享城镇化的文明成果,实现城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第五,节约土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贵州的城镇化建设尤为重要。如何执行国土资源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如何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答案就是认真执行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拥有我国、贵州省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在贵州省推广应用。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是作者长期思考和潜心研究的又一力作。在研究思路上,以理论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遵循概念框架、理论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的研究范式,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政策建议的逻辑次序来安排。采用社会调查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应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专家咨询等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将贵州探索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机制的构建建立在坚实的逻辑基础上。

本书对贵州、对山地特色聚焦,做了大量对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内在机理、外生机制、发展模式等的研究,归纳出了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及运行机制,相信对实际推动城镇化建设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地走出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是以为序。


(马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 vRar+7mv3fEPz3bPAVxjc1t2/0KyLX7bcoBqSDHN7RAXruRkrX6wcmlUsNfs6t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