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穿越汇率的拐点

何帆

管涛博士曾长期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是汇率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政策决策的亲历者。他理论功底深厚,一向被誉为学者型官员。如今,管涛博士已加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专职做学术研究。《汇率的本质》是他的新作,对中国的汇率政策、资本管制和金融对外开放等问题均有深刻独到的论述。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汇率的本质,理论严重落后于现实。从汇率决定理论来看,经典的购买力平价论、利率平价论在解释汇率实际波动时都显得捉襟见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联通的外汇市场时时刻刻都在交易,汇率受到各种瞬息万变的因素影响是一种典型的高频数据,而无论是物价水平抑或利率,都是变化迟缓的“慢变量”。用“慢变量”很难解释“快变量”。但一个建立在外汇市场微观决策和市场结构基础上的汇率理论仍付诸阙如。从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来看,流行的理论曾经强调“两极论”,即要么选择绝对的浮动汇率制,要么选择绝对的固定汇率制,没有中间道路。但各国的实践表明,各种汇率制度互有不同,各有优劣。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所说的,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会适合所有国家及一个国家的所有时期。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来看,经典的理论会谈到“三难选择”,即在货币政策自主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之间,一国政府最多只能选择两个目标,而必须放弃第三个目标。但海伦·瑞(Hélène Rey)提出的金融周期理论则指出,只有在有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三难选择”面临着更为苛刻的约束。

中国的改革实践也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数次重大的改革,比如1994年汇率制度并轨、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抵御外部投机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14年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2015年“8·11”汇率改革等。管涛博士在这本书中对历次汇率政策调整均做了详尽的分析,读后受益匪浅。这些汇率改革并非都是完美的,政策决策始终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所幸的是,中国经济每一次都能有惊无险地渡过难关。每一次改革中出现的缺憾,也都能成为下一次改革时可以借鉴的经验。

俱往矣。正如管涛博士所指出的,我们正在穿越汇率拐点。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人民币汇率也随之进入了新常态。

首先,人民币汇率已经大体处于均衡状态,但非基本面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更大。2005年刚开始汇率改革的时候,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的单边预期。这种单边预期鼓励了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买入人民币,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入的压力。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原来困扰中国的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如今,经常账户顺差已经大幅减少,中国也成为新生的对外投资者,人民币对美元和对一篮子货币都有大幅度升值。尽管没有人能够准确找出均衡汇率,但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讲,市场汇率和均衡汇率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大。遗憾的是,市场上的一些临时因素、投机因素会对汇率波动造成更多的冲击。比如,2015年的汇率改革本来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但由于市场对中国经济心存疑虑,人民币贬值压力突如其来。本来只是“茶杯里的风暴”,却掀起了全球市场的轩然大波。经此一役,人民币汇率改革理应越挫越勇。汇率应该进入双边波动的区间,因为灵活的汇率有助于缓冲外部风险,获得更多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之中,则要时刻注意,我们已经陷入深水区,外汇市场存在预期的自我强化机制,很容易构成多重均衡,因此,有必要时刻保持警惕,善于引导市场预期。用管涛博士的话讲,适应双向波动是我们必须“过的坎”,加强市场沟通是我们必须“补的课”。

其次,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溢出效应,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对其他经济体的溢出效应也日益突出。这一点在2015年汇率改革前后也能够体现出来。中国经济放缓,既会影响到初级产品市场,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出口国,且能引起一波接一波的涟漪效应,这就是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倍加关注的根本原因。2016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趋于平稳,除了中国经济回暖,央行加强市场干预和资本流动管理之外;美联储推迟加息,美元相对疲软,也是较好的外部因素。好的政策正好赶上好的运气。但是,好的运气并非总是等得来的,中国还应抓住机会加快改革。管涛博士谈道,“内圣外王”,最关键的是要把国内的事情做好。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仅仅做好本国的事情是不够的,由于溢出和溢入效应,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遗憾的是,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各国国内的贫富差距、增长乏力、债务包袱等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不满情绪高涨,全球化遇到了退潮,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能够得到的国内政治支持减弱。由于各国的利益不同、立场各异,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不同,所以更难以协调一致。如何加强国家间的合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可能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无体制、有合作”的奇特时期。一些特殊的历史因素促成了这一格局:各国都经历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全球化吸引了更多的国家加入改革开放阵营,各国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容易达成信任和合作;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都有了较大的调整,物价水平相对稳定,货币政策规则明朗,实现了“大温和”;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有“善意的忽视”,持欢迎的态度,南北合作进入了难得的“蜜月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有了显著的改变,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日渐落伍。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资本管制的回归,金融全球化的步伐相对放缓;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实体经济正在寻找突破口,金融能否为实体经济和创新活动服务,是各国决胜的关键;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要求各国寻找更大的自主政策空间。展望未来,我们有可能会向着一种多元国际货币、汇率相对稳定、监管日益加强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转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管涛博士在自序中谈到政策研究者应该如何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寻找立足点,这是他精研多年的宝贵心得。中国并不缺少伟大的实践,但连算得上合格的理论都还非常欠缺。理论升华的前提是对现实的敏锐觉察,这恰恰是很多研究者的不足之处。从理论回到对实践的指导,需要研究者心怀更多的谦卑,因为政策决策的难度远超过抽象的理论,各种复杂的约束条件都要一一考虑进来。从现实升华到理论,再从理论落脚到现实,这是中国智库的新一代学者的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要继续上下而求索。 etgmNB+G31vIhUsVJKxD1aDbXgQjlKbwb1UlCCS5XK4iHYPqZTNglO4jzOgoKn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