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头颅悬挂城门

五只柳条筐悬挂在三江城楼上,里面装着五颗人头,有的还在滴着血。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城东门下人越聚越多,今日又逢农贸大集,四面八方赶来的人聚在城楼下围观。

人头挂的位置很高,再好的眼神也看不清面目,还是有眼力好的人说:

“是外乡的,不是本地人!”

人群中议论纷纷:

“定规(一定)犯了啥事!”

“啥事?他们是干什么的?犯了啥法?”

“杀了五个,一巴掌人啊I”说话的人举起右手,比划着,“一次杀这么多人……”

“他们到三江来干啥?”

“谁知道呢!”

“砍头……”

处决犯人砍头已是大从前的事情了。男人梳辫子的时代,三江还有刽子手这个职业,斩人用大砍刀,对罪大恶极的人犯斩首示众。如今毕竟是1945年的秋天了,改良旗袍已在北方小街上流行,刀斩改成枪毙,谁还砍头呢?

“官府唤,不然能挂到城门上?”

三江的警察就站在城楼上,除非官府杀人谁准许挂在那上面?

“不对呀!可是这乱巴地(无政府)的时候……”

“谁说乱巴地?”

“有?县长是谁?”

没人能说上来县长姓甚名谁,甚至说不上是哪一派人掌权当政。满洲国倒台了,刚搭秋天的边儿,三江权力出现短时的真空,敌伪残余势力拼凑地方维持会。接着来了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人,他们反奸清算,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伪警、匪首……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抗日根据地来的人,接着苏联军队来了,不久从抗日根据地来的人撤走,国民党接收大员进入三江,还来了一个团的正规军。

袅首示众的事就发生在这个特殊时期。

“肯定成立了县政府,哪伙人掌权可说不好。”有人说。

“一定得罪了什么人。”

“得罪谁?”

“还用说嘛,定保是大人物。”

“小鬼子土豆搬家——滚球子啦,三江还有什么大人物?”

日本人统治三江十几年,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百姓心中他们才是大人物,投降滚回家,所以说三江还有么大人物。

谁杀了他们?是议论的焦点。知道谁杀死他们,大概就能推断出原因,再从原因推断出被杀者的身份。

“看不见穿戴……。”

“只是一个脑袋,哪有啥衣物,连一寸布条都没有。”

“就算有衣服,挂得那么高,谁看得清,是男是女都看不出来。”

警察的刺刀在秋天里跳跃着血色,太阳很红。

“看啊!”有人大喊道。

众人抬头望去,带枪的人顺着城墙竖下来一块白布,上面写有字,带枪的人不是军人,是警察。

“写的什么?”

很多人不识字,白布上只有三个字,还是有许多人不认得,应了那句老话:满街贴告示,还有不认得字的。

白布上写着极不通顺的一个词:匪八路。

三江人对这个词汇不及关内人清楚,觉得很新并不知其意。匪并不陌生,土匪最熟悉不过,大股小络,一人单搓(一人为匪)的都有。也不全叫土匪,多称胡子。这匪八路又是什么?

五个被杀的人是八路,驻守三江的中央军113团这样称呼,人肯定是他们杀的了。也算有了答案。

“走吧,赶集去!”

人们进城去,城门大敞开,进出都需遭到军警盘查。赶集的人有三种,卖东西的、买东西的和既卖东西又买东西的,属于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那种。譬如高粱换绳套、灌子皮换犁桦……大到换牛换马,小到针头线脑。卖的东西里最显眼的是柴火。三江城多平房,住火炕,平头百姓烧不起煤,日本人才烧煤,像吃大米一样 。柴火交易是每次赶集的重头戏,柴火分软硬,卖上价的硬柴火,如干树枝子、劈柴拌子、葵花杆,软柴火如耙楼的毛烘(燃点很低的柴草)不值几个钱卖给穷人。

“仔细检查柴火车!”一个班长说。

兵们检查柴火车,端着刺刀朝柴火里猛戳,跟战场上拼刺刀一样,每车柴火都捅一遍。

“真是吃饱撑的!”赶集人私下抱怨道。

“可不是撑的,找人。”

“找人?找谁?”

说话的人指下门楼,又指向河的北岸,低声说:“防备那边的人进城来。”

“八路?”

“恩,他们说的匪八路。”

清河紧贴三江县城亮子里流过,几十年后它便从市区中穿过了,三江变市,人口、城区像发面一样骤然膨大,成为几百万人口的地级市。再说河北岸,多被理解成三江的一个区。六十多年前不同,清河北岸则是荒凉地域,是我们故事的背景。

三江地区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老歌谣:

拉大锯,

拉大据,

姥爷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

请女婿,

小外甥,

也带去,

问你愿意不愿意?

三江地区的孩子们无论穷富,他们都听过这首歌谣,男孩女孩对坐拉手一推一送如拉锯状。如果用它来形容1945年的秋天情形,那么主角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拉锯的区域是清河北岸的地区,包括一个较大村庄,村名叫三不管。历史上怎么个三不管不讲,时下的三不管,即河南岸驻军不管,村北的双山镇八路军(时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也不管,其实不是不管,是双方都未驻守的“公海”,真实的情况是你来我走,你走我来,避免正面撞见,形成了拉锯状态。一般的情况下,国民党的军队白天来晚上回去,东北人民自治军晚上来,白天回去。双方做什么?是不是都与粮食有关?三不管是两百多户的大村子,种着肥沃的河套地,盛产铁杆庄稼玉米,和稀奇美味大米。三江人祖辈守着清河只会种旱田,而不会种水田, 日本人开拓团在这里种水稻,人们才惊叹此地竟然能长出这金贵东西。

“国志同志,交给你一个特别任务。”军区三号首长亲口向时任西满军区侦察处长的康国志交代,“在三不管村失踪的五名同志,有了消息。”

康国志红肿的眼睛突然睁大。他带人侦察三天,得知因村民狗驮子告密,五名同志被驻守三江的国民党军队巡逻队逮走,其他情况还不清楚。他望着三号首长,心急地间:

“首长,他们……”

三号首长表情异常凝重,望着窗外一棵老树朝下飘落叶子,霜打后的叶子淡黄色。他说:

“刚接到情报,他们……都牺牲了。”

“啊!”康国志脑袋嗡地一下,五人都是他的战友,其中还有他的恋人李秀娟,他嘴唇颤抖着问道:

“都牺牲啦?”

三号首长点点头。

战斗中一位位战友牺牲,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战争还未结束。悲痛冰棱一样猛扎康国志的心,李秀娟的牺牲对他的打击更大。

“国志,他们的首级挂在三江城门楼上,我们要把他们取回来!”三号首长语调沉重道,“不能让他们暴尸……”

康国志猜到自己的任务,带人去三江县城,从城门楼上取回战友的首级。他说:

“我一定接他们回来!”

三号首长交给康国志的具体任务是,首先侦察清楚城门楼的兵、警守卫情况,夺回牺牲同志的头颅,如果能找到遗体力争一并带回。第二个任务是查清烈士们牺牲的经过,确定谁是凶手。第三,追捕狗驮子。

“你们的行动一定不会很顺利,但是,不管怎样难,也要早一天,早一时,把他们接回来。”三号首长语气坚定道。

“是!”

“你先带两个人进城,人你在侦察处里选。”三号首长说。

康国志选了两个人,说:“常文清和猛鹜(鹰)。”

“好!填密做好行动计划……”三号首长批准人选,讲到面临的严峻形势,“你们进人的不仅仅是敌占区,是龙潭虎穴,危机四伏。”

“明白,首长。”

“进到亮子里,到我们的交通站……”三号首长说,三江地下交通站建立多年,为抗联搜集大量情报,始终没有遭到敌人破坏。他说,“朱汉臣配合你。”

亮子里天意杠房 经理朱汉臣,康国志同他联系过,他们熟悉。

“你们就住在杠房里,朱汉臣已经安排好了。”三号首长说,“伪满时期, 日本宪兵队豢养、培植了大量的特务、瞩托(情报人员),可能再次被敌人利用。以怎样的身份出现你要想好,总之要巧妙。”

“是!”

“今晚你们就过河,连夜进城。没间题吧?”

“没有。”

“注意安全!”

“请首长放心。”

“为便于这次行动,你们三人组成特别侦察队,你的代号为六号。”三号首长说,由于是特别任务,代号既是职务也是称呼,“好,你去准备吧!”

“是!首长。”

康国志回到侦察处,心还在痛苦的药水里泡着,脑海里蹦出五个人头,悬挂在城门楼上,凝结的眸子望着西北方向,轻声呼唤:“接我们回家吧!”

家,部队就是家。他们想回家,只剩下头颅也盼望回家。三号首长讲得明确,无论怎样困难,都要带他们回来。康国志脑海里浮现出和恋人在一起的情景。

“国志,想什么呢?”李秀娟问。

一对恋人来到军区所在地城镇的郊外河岸边草地,秋天的花朵盛开着,虽然没有夏天那样娇嫩,但仍然不失美丽。

康国志抱着双膝,头抵在上面,她歪头靠在他结实的肩膀上,他始终远眺河对岸。

“问你呢,国志。”

“我在看。”

“看什么?”

“一个镇子。”

“哦,我猜到了,亮子里。”

“是。”

李秀娟听他讲过,老家在东北的三江县,县城叫亮子里,紧靠白狼山,是个商埠古镇。历史上巡防军的一个督军和司令住过这里,白狼山出金子、山参、木耳、棒蘑……她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啊?”

他摇摇头。

“一个亲友都没有?”

康国志凝视远方,河对岸是沙沱子, 自然生长的北方白榆,总是给人一种沧桑感。

“很多的树。”她说。

“榆树,白榆。”

河北姑娘李秀娟参军前大学刚毕业。她想到古人的一首诗:天下生白榆,白榆直上连天根。高枝不知几万丈,世人仰望徒攀援。谁能上天采其子,种向人间笑桃李。因问老仙求种法,老仙哈我愚不答。始知此道无所成,还如警夫学长生。

其实康国志望不到亮子里,离西满军区所在地一百多里。踏上这方土地,他不能不想亮子里。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包括河水一样流走的童年。有一个女孩他忘不了,她叫董旋子,他对李秀娟讲她。将一串铜钱穿缀的长命锁放到她的手上,说:“秀娟,它是我对家乡的全部记忆……你帮我保管它。”

李秀娟把长命锁收好,说:“带我去看看。”

“看什么?”

“你家的药店。”

康泰和药店恐怕早已不复存在。 日本人统治东北时期,对药店查管很严,取缔一批药店,康泰和肯定在清除之列。

“连遗址我们也难看到。”康国志说。

李秀娟也就是说说,至少目前去不了亮子里,那属于敌占区,待解放后,她可以如愿到恋人生活的地方看一看。

“解放后,我一定同你去……”

“还有二老的墓地。”李秀娟说。

父母已经长眠地下,他们的坟地儿子多年未去。该添些土、烧点儿纸。这么简单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坟地在白狼山中,去那里要从城中经过,轻易不能去敌占区。

“你离开家几年啦?”

“从三江逃到关内眼看十年,离开家的时间更早。”康国志离开家时并没离开三江地区,参加一支抗日队伍,后来辗转到关内。

“报告!”

康国志的回忆被打断,他擦下湿润的眼角,道:“进来!”

“康处长。”常文清进来。

“文清,坐!”

“我刚从乡下回来,处长叫我。”常文清坐下来。

康国志说:“有新任务!”

“嗯,那我猜个一七大八(七八成)。”

“噢,你猜猜吧。”

常文清说:“有了狗驮子的线索,我们去侦察……”

康国志表情凝重,说:“柳砚冰他们牺牲啦!”

啊!常文清惊愕。

“敌人砍下首级挂在亮子里东门城楼上。”

“李秀娟呢?”

“也在里边。”

常文清顿然伤起心来,他同李秀娟是同乡,是他介绍她参加八路军的。

“确切吗?怎么会是这样啊!”

常文清砸着自己的膝盖哭起来。一个出生人死的硬汉子,他的伤心落泪更易感染人。康国志终于忍不住了,落下泪来。

“谁干的?”常文清由悲伤转仇恨,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康处长,我们要为他们报仇啊!”

“文清,三号首长交给我们一个任务,参加这个行动的还有猛鹜,等他来了,我再详细说任务。”康国志努力控制情绪, 自己是本次行动的领导者,必须冷静,尽管牺牲的同志中有自己深爱的人,丝毫的不冷静都是危险的,他说,“你抓紧处理完手上的事情,今晚我们就出发。”

“哎!”

从西满军区所在地到三江县城亮子里有百多里路程,为节省时间他们骑马到清河边。

“你们回去吧!”康国志三人下马,将马交给护送他们的战士带回驻地,步行进城。

“文清,你找一处合适的地方,我们渡河。”康国志命令道。

“是!六号l”

洒人清河的月光显得清冷,周遭寂静,水边见不到动物们野浴的身影,毕竟是天凉了。

常文清沿着河岸走,找到水流平缓的地方,拾起土块抛向河中。崛!听落水的声音判断河水的深浅。他走回来说:

“六号,前边可以。”

来到准备下水的地方,脱掉衣服顶在头上,三个男人泅水过河。他们下河前,喝了几口白酒,增加体温,以抗御寒冷的河水。高度数白酒东北人应用很广泛,譬如驱寒,在寒冷环境中作业,它作为暖身子的东西。又如驱邪,埋葬死人,从墓地回来喝一口白酒漱口;再如壮胆、镇静……游过河的三个侦察员,他们喝上一口酒,河水实在太凉了。

“喝一口酒!”

“六号先来。”

“喝吧,谁先来还不都一样。”

穿上衣服,加之下肚这口烈酒,他们很快暖和过来。康国志问:“文清,土匪管酒叫什么?”

“火山子。”常文清张口就来,他是研究土匪的行家,懂几百句土匪黑话。

酒——火山子,火山岩浆很热。

“土匪喝酒叫搬火山子,酒壶叫火山欢子……”常文清饶有兴趣地说着,他们向亮子里走去。

在哪)L进城,三人边走边研究。

“大门肯定不行。”猛鸳说。

三江县城共设两个城门,就是说有两条平坦大路通亮子里,车车马马必须从城门进出,车转辘上不了城墙,即使最低矮处车也赶不上去,马也飞越不过去。

“我们从没有路的地方,翻墙进城。”康国志说。

“有这种地方吗?”常文清问。

“有!”康国志说。

小时候,康国志经常跟童年伙伴董旋子出城,多是旋子的主意。旋子是女孩,兴趣却是男孩的,比如喜欢姻姻。

“国志哥,北岗子的帼烟叫啦。”旋子说。

“没听见啊!”他侧耳静听,北岗子在城外,离得很远自然听不到,“我咋没听到?”

“我们去抓姻蛔。”

她的号召他总是积极响应,很小的时候就爱跟她单独在一起。旋子皮肤白哲,老吃肥肉,一丁点儿瘦肉都不带的肥肉,吃法有些野蛮,也不符合女孩身份,切得很厚的肥肉片子,拌上大酱,扒拉饭一样扒拉进去,然后到井沿咕噜噜喝下井拔凉水。他问过她:你这么吃肥肉不脑映(恶心)?她说脑映啥,香死人呢!他又问:吃完肥肉喝凉水,你不坏肚子?

她撩起衣襟,露出肚皮拍一下,说很得劲儿〔舒服)。康国志第一次看到她的肚皮,很白。第二次看见她的肚皮是12岁那年的夏天,他们到河边洗澡,旋子脱到只剩下小裤权,她先下到水里喊:国志哥,下来呀!河水很暖和,太阳晒热了河水。

太阳晒热河水的同时,也晒热了昆虫,它们的行为很怪异,不是愤怒毒日头,而是放声鸣唱,烟烟就是这样的怪物。

“这是去哪儿呀?”康国志被她拽着,觉得方向不对,“你不去逮烟蛔?”

“逮姻姻,咋不逮?”旋子另一只手举起塔形蜗姻笼子,说。

装姻帼的笼子是他亲手给她做的。做帼姻笼子需要技术,药店老板儿子康国志有这手艺,材料有木骨架的,有麦秸的,有席蔑(林秸皮)的。木、席蔑多做成塔形,麦秸做成葫芦形;木、席蔑做姻蛔笼子称扎,麦秸做姻烟笼子则称拧,工艺有所不同。

“咋不走城门,旋子?”他问。

“绕远。”旋子说,“直接走,近老鼻子(很多)了。”

小时候他随她去认识一条出城路,没想到若干年后用上了。康国志即将沿着那条路走回亮子里,却走不回去童年,生命都给刀子一样的时间削去。

"哪儿的城墙很矮,又没人看守,只是荒草没跺,很难走。”康国志说,“基本没人走。”

多年前也很少有人走,旋子硬是带他到那里。城墙不高,对旋子来说一翻而过,康国志觉得城墙山一样高。蹿了几蹿,也没上去。

“踩我后背过去!”旋子甸甸在地上,做成矮凳。

康国志迟疑,踩登她的脊背上墙,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她能翻过墙, 自己没人帮助翻不过去。

“上呀,国志哥。”

康国志蹬上她的后背,很软,像踩在暄软的棉花包上。在他踩上去的时刻,暄软的物体缓缓上升,他抓住了墙头攀上去。

旋子胖胖的躯体竟然羽毛一样轻,忽地一下飘过墙来,他惊讶不已!

抓帼姻需要技巧,康国志显得笨手笨脚,觅着叫声走过去,聪明的烟烟不是突然不叫了,隐藏在树叶间找不到,要不就是跳下树枝钻人草案逃遁,有时也飞走。

嘻!旋子笑他。

被女孩嘲笑,康国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心逮一只姻烟给她看看。桑树上有烟姻的鸣叫,他慢慢走上去,见到一只烟姻蹲在一片桑叶后边,湛绿的桑树叶又肥又大。他学旋子的样子,猛然上去用手捂住,嗬!感觉手下肉呼呼。

“旋子,我抓到一只!”

旋子跑过来,说:“真的?”

“你看!”康国志手捏着姻蜗的脑袋,炫耀在她的面前,十分成就感道,“大蛔姻!”

“哈,哈!”旋子大笑起来。

“你笑啥?”他被她笑愣。

“你抓到的是姻帼?”

“啊,蛔烟。”

“你家的蛔烟呀?”旋子止不住还笑道。

康国志对姻姻远没旋子懂。她认识三江地区所有姻姻品种,讲起来更是滔滔不绝。像什么草烟姻、铁帼烟、麦烟姻、豆姻姻……他争辩道:

“你说不是帼烟是什么呀?”

“是烟姻,但它不会叫。”

“是姻姻就会叫。”

旋子需要给同伴上一课,她说:“你捉到的是只山叫驴。”

“山叫驴?”

“是呀!”旋子讲解道,“它的屁股后长的是什么呀?”

“尾巴。”

“什么东西长尾巴?驴呀!”

康国志服气了,鸣叫的姻蜗是不长尾巴的,翅膀中有两只镜片,抖动翅膀,摩擦镜片发出声音,就是姻姻的歌唱。

山叫驴长着三把刀状的尾巴,翅膀很短,没生镜片自然不会叫。

“六号,是这里吗?”侦察员常文清问。

康国志辨认一下,十几年的风剥雨蚀,城墙矮了许多。桑树也不见了, 自然听不到姻姻叫,季节晚秋了,三江只剩下一种帼姻了——豆姻蛔,豆子地里的姻姻。

“我们翻墙过去!”康国志说。 7gBiBgOzVUxm0D+XpyJe30CVJzSyKCuyYtacQA3paZCtkb90bHpvKCeYj17W3At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