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书店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创建于1902年,几经搬迁,抗战胜利后定址于福州路(老百姓习惯称四马路)的路北靠近河南路(今河南中路)的一家店铺,斜对面就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门市部。我读中学时,每个月都会来这里一两次,主要是去开明书店,有时也会去另外两家门市部看看。这里离外滩很近,看完书后再去外滩转一下,看黄浦江西岸一片高楼大厦,眺望浦东却看不到什么建筑物,浑浊的江水自南往北向长江流去。
开明书店门面不大,却对我很有吸引力,在这里可以读到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朱自清、夏硏尊、叶圣陶、钱钟书、茅盾、闻一多等许多作家撰写的著作。我手里零花钱虽少,但还是一本又一本地买回家中,花钱最多的是《闻一多全集》,1948年出版,四大本,定价50元,当时已是用金圆券,50元不是个小数目。为了省钱,我去开明书店来回都是走路,不坐车。
开明书店不仅卖书,也是出版社,它不仅出版书籍,也出版杂志。我订了一份《中学生》杂志,每期都是按时寄到我家里。上海临解放时,到期的《中学生》杂志却没有寄来,我写信去催问,很快就有回音,寄来的是一张明信片,上面有统一印刷的答复:“请订户耐心等待。”本来这样答复已经尽到书店的责任了,可是书店的工作人员又用钢笔写了几行字向订户作耐心的解释:“本期杂志因时局关系暂时缓印,一俟各地邮寄畅通,即当付印。”这是何等的负责任啊!这张明信片我长期保留在身边,每看一次都会对这家书店产生敬意,深受他们职业道德的感染。
这张明信片上贴的邮票面值是8万元金圆券,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8月用金圆券取代已崩溃的法币,1元金圆券折合300万元法币,也就是说,寄这张明信片相当于花费2400亿元法币。由于金圆券也飞速贬值,邮票的印制追赶不上这种变化,明信片有一张面值5万元金圆券的邮票就是在原来面值2万元的邮票上临时加印上去的,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严重通货膨胀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