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对国家、地区的重要性虽不能无限夸大,但它昭示了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引领着21世纪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环境等的变化,文化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当今全球文化产业格局正处在深刻的裂变与重构之中,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手段。按照约瑟夫·S.奈(Joseph S.Nye)的观点,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是典型的“硬”实力,而“软实力”是指“一种常常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太多情况下被忽略的吸引力”。约瑟夫·S.奈指出,软实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国际政治性质的变化常常使无形的权力变得更加重要。国家凝聚力、普世性文化、国际制度正在被赋予新的意义。权力正从“拥有雄厚的资本”转向“拥有丰富的信息”。约瑟夫·S.奈意识到,美国文化是一种无需投入过多却极其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具体体现在产品和交流之中的美国大众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形成了优势地位,1996年,文化产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图书、杂志及计算机软件等)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项目,首次超过了其他传统产业,包括汽车、农业、航空和军工等。如今,美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其年产值约占美国GDP的25%,成为全美第一大贸易出口产品。 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拥有全球“文化巨无霸企业”的50%以上,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 美国凭借其文化产业的强大优势和自由贸易网络,将浸染着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符号化产品传输到世界各地。而日本文化产业的输出,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1兆人民币。面对全球性的文化贸易战争,中国如果不主动迎接挑战、促进文化贸易并开拓文化市场,就会沦为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倾销地。
第二,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刚超越其飞机产业,就成为首屈一指的出口吸金机,并雇用了全国逾10%的人口;有人甚至还说,这个比例高达20%。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发布的2011年版《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中的相关数据显示,版权产业的核心内容产业,包含图书、期刊出版业在内,为美国经济创造了9 310亿美元的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4%,解决了近510万美国人的就业问题,总资产占民营企业领域整体的5%,为雇员提供的薪酬比其他产业领域平均高27%。版权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和出口领域所创产值高达1 340亿美元,同比超过美国其他领域,如航空业、汽车业、农业、药业等。 又如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音乐输出便已高于工程输出。文化产业包括音乐、出版、影音、多媒体、表演、视觉艺术和工艺等。 到2011年为止,英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7.8%,在英国各产业中稳居第二位。再如德国的柏林,其人口不足350万却拥有3万家文化创意企业,影视、音乐、艺术、设计、广告、图书与新闻、游戏与IT、建筑、设计艺术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达22万,超过制造业就业人数,年均创造产值200亿欧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火车头”。 文化产业为人们拓宽了就业渠道,尤其使新型创意人才有了更多的就业、创业的机会。
第三,国际市场需求推动文化贸易发展,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借助资本运作实现全球化发展。为了分散风险,巩固分销渠道,文化公司通常不得不组成产业集团,往往包括动画制片厂、电视网、有线电视网、图书出版公司、杂志社、电视台、零售商店、主题公园以及百货公司等。在沃尔特·迪斯尼公司,这一策略实行得颇为成功。 迪斯尼公司最大的贡献在于,在物质限制日益严重的世界中显示出文化产业无限的可塑性。迪斯尼娱乐世界的成功指明了一条完全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也就是“非生产性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只是迪斯尼,还有索尼、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和华纳兄弟等大公司,它们占据了全球影视业市场的巨大份额。
第四,文化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和抗干扰性,可成为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撑。韩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韩国,外汇储备落到谷底,众多大财团解体、1/3的银行关门、公园里徘徊着失业人群等。然而不到5年时间,韩国再次崛起,1999年经济增长曾经反弹至10%左右。在韩国经济恢复过程中,文化产业最活跃、成长最快。现在,韩国是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 2011年,韩国文化产业的出口产值高达200亿元人民币。2012年5月底,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发表的“韩流出口影响分析与金融支援方案”表明,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就能使韩国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伴随韩剧、韩国电影、歌曲等“韩流”席卷全球,各国对韩国产品的好感上升,提高了手机等其他韩国商品的销量。 韩国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第五,文化产业集聚区在众多中心城市不断涌现,产业集聚化带来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和群聚效果。许多大都市区域(纽约、伦敦、东京、洛杉矶、巴黎等)拥有若干文化产业集群,如图书和杂志出版、各种各样的艺术和设计活动、戏剧和音乐制作、广播电视播放、广告以及服装和珠宝之类的工艺产业,这些产业集群依靠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氛围而繁荣昌盛。如洛杉矶和巴黎,这两个城市都显现出强烈、突出的文化形象,并具备了联系全球消费者的能力。 文化活动在空间上集中的趋势,在英国非常明显。据统计,英国70%~90%的传媒产业从业人员都集中在伦敦。而在伦敦,大多数活动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大约1平方英里的区域内,即众所周知的SOHO(索霍区、伦敦一区)。至少从1918年开始,这里就是伦敦重要的创意和文化生活中心。SOHO吸引了数量众多的电影制片人、后期制作人员、设计师、摄影师、广告代理机构和音乐团体,集中了与电影和电视媒介生产相关的整个活动链。 另据都市未来研究中心2005年出版的《创意纽约》报告统计,美国创意部门的劳动力大约有8.3%生活在纽约。其中,全美国约33%的演员、12%的电影编导、10%的装置设计师、27%的时尚设计师、9%的平面设计师、8%的建筑设计师以及7%的美术家聚集在纽约。纽约有超过2 000个艺术及文化非营利机构,超过500个艺术馆,大约2 300个设计服务商业机构,超过1 100个与广告相关的电影公司,近700个书籍、刊物出版机构,以及145个电影制作工作室。 产业区集聚提供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空间,可以降低成本,强化广告效应和品牌形象。
第六,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有利于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崛起的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一些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已经逐步形成包括网络服务产业、数字游戏产业、电脑动画产业、移动内容产业、数字影音应用产业等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群。同时,传统文化业态在与当代科技的融合中不断得到提升。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行业,通过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结合,明显提升了传统业态的发展活力。 如好莱坞电影工业是一个不断成长、开放和自我完善的体系,当美国经历恐怖袭击、经济低潮,全民信心低落的时候,电影业却飞速发展,其中,技术的变革是其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纵观好莱坞的发展历史,每每在电影业面临危机的时候,都会转向研发新技术,使美国电影业峰回路转,起死回生。在新的背景下,创新的奇观制作正是美国电影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方面。如《阿凡达》对3D技术的运用,创造了银幕视听奇观,标志着新的影像时代的到来。 高新技术为文化产品的开发、传播和营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宽视野、跨行业的崭新格局。
第七,随着大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娱乐产品和娱乐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娱乐业高居美国出口业第二位,仅次于航空航天业。娱乐业——而不是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在美国这个娱乐和传媒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娱乐支出额位列家庭支出中的衣着、保健等类别之前(衣着5.2%,保健5.2%,娱乐5.4%)。 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是全球技术和娱乐象征经济的开拓者,它的电影实验室中所蕴藏的电影形象从大萧条时期以来就“激发”了全世界的想象力,米老鼠及其伙伴们成了美国文化的代言人。迪斯尼乐园和迪斯尼世界是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它们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外国人想看见的美国形象,而且是其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 迪斯尼主要侧重于推行混合文化战略。在迪斯尼的创意娱乐部,大众艺术总是和大众文化形影相随,其目的是淡化艺术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同时,迪斯尼因地制宜,电影的每个场景可能会发生在不同国家,并考虑那里不同的文化氛围。 在洛杉矶所有较有活力的文化产品产业中,无疑都是娱乐综合体将组织协同效应、商业成就和创新领域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展的结果。 娱乐元素在全世界畅通无阻、备受欢迎,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亦因此而改变。
必须看到,文化产业虽是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但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蕴藏着巨大风险。《蜘蛛侠3》作为史上耗资最多的电影之一,制作成本为3.8亿美元,其中用于影片本身的开支(所谓负成本)为2.6亿美元,剩下的都是世界市场营销的开支。 美国人拍一部《泰坦尼克号》,投入拍摄费用2亿美元,宣传费用1亿美元,结果票房收入18亿美元,相关收入45亿美元。这一部片子的收入相当于印度最杰出的软件行业一年的总收入。 成功的例子虽然不胜枚举,但失败的案例也不能忽略。迪斯尼公司的大片《珍珠港》的直接制作成本加上后期的市场推广与宣传,总费用超过2.4亿美元,但其票房失利,还引致迪斯尼制片公司高层换班。美国创意产业界人士说:“成功从来不是势在必得。真正叫座的好戏实属罕见,而遭遇挫败却是家常便饭。” 文化产业领域有很多投资机会,但其中的市场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大众的文化心理、市场的文化需求,都处于变化之中。当一个文化产业项目在策划时,它可能还是有市场的,然而等到项目开发完成并投入运营时,市场需求可能已经变了,这就使得文化产业具有难以预知的巨大市场风险。
在国内文化产业热潮涌现的背景下,文化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文化创富”分外激动人心。由于一般加工制造业利润率下滑,社会投资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和赢利行业。文化产业投资方兴未艾,对文化企业的“追捧”,特别是对于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位和判断,需要客观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