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审美日常化:网络诗歌的美学属性

一、网络诗歌写作与情感宣泄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随着新诗与互联网的携手并肩,网络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新诗最主要的创作平台、发表领地与传播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在国内400多家大小诗歌论坛与网站上发表出来的新诗,总数达到4000首以上(不包括在多家诗歌网站与论坛重复张贴的诗歌作品)。以此推算,每个月出现在网络上的诗歌新作数量要超过10万首。如此可观的诗作数量似乎向我们表明:网络就是新世纪诗歌的一个催生婆,它将无数诗歌爱好者、创作者的创造激情与发表欲望煽动起来,让那些诗歌的“婴儿”纷纷降临到互联网的界面之中,降生到无限敞开的赛伯空间里。互联网正在创造着中国新诗的当代神话。

在笔者看来,从创作情态上来说,网络环境中的新世纪诗歌表现为诗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胸臆倾吐和情感释放。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构建出一个奇幻无比、包容性极强的虚拟世界,一些学者把这个虚拟世界称为“虚拟实在”或者说“虚拟实存”。根据最早引入“虚拟实在”术语的英国人兰尼尔的说法,“虚拟实在”的整个重点在于“分享想象,生活在一个可以互相表达图像和听觉的世界” 。这就是说,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可以诉诸多种感官的艺术世界和在互动之中敞开丰富想象的历史舞台。当主要诉诸想象的诗歌创作与可以让人们“分享想象”的虚拟实在(互联网场域)不期而遇时,自然就会产生出强烈的共鸣和炫目的电光。与此同时,作为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又是一个可以无限敞开、没有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它所依赖的符号本体“比特”是“一种数码信息,它无处不在又处处不在,可以无限贮存任何信息却不挤占任何物理空间,它用‘空中的文字’传递‘海量的信息’却将自己隐而不显” 。如果说传统媒体都有程度不同的时空限度与版面限制的话,那么,网络媒体在空间容载上则是毫无拘束、毫无局限的。正因为网络媒体跟传统媒体比起来有着上述这些独特的优势和特征,它便赋予了当代新诗创作前所未有的自由性、开放性、便捷性与可容性,从而为新诗在21世纪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相当有力的保障。

充满自由性、开放性、便捷性与可容性的网络世界,为诗人们敞开心扉、宣泄情绪创设了极为有利的技术环境,不少诗人在这里频繁出入,发帖回帖,通过诗歌与人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在网络诗人那里,创作常常显得相当自由和随意,正如吴思敬先生所说,“他们的写作更多是基于一种生命力的驱使,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一种无法控制的率性而为” 。有时他们随心所欲的创作甚至还与灌水相提并论,例如垃圾派诗人蓝蝴蝶紫丁香,曾说自己对于诗歌本来是失去了兴趣的,“可是,到了网络以后,我又对诗歌重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频频出现在诗歌网站论坛,我在无休止地进行肆无忌惮的灌水。所谓的灌水,不是指发口水帖一类的东西,而是不断地发贴回帖,以文字为水,以话语为水,以情感为水,以诗为水,不断地灌水。思维会越来越活跃,灵感会不断地喷发出来。奇思妙想,在灌水的时候层出不穷。不断地灌水,不断地给诗歌注入新的东西,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创造,也不断地分享灌水的快乐” 。蓝蝴蝶紫丁香的“灌水”说,事实上表明了自己网络写作的意图就在于以网络为阵地,以语言和诗歌为媒介,在尽情尽兴的书写之中达到情感宣泄的最终目的。

网络的虚拟性和面具化特征,客观上也为诗人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表达直率的个人喜好准备了条件。在互联网上,诗人的出入是很自由的,没有现实生活中繁琐的身份“认定”和森严的门槛限制。诗人的名号是可以随意取用的,随意选取的某个语言符号起到了遮盖诗人真实身份的作用,诗人因此不用担心自己在网络世界的频繁出场会对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消极的影响,带来什么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可以在网络这个无限阔大的虚拟世界尽情舞蹈,肆意狂欢,用分行的文字,将自己对世界的或深刻或肤浅的理解、对人生的或准确或并不准确的认识、对生活的或高或低的要求,书写出来,传达出来。在传统媒体中被称为“作家”、“诗人”的专业人士,到了互联网世界一律改称“写手”,既然是写手,就可以不再考虑作为“家”和“人”所必须具备的语言功力和思想涵养以及理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理应遵守的伦理准则,只要有一双手,能写就是了。从毫无顾忌的书写和言说中,也许我们更能准确地窥见诗人们真实的内在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二、网络诗歌阅读与艺术采风

新世纪以来不断升温、异常火爆的网络诗歌,既从创作情态上对旧有的格套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诗歌阅读路径和欣赏方式。笔者认为,从阅读方式上来说,网络环境中的新世纪诗歌成为了读者穿行于文学社区的艺术采风活动。

经常游弋在网络天地、熟悉文学论坛情形的网民都应该知道,文学论坛的格局构造是很有特色的。它是一个集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丰富所在,往往会将文学、音乐、图像、卡通等交融在一起,从不同方面来刺激浏览者的多种感官,给他们带来立体化的、全方位的艺术享受。从文学的层面来说,绝大多数文学网站和论坛同时兼容着小说、诗歌、散文甚至戏剧,即使是专业性很强的诗歌网站和论坛,也并不排斥小说、散文、戏剧以及文学理论。文学论坛和网站的兼容并包、各体诸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类读者的不同精神需求。而各种艺术形态同场竞技,共同演绎出的审美境界,极大地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甚至阅读思维。有论者这样指出:“在纸张上阅读和在电脑上阅读是两种很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说前者所面对的纸质文本是单一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话,那么后者面对的电脑文本是一个非物质性的复杂文本世界,在这里,电脑文本不仅与声音、影像一起共舞,它还与信息、游戏等一起狂欢。” 可以说,网络中的文学阅读,尤其是对文本形态短小的诗歌阅读,比纸张上的文学阅读更轻松,更自如,也能更及时地捕捉到审美信息,更迅速地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与此同时,网络语境的图文化、镜头化和音乐特质等媒体特征,更赋予新诗以新颖的艺术气质,这些网络特征解脱了传统诗歌文本受约束的板滞样式,使当代诗歌“流动”起来,更接近诗歌艺术的本质,也更受大众的喜爱。

在互联网上,文学(诗歌、小说、散文)、音乐、美术、电视、电影和新闻、消息、快讯一样,都是作为一种信息而被承载和传播的,这和纸质的文学文本是很不一样的。欧阳友权教授指出:“依托‘第四媒体’的本体存在,网络文学有效利用了互联网的两大优势:强大的媒体容载和共享的信息资源,而这正是书写印刷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作为这种媒体上“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诗歌同其他信息一起,进入人们的日常阅读之中。这样,由传统纸张媒体所塑造出的“作品—读者”的文学关系链被网络世界中的“信息—用户”这一新的关系链所取代。如此改变对于文学尤其是对于诗歌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它不仅意味着文学被数字化处理和比特赋形之后,进入了公众流通渠道而获得更快的流传与撒播,还意味着文学已经被迫放下了那种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大架子,它终于以平民化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给人更为亲切与和善的感觉。而诗歌作为一种自由活泼、短小精悍的文学品种,当它以一种带有文学性的“信息”面孔出现时,由于耗时不多就能给人以某种完整的阅读体验,自然更能吸引网上冲浪者的目光,激发网民浓厚的阅读兴趣,赢得他们最终的青睐。

诗歌论坛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特征也是致使诗歌爱好者、文学网民去而复来、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网络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不仅表现为它对于文学创作者不设门槛,来者不拒,还表现为它能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在诗歌论坛上,几乎每一个主题帖子的下面,都有一个潜在的、可以无限扩充的话语空间,每个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憎喜厌,跟帖言说,即时发表自己的观感,提出自己的看法。读者可以自由地与诗歌作者进行论争、讨辩与商榷,可以将原作进行加工、改造、增删、重写,几乎无所不能也无不被人接受,只要这些跟帖没有政治上的偏激或思想上的谬误,它们都将和主帖一起被保留下来、贮存起来。期待同人交往,愿意与人结识,希望向人倾诉,这些都可以说是人的天性,这些天性也都可以在网络之中找到表现的场所,得到一定的落实。尤其是当这些天性的显现与诗歌这一高尚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时,主体所迸发的激情更是充沛的。诗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和互动,提升了他们的网络阅读兴趣,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更多的主体投入,使他们能更主动和有效地去探求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去接近艺术的本体和艺术的真髓。

网络上的诗歌论坛除设置有文学的版面外,大都开设了灌水区(不同的论坛叫法有所差别,除了大多数叫“水区”、“灌水区”外,还有的叫“龙王庙”或者“龙门阵”。不过,无论叫什么名称,这个地方都是网民畅所欲言,借用语言与符号来“寻欢作乐”、“插科打诨”的场所)。水区并没有对参与者语言表达的文学性提出什么特别的要求,但也并非完全远离文学、与文学毫无干系的一个地带。在这里,融文学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打油诗特别常见。打油诗本来就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独特表现形态,有着趣味性、鲜活性、民俗性和平民化的特征,在艺术内涵上通俗易懂,在写作规范上也无太多讲究,因而成为网络上大量“水民”在灌水过程中喜欢操用的一种文学体式。当我们阅读这些诗作时,将在平易的文本构造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获得某些精神上的快慰与满足。

三、日常生活的诗意赋形

网络环境中的新世纪诗歌不仅在创作情态和阅读方式上较之上个世纪有着很大不同,而且还显示出了新的诗学意义。新世纪诗歌借助网络的草根性生存与普泛化播撒,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富于浪漫主义色调的诗性氛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日常栖居的诗意赋形。

当今人类已步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各种信息都能通过数据处理后借助因特网的电子媒体传输和扩散开来。随着网络纤维的不断延伸和四处蔓延,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走近文学,认识诗歌,进而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用它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释放自己的情感。网络自始至终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随意性与生活本身的自由开放之间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同时,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又不时地满足了人们随时可能兴起的阅读热望和猎奇渴求,网络的这种方便快捷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尼葛洛庞帝曾将书籍和电子文本二者作过一个比较,他指出:“书籍不仅印刷清晰,而且重量轻、容易翻阅,价钱也不是太贵。但是,要把书籍送到你的手中,却必须经过运输和储存等各个环节。拿教科书来说,成本中的45%是库存、运输和退货的成本。更糟的是,印刷的书籍可能会绝版(out of print)。数字化的电子书却永远不会这样,它们始终存在。” 这里所说的数字化电子书的“始终存在”,不仅强调了这种电子书因可复制性强而带来的广泛流通,也说明了它的无所不在、取阅方便的特性。互联网上承载和流传的诗歌作品,正是这样一种“始终存在”的电子文本,是诗歌爱好者可以随时去点击、浏览、下载以至存档的数据库,它们时刻停留在万维网的虚拟空间里,守候在某个网络地址的端点上,随时恭候读者鼠标的碰触,随时准备用分行的文字去点燃人们的激情和理想,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内涵。

“始终存在”、永不绝版的诗歌电子文本在网络世界的葱茏问世、方兴未艾,为当今的诗歌爱好者和普通网民营造了一个诗情浓郁的人文氛围,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高度统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小诗歌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诞生和涌现,迄今已逾400家。最近几年来,更具个性化的博客又流行和普及起来。因为博客的空间容载量一般是很有限的,所以它更适合于微型小说和抒情诗的发表与传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网络中的相当一部分博客是诗人创建的了。博客这种栖居在网络之中的电子记事本,通过不断更新和多方面链接,构造出一个个散发着浓郁文学气味的朋友圈和意义群,使网上冲浪者能不时领略到文学的风采与魅力。如今,上网已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进入诗歌网站和论坛去阅读与写作,也成了一种极为普通的日常行为,他们的生活与审美也因此构成了一种互动互生的意义关系。可以想见,随着中国电脑技术的逐步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被诗情诗意所熏染和笼罩的年轻一代、更年轻一代的公民将会成倍地增长。诗意化的氛围会越发浓厚,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也将越发成为二合一的事情。

互联网环境中的新世纪诗歌在创作、阅读与诗学意义上,都对20世纪中国新诗的美学规范进行了较大的冲击、改写甚至颠覆,因此,要想更准确地认识新世纪诗歌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必须建构一种新型的诗学范式,这就是“网络诗学”。新建的网络诗学,要求我们对互联网语境下诗歌的艺术本质、表现形态、文本特征、传播方式、鉴赏策略以及诗与世界的意义关系等方面加以系统的研究和阐发,作出一些新的定位。在笔者看来,建构网络诗学可能是新世纪诗歌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意义非凡的理论课题。 n1F3CN5uUtu/H6oKuBam3wh627j++qe16j/hVNHPKGIPfaTHFmyhIggPdnfexf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