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何谓散文

“何谓散文?”当我在“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导读”的第一次课上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反应各有不同。

有些同学撇撇嘴,似乎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他们回答说,散文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有些同学交头接耳,似乎想讨论出一个定义性更强的说法。他们回答说,散文是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种文学体裁之一。

有些同学也许以往有过一些写作经验,他们回答说,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

有些同学皱着眉头,抬眼看着天花板。我感觉这种表情的意思是大概了解散文的形态和写法,但一时难以把它概括得很准确。

我说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希望大家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散文。散文——不是韵文,就是散文。

那么什么是韵文呢?我仍然希望大家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在写作上有修辞和韵律限制的就是韵文,我们都熟悉的格律诗,如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要求每篇要多少句,每句多少字,这就是最常见的韵文。格律诗是要求非常严格的韵文。早于格律诗的古诗,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诗经》、《楚辞》里的作品,魏晋南北朝的民歌,如《木兰辞》、《敕勒歌》,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字数和韵律方面或宽或严的要求,都是韵文。直到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只要押韵,即可视为在韵律方面有所要求,就可以视为韵文。

除了比较容易理解的各种诗歌是韵文之外,还有一些体裁也是韵文,比如赋和对联。赋和对联都要求句子的字词之间要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意思要相近或者相对,像“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这就是修辞上的要求。此外对联还在音节上有所要求,要求平仄相对,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平声。有了这些要求,就被称为韵文。

知道了什么是韵文,我们就能理解什么是散文:在写作上没有修辞和韵律限制的就是散文。当然,韵文和散文是相当现代的说法,古人的说法是“有韵曰文,无韵曰笔”(刘勰《文心雕龙》)。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散文,需要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所以,韵文和散文从根本上说不是一种体裁概念,而是一种语言概念,这和大家以往学过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体裁概念有所不同。打个比方来说,语言好比是各种建筑材料,写成的文字作品是修好的房子。学材料物理的同学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理论上说我们可以用任何材料修房子,可以用砖瓦砌,可以用木材搭建。我们读过的小说,多数是采用散文这种语言写成的,但是也有韵文参与写作的小说,比如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中就有大量的诗歌、赋掺杂其中,像《西游记》里面有一篇赋,写得非常漂亮: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又像《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赋,如《枉凝眉》、《葬花吟》等。再如中国传统的戏剧,如昆曲、京剧,里面的唱词往往是韵文,而念白往往是散文。这些都是韵文和散文共同参与形成的文字作品的例子。

用我们刚才那个建筑材料的比方继续说下去——虽然会有一点不尽恰当,但只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韵文好比是需要经过加工的砖瓦材料,而散文就好比是天然的木材;刚才我们说到的韵散结合的小说、戏剧,就是砖瓦混木材建成的房子;各种诗词歌赋,就相当于纯粹用砖瓦砌成的房子。而我们在这门课程中要学到的各种官方文件,如《尚书》;哲学著作,如《庄子》;史书,如《史记》;笔记,如《世说新语》;议论文,如韩愈的一些文章;回忆录,如《浮生六记》等,都是纯木材搭建的房子。

散文是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材料,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散文这种语言材料来创作许多我们需要的文体,就好像我们可以用木材建造许多我们需要的房子。

散文这种语言材料和韵文相比,首先,它是相对天然的。我们日常所说的话,即口语,天然形成的就是散文。有没有人用韵文作为口语来说话?还真是有,但多数是呆子。我们的课程后面会涉及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其中有一个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世说新语·文学》)

郑玄是汉代的经学大师、大学问家,他要求家里的奴婢全部都要读书。有一次一个奴婢惹他生气了,他一气之下派人将之拖到泥水里。过了一会儿,另外一个奴婢路过,见她倒在泥水里,就问她怎么回事。她的这个问句虽然只有一句“胡为乎泥中”,但其实是引用《诗经·邶风·式微》里的句子,所以是韵文。而受罚的奴婢的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里的句子,也是韵文。这样的对话,文雅是够文雅了,但是听起来特别酸。《世说新语》记载这一则故事本身也不是为了突出郑玄一家人多么有文化,而是当成笑话来讲的。这一问一答的意思其实用散文来说很好懂,问:“你为什么在泥里啊?”答:“去跟他(主人)说话的时候,正好碰上他发脾气。”要是这样用散文说,简简单单,没有一点酸味。

再如清代有个神魔小说《绿野仙踪》,里面写过一个极其酸腐的老儒生,有话不会好好说,偏偏要拽文。人家说他的文章不好,他就骂人,骂人也非要用韵文:

嗟彼狡童,不识我文;维子之故,使我极其名。嗟彼狡童,不识我诗;维子之故,使我有所思。嗟彼狡童,不识我赋;维子之故,使我气破肚。(《绿野仙踪·第七回:走荆棘投宿村学社,论诗赋得罪老俗儒》)

这一段话是《诗经》的戏仿体,一本正经酸溜溜地说下来,结果当然是徒增笑柄:

于冰大笑道:“我今生再不敢见你先生了!”说罢,又复大笑。(《绿野仙踪·第七回:走荆棘投宿村学社,论诗赋得罪老俗儒》)

以上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让大家明白,散文比韵文相对天然,我们日常使用最广泛的口语,就是实用性最强的散文。在口语的基础上稍加提炼,使之更加简洁、准确和文雅,就变成了书面语。古代的书面语就是文言文,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再加以修饰,通过修辞和韵律的辅助,才变成了韵文。所以韵文是一种经过多道加工而形成的语言材料,而散文则是可以天然取用的,或者施以少量加工就可以使用的语言材料。

散文和韵文相比较的第二点,就是散文的实用性比韵文强。东西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反比的。一般来说,装饰性越强的东西实用性越差,反之亦然。金银首饰的装饰性特别强,但不能用不能吃,基本没有实用性。木头和石头(装饰性的奇木奇石不在讨论之列)看起来普普通通,却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做成各种有用的东西。

韵文和散文的关系也基本如此。总的来说,韵文比较注重装饰性,而散文比较偏重实用性。这是大体上的划分,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很多韵文也有它特定的实用性,如格律诗有应考和交际的重要功能,词、曲有玩物娱情的特殊作用,但从韵文的写作追求上来看,语言的精致始终是被韵文作家放在第一位来考虑的。关于语言的精致,我们要把思路打开一点来理解,不要狭义地认为纤丽、华美才叫作精致。传统认为唐代评论家司空图有一部诗学名著,叫《二十四诗品》,其中列出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加以阐释,分别是:

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也许我们直观上会认为这样的句子才可以被称之为精致: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这样的句子固然是绮丽得很精致,但还有更多的风格,雄浑如:

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沉着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劲健如: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堕兮士争先。

冲淡如: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旷达如:

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自然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这些风格、感情各异的句子,都是经过作者在语言上精心择选、安排、提炼而来的,都属于上面谈到的“语言的精致”。哪怕是看起来平实、清淡的韵文也是如此,那是作者在精致基础上的另一种追求。杜甫有两句很有名的话: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思想感情特别厚重的一位诗人,今天的人们往往从思想和感情的方面去理解杜诗,但从他自己的这两句话来看,“佳句”就是在修辞和声律上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是他终生写作的最高追求。

散文在这个方面和韵文有所不同。散文在修辞的精致方面虽然不如韵文,但它的实用性相当强。古人用散文来发布政令、宣化道德、签订盟约、记录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表政治哲学见解、将传说编写成故事、向君王献言进谏、写书信和碑志、记录人生和求学的经历……我们说中国古代的散文实用性比韵文广泛得多,这个观点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有许多非中文专业的同学是抱着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化的想法来学习中国古代散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学习古代散文,我们可以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知识,而韵文则代表着相对精致的一面,两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在“精致”这个问题上打结绕住,不要把何者更加精致理解为何者更加有价值,或者何者的文学地位更高。除了我们上面谈到的语言精致的问题,对古代文化了解比较深的同学也许会举出这样一个事实来说明韵文的地位比散文高,那就是在古人的文集当中,作品的编排是按先诗后文的顺序进行的。我们只要翻开古人的文集,就能看到,列在前面的是以诗赋为代表的韵文,后面才是碑志、书信、议论、游记之类的散文。这确实是一个事实,但由此认为韵文的地位比散文高的看法则是片面的。因为在大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文集,即集,是排在整个文化链条相对末端的位置。我们也许听说过《四库全书》这部大型丛书,它的书籍编排是以经、史、子、集为顺序,集排在最后,而数量庞大的经、史、子三类书籍绝大多数都是用散文写成的。当然,这都是依据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观念来看的,我们今天只是对其作常识性了解和普通学习,没有必要为散文和韵文刻意分出个高下优劣,重要的是它们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之前有一位同学说过,散文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就好像我们说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人规定你一句话必须五个字或者七个字,也没有人规定你每句话一定要押什么韵,这看起来似乎说明写作散文很容易。其实,写作散文确实很容易,会说话就会写散文,在这个方面,散文的门槛比韵文要低。但真正好的散文,却是非常难得的。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在没有乐谱的琴弦上弹奏乐曲是最难的事情,而我们的古人却做到了,他们用尽量少借助修辞和韵律帮助的散文写下了许多能够穿透时间的动人篇章。

是的,没有人规定过散文一定要怎样写,但中国古代散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蓄意典雅,寓兼美于中正,以平淡、简古为路径,力图达到返璞归真、反虚入浑之境的伟大传统。这样的文学传统在今天,也许会让年轻的同学们感到陌生。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潮水般的文字信息时时刻刻浮现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的文字审美很容易流于甜滑、俗软。一位摄影师朋友曾经感慨,如今的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充斥着大量后期处理过度的艳丽照片,他们称之为“糖水片”,看多了之后给人感觉好像天天在吃糖,腻得巴不得吃些清淡养人的东西,哪怕白米饭也好。这个局面和当下的散文写作庶几近似。我设置这门“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导读”的课程,主要目的是为非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如果在此之外大家还能够从中国古代散文的精华中体会并汲取到古质、浑成的文学力量,那将会是非常成功的学习经历。我期待着。 ZqgeVjAxr/2kxbrk+WFQi1EqvZqT2FFPqcS83YqZdFcf2a3n4IxF2m1i1N2Y/t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