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国旭日,春秋残阳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魏晋)陶渊明《命子其二》

春秋末期,表面上依然是周朝治天下。实则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严荡然无存,数十个小大国家相互征伐不休。此前一百多年,晋国与楚国是争夺霸业的最强国。然而,吴、越两个东方国家逐渐兴起,天下局势随之转变。

此前,晋国之所以强大,主要得益于国家独有的政治制度,国家的主要权力都掌握在几大家族手中,这就是晋国的“六卿制”。春秋末期,六卿分别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范氏,六大家族轮流掌握核心权力。这种制度确保了领袖永远保持优秀的才能。

有利就有弊,每当一家掌权,他们会趁机削弱其他家族势力,每逢遇到利益都会迎来一次争夺,争夺就意味着血腥的战争。

无论谁输谁赢,损失的都是晋国的利益,晋国虽然国力衰退,但元气未损。晋国臣民都希望有一位英雄可以带领他们走向强大。这个人就是赵鞅。

▲ 晋悼公

按照大鱼吃小鱼的规律,所有小家族都出局了,剩下的六家实力强的一个赛一个。如果六家再起争端,那么战争所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公元前497年,六卿中的中行氏与范氏两大家族与其余四大家族矛盾激化,终于爆发内战。

中行氏与范氏两大家族势力较弱,他们请齐国、郑国、卫国作为外援,晋国内乱逐渐演化为中原大战。齐国、郑国、卫国等,曾经都是晋国的支持者,如今晋国出事了,各国纷纷上去补两刀。就在此时,执政赵鞅临危受命,领晋国军队与各国联军展开激战,齐、郑、卫纷纷败退,晋国的基业可算保住了。

赵鞅独掌晋国,如今的国家早已今非昔比。赵鞅十分清楚,为今之计是要休养生息,晋国从此蛰伏,蛰伏是为了卷土重来。

中原的晋国无力主持中原,许多小国失去了依靠,趁着群龙无首,许多国家开始火并。公元前495年到482年,宋国与郑国爆发战争,曹国顺带被宋国消灭;鲁国浑水摸鱼,趁机消灭邾国;东方的吴王趁势西进。吴国风头正劲,公元前485年,北部的齐国被他盯上,吴国兵分两路进攻齐国,齐国人吓得闻风丧胆,他们无奈之下献出了齐悼公的人头,这才请走了夫差这位瘟神。

内乱之后,晋国一直处于恢复状态,仰望四野,周围的小国如何折腾,也不是晋国的对手。齐国则不然,不仅插手晋国内乱,而且还收容叛军领袖,俨然是削弱晋国的主要元凶。报仇的机会来了,吴国的攻击使齐国元气大伤,趁着齐国伤口没有痊愈,晋国大可以趁机撒一把盐。

中原有个传统,不伐有丧之国,趁机伐齐确实有些缺德。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晋国人将中原的文明礼仪抛之脑后。晋国的战车长驱直入,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犁丘、辕邑先后成为晋国的囊中之物,高唐城也被洗劫一空。

▲ 智瑶

此次军事行动让晋国人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些成绩与夫差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公元前484年吴国军队再次驾临齐国,齐国再次损兵折将,事实再次证明吴国势力之强横。如今楚、齐这些老牌强国都成了吴国的手下败将,只要拿下晋国,吴王便可以称霸天下了。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于公元前482年,双方举行了黄池之会。在谈判桌上,为了争夺霸主之位,双方唾沫横飞各不相让。虽然赵鞅也不愿放手,但此时的晋国元气尚未恢复,他审时度势,将盟主宝座拱手让给了吴王。

而吴王正在为他“霸主”的桂冠扬扬得意,此时灾难降临了。就在黄池之会时,越王勾践突然发难,大军直捣吴国都城。吴国从此衰落,直到灭亡。

元帅赵鞅在外交战线上全面收缩,国家在此期间并未蒙受过多损失,然而,这种安逸的生活,不过是暴风雨之间的宁静罢了。以赵鞅的眼光来看,赵、魏、韩、智四家终将爆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翻开家族的历史,赵氏就曾经遭遇到灭顶之灾,并成就了“赵氏孤儿”的不朽故事。赵鞅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虽然赵鞅独掌晋国大权,但是,一个对他具有威胁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智瑶。

智瑶出身大族智氏,在晋国,智氏有权有势门徒众多,是从荀氏家族中分出来的一支。智氏从荀氏中独立出来,始于荀首,他曾经担任晋国中军副帅,这是国家二号人物。智氏家族出过两位元帅(执政),一位是智罃(又称荀罃),另一位是智跞(又称荀跞)。

此前,晋国内战爆发,作为元帅兼执政的智跞审时度势,切断了与同门中行氏的关系,同赵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智跞在拉拢赵鞅的同时,在暗中打压赵氏势力,如此便可提高智氏在四大家族的地位。就在智跞打着小算盘时,本人于公元前493年死掉了,秉承轮流坐庄的传统,赵鞅顺理成章地成为晋国执政。 hzKV0IaTBEkSb/o6a8h/+E71zYaLmSfrW65WI2nBsiq+wJU2urSsr1dauVjSiK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