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血压不稳是怎么回事

高血压患者中,有些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能够使血压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情况好的可十数年血压稳定,而且没有并发症,或者并发症没有进一步发展、恶化。但是另有一些患者,血压总是控制不稳;有些人血压忽高忽低,有些人甚至突然升高几十个毫米汞柱,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或者在单纯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陆续出现各种并发症,或原来的并发症不断发展、恶化。这些患者也都在坚持治疗,每天服药,为什么不能把血压控制稳定呢?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病,有几类特殊致病因素,与一般的风寒、风热、阴虚、阳虚等不同,疑难杂症往往另外的因素有关,具体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痰”和“瘀”。高血压患者,不能够稳定地控制血压,很多是因为血压病证复杂,牵涉到了这两类致病因素。所以,虽然像别人一样服用降压药,也注意日常生活的保养,但因为没有特别有针对性地祛痰、化瘀,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出现多年血压控制不稳定,甚至陆续发生并发症的问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相互转化。本来是因为生病才出现的病理产物,在另一阶段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导致在原来疾病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疾病,或者使病情越来越复杂化、严重化;痰、瘀便属于此类。

特殊致病因素——痰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为种种病因,体液不能在身体内正常地流通、代谢,于是聚集到身体某个位置,停留下来;或肝阳熏蒸,或内湿外燥,日久生热等,燥化凝聚炼灼真阴为痰。一旦正常的水液变成痰,便黏着牢固,不容易祛除,反而阻碍气机,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衍生出一系列的病症,或者使原来的疾病加重。从大的方面,可以将痰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之痰,出现在人的呼吸道,能够听到气管里呼噜呼噜的痰声,有些还能够咳吐出来;另一类是无形之痰,存在于人体的脏腑、经络、脉管之中,虽然看不到具体的形态,但可引发一系列的痰证的症状;比如血管里的异常的血脂、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神经生理的异常物质等,在中医理论中都属于痰。

痰致病变化多端,它可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所不至,所以中医有“怪病多痰”的说法。而且痰症往往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反复复难以治愈;高血压患者有痰邪,则血压难以控制稳定,且有严重而难治的眩晕等症——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清窍失聪,眩晕乃作,《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之说。

痰由体内津液积聚而成,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临床上常见眩晕、胸痹、抽搐、中风、痰核等。往往症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愈困难;一些顽疾,病程可长达几十年。

痰邪影响及心,易扰乱神明,出现一系列神志症状。如头昏头重、精神不振,或是胸闷、心悸,或迟钝、躁狂等。痰火忧心,还可见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等症。

有痰邪的患者,多见滑腻舌苔。痰证表现虽然变化多端,可见到各种症状,但舌苔则相对固定;一般多见腻苔、滑苔等情况。

特殊致病因素——瘀

血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正常的血液因为受到种种疾病因素的影响,性质发生变化,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就形成了瘀。一般来说,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的形成,基本上有下列几种途径:

(1)气虚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和固摄。气虚因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导致血行迟滞形成瘀血。另一方面,气虚无力统摄血液,血溢脉外为瘀。

(2)气滞血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常可致血瘀。

(3)血寒致瘀: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阳虚内寒,均可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凝聚成瘀。

(4)血热成瘀:热入营血,或血与热邪互结,或血液受热煎熬而黏滞,运行不畅,或热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留于体内,均可形成血瘀。

此外,中医学中尚有“久病从瘀”的理论,认为各种病症久治不愈,必定由浅入深发展,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瘀的发生。叶天士的“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是对“久病从瘀”的最好的阐释。所以,高血压患者病程日久,血压无法控制稳定,通常存在瘀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病程日久,病邪从浅到深,进入血液;另一方面,也正是瘀的存在,阻碍血液流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才久久不能控制稳定。

如何调配稳定血压药膳

化痰降压用什么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所以要了解掌握高血压痰证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辨证施治,化痰降压。

高血压患者痰证的常见症状有:眩晕头痛,头胀如蒙,胸脘胀闷,身重体困,形体多肥胖,舌质淡,可有齿印,舌苔白腻,脉弦滑。

重点选择以下两类食材、药材。

(1)化痰行气、淡渗利湿功效的药物和食物:具有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功效,以祛除肌体水湿病邪,治疗水湿为患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中医称为祛湿药。本类药物或苦辛燥散、或香温化浊、或甘淡渗利,既作用于肌肉筋骨关节,又内达于脏腑。因此,具有祛除肌腠、脏腑水湿停饮的功效。此外还有一类药物,专能化痰理气,效果显著,因此中医称之为“化痰药”;这些药物功效有: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等。常见的食物中,有些则能够起到类似的作用,虽然功效没有常用药材显著,但作为食疗辅助使用,是非常有益的。

(2)解晕止眩、安神定智的药物和食物:有些患者,由于心悸怔忡,心神受扰,所以在治痰的同时,往往需要配合养心安神药来控制症状。具有养心益阴、安神定志等功效的药物和食物多为植物种子、种仁类;具甘润滋养之性,有滋养心肝、养阴补血、交通心肾之效。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

综合以上两类药物或食材特点,高血压痰湿证常用的中药如下:藿香、苍术、厚朴、砂仁、豆蔻、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草果、陈皮、青皮、枳壳、香附、法半夏、桔梗、川贝母、竹茹、苏子、百部、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白果、远志等。

这些中药材在药店、药房很容易买到,患者可以根据用量规定,自己选择加入日常的饮食菜肴当中,可配出不错的药膳。其中化痰降压中药最常用的,效果显著的,推荐如下几种。

厚朴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消痰;又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治疗以上病症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如若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或入丸散。本品辛、苦、温、燥、湿,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砂仁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入汤剂宜后下。阴虚血燥者慎用。

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之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鲜品加倍。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苍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本品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对湿阻中焦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猪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多种病症。猪苓与茯苓均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然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渗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猪苓此种特性,应用时需加注意。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无水湿者忌服。

草果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无毒。入脾经、胃经。

功效: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食。

草果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食用量大于药用量,是上佳药膳选材。本品具有燥湿健脾,除痰截疟的功能。主治脘腹胀满,反胃呕吐,食积疟疾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9克;或入丸、散。

豆蔻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本品可化湿行气,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入汤剂宜后下。阴虚血燥者慎用。

泽泻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强;泻水湿,行痰饮,常用治疗痰饮停聚、清阳不升、头目昏眩之高血压。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青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本品辛散温通,苦泄下行而奏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功。尤宜于治肝郁气滞疼痛。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证。

用法用量:煎服,3~9克。醋炙疏肝止痛力强。

枳壳

性味归经: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本品苦降下行,善行中焦之气,辛散苦泄,破气化痰消痞。尤宜于气滞兼积滞者。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大量可用至30克。炒后性较平和。孕妇慎用。

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本品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与茯苓、橘皮同用可治痰湿证的咳嗽气逆、咳痰色白;湿痰上扰,头痛眩晕等高血压症,与天麻、白术等同用效果更佳。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一般宜炮制后用。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高血压病症。外用适量。

本品反乌头。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桔梗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和且善上行,善宣开肺气,祛痰利气。治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无论寒热皆可应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咯血等症应慎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川贝母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为清润之品。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研末服1~2克。寒痰、湿痰不宜用。反乌头。

苏子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长于降气化痰,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为治痰壅气逆咳喘的要药,不论外感、内伤均可应用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瓜蒌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热,润肺燥而化痰止咳,为治痰热常用药物。

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蒌10~20克,瓜蒌皮6~12克,瓜蒌仁10~15克打碎入煎。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及湿痰,寒痰者忌用。反乌头。

竹茹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本品甘寒质润,能清肺化痰。痰火内扰,胸闷痰多,心烦不寐者则常配枳实、半夏等同用。此外,还能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薤白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本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行胸阳之闭结,为治痰浊胸痹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5~9克。

赤芍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赤芍味苦性寒,入肝经,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止血、散瘀消斑,常与牡丹皮等药配伍;血热吐衄,多与生地等药同用;治高血压患者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常配菊花、木贼、夏枯草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牡丹皮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品含牡丹酚、牡丹酚苷、芍药苷等;有镇静、降压、降温、解热、镇痛、抗炎、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中医应用本品清泄营分、血分实热,凉血止血,常与生地、赤芍等同用;用其辛散寒清之性能,清透阴分伏热之夜热早凉、日晡潮热,常与青蒿、鳖甲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散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紫草

性味归经: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紫草主入肝经血分,长于凉血活血;不但甘寒能清热解毒,咸寒能清热凉血,还能活血消肿,治痈疽疮疡。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油浸液涂擦。本品性寒而滑,有轻泻作用,脾虚便溏者忌服。

香附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本品主入肝经,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但是香附主入肝经,气血双行,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被称为“气中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6~9克。醋炙止痛力增强。

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山楂入肝经,能行气散结止痛。本品性温兼入肝经血分,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现代单用本品制剂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大剂量30克。生、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过多者均慎用。

姜黄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入肝、脾经,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还用于治高脂血症,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川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气滞血瘀诸症,皆可应用。又辛温升散,善“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的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凡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应慎用。

丹参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本品味苦寒降泄,入心肝血分,善通行血脉,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此外,本品入心经,能凉血安神;治心阴不足,虚热内扰的心悸失眠,则常与酸枣仁、人参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5~15克。活血化瘀宜酒炙用。反藜芦。

红花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本品辛散温通,专入血分,功能活血祛瘀通调血脉,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孕妇忌服,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桃仁

性味归经: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本品味苦,入心肝,走血分,善泄血滞,祛瘀力较强,有破血之功。此外,因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宜捣碎入煎。孕妇忌服;便溏者慎用。有毒,不可过量。

益母草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现代研究显示,益母草能增加离体豚鼠心脏的冠脉流量,减慢心率。可改善微循环,抗血栓,降血压,利尿,抗菌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孕妇忌服,血虚无瘀者慎用。

鸡血藤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经。

功效: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本品苦而不燥,温而不烈,既能活血,又能补血,对血瘀、血虚之证均适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大剂量可用30克,或浸酒服,或熬成膏服。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本品止血作用广泛,又能化瘀,故出血兼瘀者尤为适宜;如咳血、吐血、衄血、便血等。现代临床报道有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后遗症等,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研末吞服,每次1 5~3克。或入丸、散剂。

蒲黄

性味归经:甘、微辛,平。归肝、心经。

功效:祛瘀,止血,利尿。

本品有化瘀止血作用。因其性平,不论属寒属热出血皆可选用,以出血属实夹瘀者尤宜。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布包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止血多炒用;化瘀多生用。孕妇慎服。 65ltP80WKYGRXDl16OIoJ0mBV0fkAQUyKd55nL81PAsS8Qpct1g67f44xRdmE3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