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走向亟待突破的瓶颈,而同处亚洲的日本制造业却早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声名在外了。当前,在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排名榜上,日本高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德。比如,在半导体设计、生物技术、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多个方面,日本企业都远超中国制造,牢牢占据着市场主动权。那么,作为一个领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岛屿国家,日本企业家又是怎样将自己的民族品牌推向世界、中国制造业又需要从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首先,从硬性条件来说,在高端化生产技术方面,日本是属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由于具备了强大的技术力量,日本制造在诸多高科技产品市场都处于主导地位。以日本最著名的半导体产业来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政府就将半导体产业定位为国家的“支柱”,因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他们对于本国半导体研发、生产的投资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不遗余力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使得日本企业在这一领域占据了领先时代的霸权地位,甚至连美国同行都难以动摇。资料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企业在世界半导体市场的占有率曾达到骇人听闻的52%!对于一个民族包揽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半导体生意”,日本商界名流石崎盛彦的解释更能代表广大日本人的心声:“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天某一月红遍全球的,而是年复一年的技术化积累,以及长久以来的品牌打造。”
这就是说,日本制造能够蜚声全球,长期不懈的技术开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比中国民族品牌,国内大部分企业目前正处于技术化投入的初级阶段,就好比放长线钓大鱼,日本已经收获了,而中国还在继续垂钓。当然,“钓鱼”是一个耐心活儿,只要坚持努力,中国制造也是会迈向新台阶的。
其次,在专业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方面,日本企业也是独有一套的。长久以来,日本企业都在不断地向劳动者灌输“家意识”理念,再加上大和民族特有的民族特性,所以日本劳动者的工作显得更为努力与尽职。日本学者唐津一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支海外考察团进入一家业绩出众的日本企业进行交流学习,日企负责人选择了一名质检组青年女工为这支考察团做讲解对接工作。
考察期间,考察团的人员发现,这名女工对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与她当时的工龄、职务毫不相符。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名女工在带队观摩讲解时,更是提到自己是如何通过思考和发现,去改善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出新的检测方法的。这时,一名考察团的成员便问道:“作为流水线上的质检员,你的工作不是按照工作手册上白纸黑字的细则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吗?数据分析和提案提拟,这并不是你的工作职责,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
这名女工回答说:“这确实不在我的职能范围之内,但是在这个公司中,质量检测员每时每刻都会发觉到一些细微的问题。我们在工作当中有了想法之后,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随后向公司提出新的检测方案并实施。通过我的新方法,公司产品的不合格率降低了20%,这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可以说,这位女职员的话就代表了日本制造业甚至是大和民族的一个共性,那就是所有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并且为着同一个目标在前进。所以,在绝大多数日本企业,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他们的潜意识当中都极少会出现特权或者享乐概念,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好的集体利润。这种现象在日本本土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明了。
再次,在世界范围内,由于起步早,发展快,日本制造已经构造出自己盘根错节的商业网,这同样不是中国制造能够在短时间内超越的。就好比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圈地运动,动手快的人占据了优势资源,于是就占据了主导权。
曾有人这样臆想过:“离开日本制造一年,世界会怎样?”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从美国到马来西亚,从中国深圳到中国台湾,一大批企业职工将面临失业的问题;墨西哥的汽车工厂将大批量倒闭,因为日本每年会从它们那里进口25亿美元的零部件;中国70%的私家车都将面临变速箱断货问题,因为这些高端技术,是日本企业的绝对机密,是从不外泄的;更甚至,全球范围内会掀起一股抢购电子产品的狂潮,因为市场上最为畅销的家电配件,如手机芯片、数码相机的影像传导器、笔记本电池、载板材料等这些电子产品,绝大多数都属“日本制造”。
可以说,日本制造在世界市场品牌持久,合作团队庞大,在市场供货需求趋于饱和的状况下,中国品牌想要分一杯羹自然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和同处亚洲的日本相比,中国民族企业还处于被引领的阶段。由于行业科技化发展程度、劳工技能水平及观念的相对落后,再加上日本起步早,日系产品盘根错节,中国制造落后于人,暂时只能看别人吃肉自己喝汤,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知道了别人为何能够主宰市场,在竞争中长期占据有利地位,那么对于中国民族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