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价廉物美”时代的终结,迎来的是什么

改造当前中国民族工业以粗加工、劳动力输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精细化程度,必然会推动中国制造迈入中高端产业行列。那么就目前而言,中国制造摆脱“廉价制造”的标签,到底是否真的会对民族产业带来质的飞跃呢?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会伤害到一部分企业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说,这毫无疑问是必要且符合历史潮流的。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说,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当前世界工业发展的风向标。客观来讲,中国制造目前还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历史,也是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的。

自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取代人力开始,世界工业先后经历电气化取代蒸汽机、电子信息技术取代电气化的过程。目前,处于世界工业领先水平的德国又早早地将第四次工业革命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大力发展信息物理技术,将人类推入“智能制造”的历史潮流中去。

很显然,对于德国产业界提倡的“信息物理系统”工业化革命,即所谓的“工业4.0”,是需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作为后盾的。就现实而言,中国制造目前还远达不到这样一个层次。2013年,在与中国记者交流时,德国一家工业胶水生产公司董事长萨碧娜·黑罗尔德女士就表示,中国具备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但目前中国年轻人对于技术的掌控及理解水平,却“经常满足不了领导者的需求”。同时,她还表示,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处于由“工业2.0到3.0”之间的阶段,而部分国家如德、美等国,已经开始发展本民族的“工业4.0”了。这就是说,在摆脱了以劳动力输出和粗加工为核心的“廉价制造”之后,中国制造业将大力发展民族科技力量、提升劳务人员业务水平放在首位,才是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而这恰恰也是符合世界制造行业发展历史轨迹的。

其次,对于行业内部,民族制造业对于劳动人员专业技能和科技素养要求的提升,对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会带来不小的挑战。来自德国一家园林机械生产公司斯提姆的培训主管多米尼克·施图姆表示,早在几年前,斯提姆公司就在中国开设了分部,尽管公司总部一直对中国本土招募而来的员工进行培训和提升,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中国年轻人往往趋于浮躁,并且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一些工作之外的烦恼会不停地干扰他们。比如春节,比如跳槽的机会。”施图姆这样说道。他还说:“事实上,斯提姆对于新人的付出是很坚决的,但是他们往往认为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从施图姆的言语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离出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在技术竞争方面,中国劳动力是低于先进国家的;第二,在企业忠诚度上,外国劳动力也往往表现得更好。所以说,当中国制造需要更进一步,从“廉价制造”当中脱离出来的时候,原有的社会劳动力实际上是不能满足其需求的。这就势必会造成大量传统劳动力失去岗位和就职机会,在一定时间内,水平较低的劳作者将长期处于无业状态,而在劳工比例方面,外国来华务工人员的百分比也将会占据更大分量。

当然,外来工作人员涌入国内制造行业,挤占本土工人生存空间,这一现象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实际上是有助于中外先进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的交流学习的。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落后生产者遭到淘汰,也必然会有大量先进制造理念融入中国市场。实际上,社会变革就如同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往往都是最好的。

再次,在中国制造逐渐脱离“廉价制造”的过程当中,世界制造行业对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可以预料的。针对更为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排挤本土民族产业,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审视。

在18世纪中晚期,英国手工业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内,大量以人力为主的手织工厂百花齐放,大大小小的人工生产作坊遍布整个英格兰,甚至很多来自周边国家的居民不惜移民英国,以此加入手工制造的队伍赚取高额佣金。但是到了19世纪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新兴的机具生产不论从产品质量还是生产量上都远远超过了手工制造。于是,大量传统手工作坊的利润下滑,劳工薪酬被迫削减,一部分工人甚至失去了岗位。根据詹姆士·凯提交给救济法委会的报告显示:在1797年至1804年,英国手织工人每个星期可以得到的周薪为26先令5便士,而到1832年,这份工资就已经下降为5先令6便士了。劳动报酬大幅度缩减,隐藏在此之后的其实是大批机织工厂的兴起与传统手工作坊的倒闭。在这一时期内,部分新兴的外来机械化制造商获取了不小的市场份额,旧有的市场秩序逐渐被打破重组。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之后,英格兰半岛上原本属于本土纯手工业一方独大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外来工厂与地方资本家共同营造的机械化生产商业圈。

同样的道理,当中国制造逐步打破旧有的“廉价制造”格局之后,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现有劳动力必然会进入一个“受挫”阶段,因为高端化科技生产,需要更为专业的精英级别工作者,部分本土劳动力将会面临就业机会大幅度缩减的问题;从企业角度而言,一部分传统工厂、生产车间将会面临重组、倒闭的风险;从民族利益角度而言,中国本土制造业将会遭遇国际势力的强势考验。当然,类似变革一方面会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毫无疑问的是,摆脱“廉价制造”的帽子,将民族制造业推入高端化产业链,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利大于弊的。 66yaUOQZWPvmnDd7qbq39xwrQtbjyM2vSH/YOAeyxbWuh2c3lhDJtbxDpYM38w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