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孩子教养指南

20世纪70年代,我从心理学专业毕业,那时正值心理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心理学家们坚信,孩子天生都是善良的,可以用讲道理的方法让孩子变懂事,即使不懂事,只要让他在小凳子上坐一会儿以示警告就可以了。当时最流行的教养方法是出局思过(time–out),被认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长时间工作的积累让我最终意识到,孩子们固执的一面需要我们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惩罚方式。出局思过只对那些比较老实的孩子有效,但对于一个总是不听话、叛逆的孩子,这种方法无疑是螳臂当车。

除了占绝对主流的出局思过教养法之外,当时还有一些比较流行的、大都是相对传统的方法,比如说备受争议的“打屁股”。事实上,很多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父母们看起来很普通的教养法,现在都被冠上了“虐待”的标签。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曾在一篇专栏文章里建议家长把淘气的孩子关进自己的房间,让他早些睡觉,结果很多所谓的心理专家惊呼我的做法“过于残忍”。他们认为这会让孩子做噩梦,甚至会让他们患上独处恐惧症。尽管如此,那些听从我建议的父母都告诉我:“你的建议效果好极了。”而且根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孩子因此做噩梦,更没有孩子患上独处恐惧症。我慢慢意识到,我这些越是被正统心理学家们质疑的建议,家长们反馈的效果就越好。随着孩子行为的改进,他的总体生活态度会更好,整个家庭的情感氛围也会越好——父母之间争吵次数会减少,兄弟姐妹之间也很和睦,整个家庭会更融洽。这难道不好吗?

慢慢地,我开始将我的方法梳理成系统,总结成课程,经过反复试验之后,就形成了“好孩子教养指南”课程。近40年来,在吸收了无数家长的反馈意见之后,我发现,我的这些方法并非来自我个人,它们都是最传统的教养方法,我只是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罢了。

打屁股的艺术

在进行下一步讨论之前,我首先要声明:传统教养方法并不等同于“打屁股”。没错,很多传统的父母都会打孩子屁股,但通常只有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父母们才会偶尔这么做。大多数出生于那个时期的人都会告诉你,当他们还是孩子时,有过为数不多几次被父母打屁股的经验。打屁股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打屁股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 只有在孩子犯大错时才打。

● 不要把打屁股当成一种主要教育手段。换句话说,屁股只能偶尔打打,打的次数越多,效果就越差。

● 如果打了屁股之后孩子还不改,那就不要再打了,这说明打屁股没有效果。此时你可以试试我在第3章中谈到的方法。

● 在打屁股之前,一定要跟孩子说清楚为什么打他。当然,不是说给孩子开个“打屁股之必要性”的讲座,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你打他屁股的意义和用心。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大打出手,要理性地打屁股。

● 要用手打,不要用棍子。毕竟,用手可以知道轻重,知道什么时候该住手。

● 打完之后,跟孩子一起坐会儿,直到他平静下来。告诉他你爱他,正是因为爱他,所以才不能让他走偏路。

“打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打人合理”之类的话纯属无稽之谈。一些著名伦理社会学家曾经做过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有过被猛揍屁股的孩子比从来没被揍过屁股的孩子更容易体会他人的疼痛,情商也会更高。一项研究甚至发现,从来没被打过屁股的孩子要比被打过屁股的孩子更有攻击性。

奖励vs控制孩子

一些新派育儿专家相信,跟孩子讲道理是行得通的。这个想法很浪漫,我曾经尝试过。刚开始当心理医生那会儿,我也相信跟孩子是可以讲道理的,所以我和妻子威莉才会在养育第一个孩子时经历了很多痛苦折磨。因为我相信可以跟孩子讲道理,所以我也说服威莉尝试跟孩子讲道理,以至于在很多年时间里,罗斯蒙德家都成了我们家老大的天下。

直到有一天,在真正对儿童心理学有所了解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接受惩罚其实是人类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惩罚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惹的麻烦负责,其他的方法都不会起到这个效果;其次,当孩子意识到淘气行为会给他带来不适感时,他以后就会尽量避免淘气。

很多后现代育儿学派会把我建议的惩罚方式妖魔化,同时却会接受很多老派的育儿理论。但事实上,我的很多方法都是老派的,而且我也相信,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的许多育儿方法都要比所谓新派的育儿方法更有效。比如说,如今很多育儿专家提倡要多奖励孩子,但对于那些一贯调皮的孩子,如果你在他偶尔表现良好时给予奖励,结果反而会让他在调皮捣蛋时变本加厉。

奖励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跟现实世界脱节。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工作业绩一直低于公司平均水平、经常迟到早退、从不按时提交工作报告、很少完成业绩指标,上司找你谈话,但由于你从小都是受到赏识教育,所以对批评的话充耳不闻。后来上司实在忍不住了,就在你工位上贴张表格,上面写着:“不迟到!不早退!按时提交报告!完成业绩要求!每坚持一周,我就会在一个空格里贴颗小星星,集满50颗小星星之后,我就奖励你一辆新车,你想要什么车都行!”

不太可能,对吧?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假设你上司言出必践,一定会兑现诺言,你会立刻干劲儿十足,准备累积小星星吗?没错,当然!再想想,当你终于集满50颗小星星,准备开着崭新的玛莎拉蒂外出兜风时,你是否发现,自己又在慢慢重返旧习呢?上司的愤怒让你尝到了甜头,你甚至发现,上司越是拿你没办法,你就越能从中得到好处,于是你决心以后更拖拉,看看上司还会提出什么更好的奖励。所以,上司的奖励并没有让你变成好员工,恰恰相反,它反而让你学会了如何操纵上司。

同样,奖励也会教孩子如何操纵父母,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印象:平时越调皮,父母在你偶尔表现良好时就会越奖励;如果一直做个乖宝宝,那自己就没有办法从父母那儿得到奖励了。所以他们的结论是:淘气能够得到奖赏。

我把奖励教育法的内在缺陷称为:饱和原则。

饱和原则

如果父母一味奖励,你的孩子迟早会达到饱和点,届时你的任何奖励都将失去效力。

没错,第一次奖赏通常都会让孩子雀跃不已,起到很好的行为矫正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很难持久,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失去新鲜感,也就没动力去为了获得奖赏而调整行为了。然而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某种奖赏开始失效时,他们通常会先调整自己的行为,换种更有趣的方式奖赏孩子。慢慢地,当初为调整孩子行为的奖赏变成了父母自己的游戏,孩子开始通过偶尔的行为调整来刺激父母不断加油,并在这个过程中驾轻就熟地操纵了他们。

还是用刚才的假设来说吧。为了激励你做出改变,上司可谓操碎了心,可你依然故我,云淡风轻,不肯改变。最后实在没办法,上司把你叫进办公室:“能做的我都做了,如果你还这副德行,那我就只能让你打包走人!”就像电影《教父》里说的那样,上司提出了一个你不能拒绝的建议——我在第2章里将其称为“教父法则”——乖乖听话,否则就干掉你。

每个人都想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这是普遍的人性。对于成人来说,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是购买力;而在小孩子心中,生活水准取决于他的自由度和随心所欲的程度。所以,要想调整小孩子的行为,你只需做一件事就行了:控制他的生活水准。

奖赏的效用期之所以短,就是因为它实际上对孩子的生活水准影响不大。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偶尔的奖赏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附赠品,偶尔小小的惩罚也一样。想想看,孩子做错事了,你罚他一天不许看电视,结果会怎样?他会去玩别的,而且照样玩得很开心。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他的行为,就必须让他长记性。

要想让一个顽劣任性的孩子长记性,你首先需要搞懂我的育儿基本原则。好了,下面我们进入第2章,“有效管教7大法则”。 Tj5vp/zro+6W0zfs/blk1z2NxL3hEHfjdp8dJC8DP1dGHZatlqlS2egnWpV0To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