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出身官宦人家。从小聪明善写诗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中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后又为左拾遗。因与宰相姚崇不合,告病辞官归乡。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待张说罢相时,因受朝廷权力争斗风波影响而被调往外地任职。开元十九年(731),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被认为是“开元之治”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因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嫉妒,受谗言诬蔑而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卒,终年六十八岁。张九龄执政时,培养、奖励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张说之后的文坛领袖。现有《张曲江集》存于世。

感遇二首 [1]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 [2] ,桂华秋皎洁 [3] 。欣欣此生意 [4] ,自 尔为佳节 [5] 。谁知林栖者 [6] ,闻风坐相悦 [7] 。草木有本心 [8] ,何求美人折 [9]

【注释】

[1]感遇:古诗题,因为有所遭遇而感慨。初唐时期,陈子昂作《感遇》诗三十八首,后成为五言古诗的一种形式。这类诗 多用以抒发不平之情。[2]兰叶:指兰草的叶子,有香气。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繁盛下垂的样子。[3]桂华:指桂花。“华”同“花”。[4]欣欣: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生意:生机。[5]自尔:自然而然。[6]林栖者:指隐士。[7]闻风:指仰慕兰桂高洁的风节。坐:因。相悦:喜欢。相,此处偏指一方。[8]本心:本性。[9]美人:比喻君主或权贵,屈原《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这里指那些隐士。

【赏析】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诬陷,被排挤出朝廷,贬为荆州长史期间所作。其共作《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谄媚求荣的情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该诗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兰桂自比,同时“自尔为佳节”和“草木有本心”前后照应,使整首诗结构严谨。本诗文辞真挚自然,不事雕琢,平易近人。咏物的背后表现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操。周敬评价张九龄说:“曲江公诗雅正沉郁,言多造诣,体含风骚,五古直追汉魏深厚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 [1] ,自有岁寒心 [2] 。可以荐嘉客 [3] ,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 [4] 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1]岂:难道。伊:那里。[2]岁寒:《论语·子罕》中, 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来常作节操坚贞的比 喻。[3]荐:进献。[4]树:种植。

【赏析】

此篇立意有类屈原所作《橘颂》篇。张九龄谪居江南,正是柑橘产地。他借柑橘自况,表明自己的品节。诗的开头,托物言志的意思比较明显。诗人对丹橘充满赞颂之意。丹橘经冬犹绿,并非江南的气候所致,而是橘树耐寒的本性使然。嘉树的佳果,本可进献嘉宾,无奈重山阻隔,诗中的七、八句叹惜丹橘的遭遇。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政治黑暗和自己身世坎坷的不平。全诗格调自然,哀而不伤。明代钟惺认为此诗“感慨蕴藉,妙于立言。”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后迁蜀地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离蜀漫游。天宝元年(742),李白受道士吴筠举荐,被召入京城长安,供奉翰林,受到了唐玄宗的特殊礼遇。但唐玄宗只赏其文才而不委其重任。天宝三年(744),因受人谗陷,被赐金放还,继续开始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中,李白隐居庐山,后被永王李璘招为幕府。至德二年(757),李璘和肃宗争夺帝位兵败,李白受牵累,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于东南一带,上元二年(761),李光弼率军镇临淮,李白曾请缨从戎,但中途因病返回金陵,后投奔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病卒,终年六十二岁。今有《李太白全集》存于世,《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五卷。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

李白

暮从碧山下 [2] ,山月随人归。却顾 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 [3] , 童稚开荆扉 [4]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 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5] 。长 歌吟松风 [6] , 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7]

清·沈德潜:“太白山水诗亦带仙气。”(《唐诗别裁集》卷二)

【注释】

[1]终南山:属秦岭山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著名的隐居胜地。过: 拜访。斛(hú) 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名隐士。[2]下:指下山。[3]相携:相互携手。及:到。田家:指斛斯山人家。[4]荆扉:柴门。[5]挥:举杯。[6]松风:歌声随风入松林,有说指古琴曲《风入松》。[7]陶然:欢乐的样子。忘机:忘记世俗之心。机:机巧之心。

【赏析】

此诗以隐居、饮酒为素材,有受陶渊明影响的痕迹,清代乾隆帝认为“逼真源明遗韵”。只是陶诗写景,更显平淡自然。而李白诗则着意渲染,描写景色有如写生,并且写得神采飞扬。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 。举杯 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2] 。月既不解 饮 [3] , 影徒随我身 [4] 。暂伴月将 影 [5] , 行乐须及春 [6] 。我歌月徘 徊 [7] ,我舞影零乱 [8] 。醒时同交欢,醉 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9] , 相期邈云汉 [10]

清·沈德潜:“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集》卷六)

【注释】

[1]酌(zhuó):饮酒。[2]对:朝着。三人:指月亮、诗人和诗人自己的身影。[3] 既:本。不解饮:不懂得喝酒。[4] 徒:徒然,空。[5] 暂: 暂且。伴:伴随。将:和。[6]及春:趁着春天大好时光。这里诗人用春暗喻大好青春年华。[7]月徘徊:月亮因为我歌而游移不定。徘徊:来回移动。[8]影零乱:因诗人起舞而使身影纷乱。[9]无情游:超然世外、忘却世情的交游。[10]相期:相互约定。邈(miǎo):遥远。云汉:银河。

【赏析】

这首诗大概写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写得分外热闹,但是,热闹的背后也流露出了他的孤独寂寞,诗人的自娱自乐,让人备感凄凉。但是,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消极的李白,而是乐观追求自由和光明,豪迈旷达的李白。清代乾隆帝评价说:“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陶潜云‘挥杯劝孤影’,白意本此。”(《唐宋诗醇》卷八)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1] ,秦桑低绿枝 [2] 。当君怀归日 [3] ,是妾断肠时 [4]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5]

【注释】

[1]燕:今河北省一带,为诗中征夫所在地。燕草:指燕地的草。[2]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诗中思妇所在地。秦桑:秦地的桑树。[3]君:指征夫。怀归:想家。[4]妾:古时妇女的自称。此处为诗中思妇自指。[5]罗帏:丝织的帷帐。

【赏析】

如《春思》这种描写思妇心理的诗李白写了一些,此诗是其中一首。本诗最后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是千古名句。诗人捕捉思妇在春风掀动帷帐,吹进闺房的刹那微妙的心理,表现她内心贞洁,不为外物所动的情操。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早年多游历,天宝十四年(755),时年四十四岁的杜甫任河西尉,后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当年发生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杜甫北上投奔肃宗,半途被叛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授左拾遗。不久因上书营救房琯,而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辞官,年底到达成都。乾元三年(760)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友人严武保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常称其杜工部,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迁往夔州居住两年。大历三年(768)起携家漂泊于云安、岳州、潭州、衡州等地。大历五年(770)冬,杜甫死于漂泊的船上,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现存其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全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有“诗史”之称。

望 岳 [1]

杜甫

岱宗夫如何 [2] ? 齐鲁青未了 [3] 。造化钟神秀 [4] ,阴阳割昏晓 [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 。会当凌绝顶 [7] ,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这里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别称。因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有“岱宗”之称。[3]齐、鲁:泰山北为古代齐地,泰山南为古代鲁地。未了:无尽。[4]钟:聚集。[5]阴阳:山南为阳面,山北为阴面。割:划分。[6]决眦(zì):张大眼睛。决,裂开。眦,眼角。入:没入眼中,即看到的意思。[7]会当:定要。

【赏析】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在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游历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写下了《望岳》诗三首。这首是诗人在经过泰山时,写下的咏东岳泰山之作。诗人看到泰山的雄壮景色后,热血沸腾,于是就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想法。这首诗用字凝练、精妙。全诗按从远景到近景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清晰。诗人由景生感,最后生情,感情变化自然真实。宋人刘辰翁评曰:“‘齐鲁青未了’,只五字,雄盖一世。‘荡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集千家注杜诗》卷一)

赠卫八处士 [1]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2]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 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3] 。访旧半为鬼 [4] ,惊呼 热中肠 [5]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6] 。怡然敬父执 [7] ,问我来何 方? 问答未及已 [8] , 驱儿罗酒浆 [9]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10] 。主称会面难 [11] ,一举累十觞 [12]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13] 。明日隔山岳 [14] ,世事两茫茫。

清·沈德潜:“结句不着议论,而清洁贞正意,隐然言外,是为诗品。”(《唐诗别裁集》卷二)

【注释】

[1]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卫八处士,名字不详。[2]动如:意思是动不动就像。参(shēn)商,二星名。商星居于东方,参星居于西方,一起一落,永不相见,故以为比。[3]苍:灰白色。[4]访旧: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半为鬼:指已去世一半。[5]“惊呼”句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意外见到故友的惊呼;二是因听到朋友们死亡的意外消息。[6]成行(háng):指儿女众多。[7]父执:语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谓父亲的好友。[8]未及已:还未等回答完。[9]罗:摆列酒菜。[10]间:读四声,掺杂的意思。[11]主:主人,即卫八处士。[12]累:接连。[13]故意:老朋友之间的情谊。[14]隔山岳:指分别。

【赏析】

本诗写久别重逢的老友闲话家常的情景,表现了动乱时代常人所共有的物是人非之感。此诗平易真切,生动自然,无一句不关乎人情。诗人不过因其所感,信手写来,就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氛围。

佳 人 [1]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2] 。关中昔丧乱 [3] ,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4]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5] 。合昏尚知时 [6] ,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7]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8]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9]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佳人:貌美女子。[2]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3]丧乱:指遇到安史之乱。[4]转烛:指烛火随风转动,喻世事变化无常。[5]新人:丈夫新娶的妻子。[6]合昏:合欢树,它的叶子朝开夜合。[7]旧人:佳人自称。[8]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表明佳人的清贫。[9]动:往往。盈掬:满捧。掬,两手合捧。

【赏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经有五年,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在战乱后的凄惨遭遇和她的高洁情操。这首五言古体诗,诗人通过描写佳人这个形象,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从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她美丽高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顿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朴素诚恳,含蓄蕴藉,感人肺腑。清人黄生评曰:“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杜诗说》卷二)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 [1] ,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 [2] ,逐客无消息 [3]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 [4] ,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 [5] ,魂返关塞黑 [6]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7]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8]

【注释】

[1]吞声:泣不成声之意。[2]瘴疠:瘴气疾疫。[3]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4]恐非平生:疑心李白已死。[5]枫林:李白放逐之地多枫林。[6]关塞:指杜甫所在的秦州之地。[7]颜色:指容貌。[8]这句指李白处境险恶,告诫李白多加小心。

【赏析】

杜甫《梦李白》诗有两首,这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情,表达对朋友生死吉凶的关切。此诗描写亦真亦幻的梦境,言为心声,沉痛之音发于至情。

【其二】

浮云终日行 [1] ,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 [2] ,苦道来不易 [3]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 [4] ,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 [5] ,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1]浮云:飘游不定的云。游子:此指李白。[2]告归:辞别。局促:不安的样子。[3]苦道:反复地诉说。[4]冠:帽子、冠冕。盖:车盖。冠盖:指达官贵人。[5]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句子。

【赏析】

天宝三年(744),李白、杜甫初会于洛阳,便为至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李璘之乱被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而还。杜甫只知李白被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诗是杜甫听闻李白流放消息后,忧思成梦而作。第二首写梦中所遇李白的形象,抒发对故友遭遇的同情。也体现了李杜两人两心相契,感人至深的友谊。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后辞官隐居,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中书令,其擢升王维为右拾遗,当时王维作《献始兴公》,称赞张九龄的政治主张,表达他想要成就功绩的心情。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为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在那里写下了一些边塞诗。天宝中,王维的官职屡次升迁,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两京陷落,王维被俘,被逼任伪职。安史之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其为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上元二年(761)去世。

王维多才多艺,精通佛学,擅长作画、写诗,通晓音乐,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人称“诗佛”。王维在边塞诗、山水诗等方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擅长五言律绝。王维在描写自然风景方面,具有独特造诣,描写准确、精练,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高远。今存诗四百多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

王维

圣代无隐者 [2] ,英灵尽来归 [3] 。遂令东山客 [4] ,不得顾采薇 [5] 。既至金门远 [6] ,孰云吾道非 [7]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8]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9] 。行当浮桂棹 [10] ,未几拂荆扉 [11]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 [12] ,勿谓知音稀。

清·沈德潜:“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王维好友。[2]圣代:伟大的时代,对当时的美称。[3]英灵:杰出的贤才。[4]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归隐的贤才。[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此处代指隐居。[6]金门远:指难以见到皇帝。[7]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的政策得不到实行,半途受阻。[8]京洛:指洛阳。[9]同心: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违:分离。[10]行当:将要。浮桂棹:代指划船。[11]未几:不久。[12]“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不必丧气,还会有人赏识你的才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科举落第的事反复劝慰,鼓励他不要灰心丧气,等待赏识自己才华的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关爱,写得委婉尽致。

送 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1] ,问君何所之 [2]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3] 。但去莫复问 [4] ,白云无尽时。

清·沈德潜:“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动用法。[2]何所之:到哪里去。[3]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陲:边缘。[4]但:只。

【赏析】

这首《送别》,王维以禅入诗,富于机锋。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吸收了禅法中通过直觉、暗喻、比拟、象征来寄寓深意的方法。王维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幽微复杂的感受浓缩在“白云无尽时”这幅自然画面中,从而达到了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青 溪 [1]

王维

言入黄花川 [2] ,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3] 。声喧乱石中 [4] ,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 [5] ,澄澄映葭苇 [6] 。我心素已闲 [7] ,清川澹如此 [8] 。请留磐石上 [9] ,垂钓将已矣 [10]

【注释】

[1]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东。[2]言:发语词,无意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黄花镇附近。[3]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4]声:流水声。色:山色。[5]漾漾:水波动荡。菱荇(língxìng):泛指水草。[6]葭(jiā)苇:芦苇。[7]素:向来。闲:悠闲淡泊。[8]澹(dàn):恬静安然。[9]磐石:大石头。[10]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

【赏析】

此诗借助对青溪的描写,来寓意自己的平日夙愿。诗人以青溪的淡泊,比喻自身的追求。全诗自然雅致、轻松适意,然而又韵味无穷。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静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糅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清代黄周星评价王维诗说:“右丞诗大抵无烟火气,故当于笔墨外求之。”(《唐诗快》卷四)

渭川田家 [1]

王维

斜阳照墟落 [2] ,穷巷牛羊归 [3] 。野老念牧童 [4] ,倚杖候荆扉 [5] 。雉雊麦苗秀 [6]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7]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8] ,怅然吟《式微》 [9]

【注释】

[1]渭川:即渭水。田家:农家。[2]墟落:村落。[3]穷巷:深巷。[4]野老:老农。[5]荆扉:柴门。[6]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秀:禾穗摇曳。[7]荷(hè):扛着。[8]即此:就这样。此,指上述诗人见到的农家情景。[9]《式微》:《诗经·邶风》有《式微》篇,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句。王维取该文中归隐之意,表达他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赏析】

该诗描写了一幅自然如画的田园风景,表达诗人对隐居田园的向往。这首五言古诗,全篇不事雕绘,用白描手法,将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情趣盎然。清人王夫之评道:“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唐诗评选》卷二)

西施咏 [1]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 [2] ,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 [3] ,效颦安可希 [4]

清·沈德潜:“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入后人手,征引故实而已。”(《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吴越春秋》记载:“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2]傅脂粉:傅,即敷。搽抹脂粉。[3]持谢:奉告。[4]效颦:典出《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安可希:怎能期望别人的赏识。

【赏析】

《西施咏》作于唐玄宗天宝时期。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盛的外表下暗藏着倾覆的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权,才俊之士却屈居底层。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对当世感愤不平之气,寓意深微。诗人也借西施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点体悟。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隐居鹿门山苦读。壮年曾游历长江地区。开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阳求取功名,但一无所获。三年后,他离开洛阳,漫游吴越。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来到长安求取功名,不第。于是在京城逗留,期间和王维、王昌龄结为好友,据《新唐书》中记载,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恰逢唐玄宗来到,孟浩然惊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禀奏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来,出来后,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唐玄宗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此将他放归襄阳。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征孟浩然为从事。他任职大概一年左右,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在襄阳和孟浩然相聚,当时孟浩然身上生有恶疮,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动”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作的题材也不宽,但具有独特艺术造诣。其诗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和行旅等内容。多抒发诗人愤世嫉俗和表达个人感怀。五言居多,现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六十多首。

秋登兰山寄张五 [1]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2] 。相望试登高 [3] ,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 [4] ,兴是清秋发 [5]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6] 。天边树若荠 [7] ,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 [8] ,共醉重阳节。

【注释】

[1]兰山:一作“万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张五:孟浩然友人,未详。[2]隐者:指张五。北山二句化用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3]相望:互相遥望。[4]薄暮:傍晚时候。[5]清秋:清新爽朗的秋天。[6]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点。[7]荠:荠菜。[8]何当:何妨,何如。

【赏析】

这是一首在秋天登高望远,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一句,颇堪玩味,为后人所称道。清代张文荪评价此诗说“超旷中独饶劲健。”

夏日南亭怀辛大 [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2] ,池月渐东上 [3] 。散发乘夕凉 [4] ,开轩卧闲敞 [5]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6] 。感此怀故人 [7] ,终宵劳梦想 [8]

清·沈德潜:“‘荷风’‘竹露’,佳景亦佳句也,外又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一时叹为清绝。”(《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辛大:即辛谔,诗人的同乡,曾隐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2]山光:山上的阳光。[3]池月:池面上的月光。[4]散发:指散开头发。古人都是束发戴冠。长发散落,表明诗人安适潇洒的姿态。[5]轩:窗子。卧闲敞:躺在安静宽敞的地方。[6]恨:可惜,遗憾。知音:传说春秋时,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出伯牙琴中之意,因此,伯牙以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再弹琴。[7]故人:旧友。[8]劳:苦于。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诗抒发了诗人悠闲安适的心情,同时也掺杂着苦无知音的感慨。诗人化闲逸生活情态于轻描淡写的景色中,读来自然而亲切。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没有深刻厚重的主题,只是诗人在休闲时因景生情,抒写了自己的安适心情,之后又感慨了一下没有知音。但是他却能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捕捉到诗意,将笔下的景色和心情写得细腻传神,趣味盎然。整首诗自然如行云流水,层次清晰明朗,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1]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 [2] ,群壑倏已暝 [3]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4] 。樵人归欲尽 [5] ,烟鸟栖初定 [6] 。之子期宿来 [7] ,孤琴候萝径 [8]

清·沈德潜:“山水清音,悠然自远。末二句见‘不至’意。”(《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山房:山中房舍,此指僧房。丁大:作者友人,名凤,排行老大,生平不详。[2]度:越过、落下。[3]壑:山谷。倏:一下子。[4]满清听:满耳是清脆的声响。[5]樵人:打柴的人。[6]烟鸟:暮霭中的归鸟。[7]之子:这个人。[8]萝径:爬满藤萝的小路。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山中等待朋友到来而朋友未至时的情景。诗人自由挥洒,任意点染,将黄昏时的山中景色勾勒得颇具特色。整首诗诗中有画,清秀彻骨。“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宏词科,改任汜水(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县尉,迁江宁丞。约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宁县丞,天宝七年(748)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人称其“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王昌龄回乡,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六十岁。

王昌龄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文题材广泛。有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诗文凄怨,意境深远;有抒写思妇情怀的《闺怨》和表现少女天真浪漫的《采莲曲》,笔触细腻,清新优美;还有送别诗等。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出塞》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其诗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七绝七十五首,五绝十四首。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1]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2]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3] 。荏苒几盈虚 [4] ,澄澄变今古 [5] 。美人清江畔 [6] ,是夜越吟苦 [7]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8]

清·沈德潜:“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从弟:堂弟。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中授职山阴县尉。少府,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时科举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2]帷:帘幕。[3]演漾:月色如水般摇荡。[4]荏苒(rǎn):渐渐,指时间推移。几盈虚:月亮反复盈缺。[5]澄澄:指月色清明。[6]美人:指自己思慕的人,这里指崔少府。[7]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后以此比喻思乡之情。[8]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赏析】

本诗主题为“玩月”。诗人与堂弟南斋高卧,逢月初升。清辉遍地,月色如水。作者描写月光极具特色,尤其是“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一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丘 为

丘为(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唐代诗人,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累官太子右庶子,卒年九十六岁。与刘长卿、王维等友善。《全唐诗》收其诗十三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 [1] ,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 [2] ,窥室惟案几 [3] 。若非巾柴车 [4] ,应是钓秋水 [5] 。差池不相见 [6] ,黾勉空仰止 [7]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 [8] ,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 [9] ,何必待之子 [10]

【注释】

[1]茅茨:茅草屋。[2]扣关:敲门。[3]惟案几:只有桌案茶几,表明陈设简陋。[4]巾柴车:简陋的车。[5]钓秋水:到秋水中垂钓。[6]差池:原为参差不齐,此处指我来你往,彼此错过。[7]黾勉:尽力。仰止:仰望,仰慕。[8]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9]兴尽:典出《世说新语·任诞》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10]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赏析】

本诗是丘为广为流传的作品,诗人写隐逸之情时,又道出别种韵味。整首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者不遇,略有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别开生面,写隐者的情趣高雅与所处环境的清幽。结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更是落拓潇洒,另辟新境。

綦毋潜

綦毋潜(692—约749),字孝通,荆南(今江苏宜兴市)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宜寿尉,后又历任校书郎、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天宝末年,归家隐居。他与王维、张九龄等人多有唱和。王维称其“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其诗多为隐逸之思。《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春泛若耶溪 [1]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 [2] ,此去随所偶 [3]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 [4] ,隔山望南斗 [5]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 [6] ,愿为持竿叟 [7]

【注释】

[1]若耶溪:即越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据传为越女西施浣纱处,故又称浣纱溪。[2]幽意:指隐居之意。[3]偶:指二人相遇。[4]际:正值。[5]南斗:星座名,因其在北斗之南,故称南斗。[6]生事:指谋生之事。这里指仕宦。[7]叟:老翁。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大概是诗人归隐后所写。若耶溪传为西施浣纱处,春水清澈,倒映山影,优美如画。诗人置身其中,内心产生无限情怀。整首诗以行舟为线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泛舟沿岸的自然美景,无矫揉造作之色。随着地点和时间的推移,景色也不断更换,显得丰满不瘦薄,画面不断跳动,也使清幽的环境变得令人轻松舒畅,使人陶醉。明人谭元春评曰:“妙语浮出,如不经心乎者。”(《唐诗归》卷十四)

常 建

常建(708—约765),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尉,仕宦不得意,辞官隐居湖北樊山(即今鄂州西山)。其诗题材多为山水寺院。有《常建诗集》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宿王昌龄隐居 [1]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2]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3] 。余亦谢时去 [4] ,西山鸾鹤群 [5]

清·沈德潜:“言欲与偕隐。清澈之笔,中有灵悟。”(《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王昌龄:盛唐时著名诗人,字少伯,和常建是同榜进士。隐居:指隐居之处。[2]隐处:隐居的地方。[3]药院:指种芍药的庭院。滋:生。[4]谢时:摆脱世俗之累。[5]鸾鹤群:和仙人的禽鸟为伍。

【赏析】

王昌龄和常建是同榜进士,王昌龄曾隐居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常建曾任职盱眙(今江苏盱眙)尉,和石门山隔淮河而望。常建辞官返武昌樊山时,大概渡过淮河就近去石门山一游,并夜宿王昌龄隐居处。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夜宿时的所见所思。诗人笔调简洁明快,描写了一个清幽的夜景,然而夜色中美丽的景色,都是为诗人最后劝讽王昌龄蓄势,景中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情感。主旨含蓄,情感表达曲折委婉,发人思考。宋人刘辰翁评曰:“清深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卷四)

岑 参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自幼遍读经史。二十岁到长安,献书求仕。不成,漫游长安、洛阳等黄河以北地区。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任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天宝十年(751)返回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又入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为判官。至德二年(757)才回朝。在这期间,诗人写下了大量著名的边塞诗。岑参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任满罢官,大历五年(770)卒于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1]

岑参

塔势如涌出 [2] ,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 [3] ,磴道盘虚空 [4] 。突兀压神州 [5] ,峥嵘如鬼工 [6] 。四角碍白日 [7] ,七层摩苍穹 [8]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9]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 [10] ,宫观何玲珑 [11]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12] 。五陵北原上 [13] ,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 [14] ,胜因夙所宗 [15] 。誓将挂冠去 [16] ,觉道资无穷 [17]

清·沈德潜:“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薛据诗失传,无可考。”(《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高适:唐朝诗人。薛据,荆南人,开元进士。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浮图,佛塔。[2]涌出:形容大雁塔拔地而起。[3]出世界:出离人世的境界。[4]磴(dèng):台阶。盘:曲折。[5]突兀:高耸的样子。[6]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高峻拔。鬼工:非人力能为。[7]碍:阻挡。[8]摩:挨着。[9]惊风:疾风。[10]驰道:可供驱车奔驰的大道。[11]宫观:宫殿。[12]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13]五陵: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14]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15]胜因:佛教指善因善缘。夙:从来。[16]挂冠:辞官归隐。[17]觉道:佛教的了悟之道。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秋,岑参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诗友,同游慈恩寺,见浮图峻拔,于是同登,并赋诗唱和。高适首作,写就《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其他人作诗相和,本诗即为岑参的和诗。本诗主要写慈恩寺浮图的高峻挺拔和登塔四望的景象,并寄发诗人意欲出世悟道的情怀。

元 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漫郎、元子、聱叟等,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及第,安史之乱中,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山南东道节度参谋,讨伐史思明。唐代宗时任著作郎,后有两次出任道州刺史,有政绩。后又历任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大历七年(772)卒于旅舍。有后人辑《元次山文集》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 [1] ,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 [2] ,日晏犹得眠 [3] 。忽然遭世变 [4] ,数岁亲戎旃 [5] 。今来典斯郡 [6] ,山夷又纷然 [7]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 [8] ,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 [9] ,引竿自刺船 [10] 。将家就鱼麦 [11] ,归老江湖边。

【注释】

[1]癸卯岁:代宗广德元年(763)。此年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侵略州县。[2]井税:指田赋。[3]晏:晚。[4]世变:世道变故,这里指安史之乱。[5]戎旃(zhān):军帐。[6]典:治理。郡:指道州,道州又称江华郡。[7]山夷:居住在山上的少数民族。这里指西原蛮。[8]使臣:指催征的官吏。[9]委符节:指弃官。符节,是古代朝廷发布命令或调派官员的凭证,派使臣出行时须持符节。委,放弃。[10]刺船:撑船。[11]将:携带。

【赏析】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二月,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原蛮”武装起义,曾占领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次年五月,元结奉命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陷了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攻道州。诗人认为,这不是官府“力能制敌”,而是“西原蛮”对道州百姓的“伤怜”。而朝廷的官员不体恤百姓,残酷征敛。诗人因此而作此诗,谴责官吏残暴的行为。这首五言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陈时弊、直抒胸臆,毫不遮掩。词意深沉,感情愤激。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发自肺腑,真挚感人。

韦应物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年间为玄宗近侍,后入太学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等职位,贞元七年(791)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今传有《韦江州集》十卷、《韦苏州诗集》二卷、《韦苏州集》十卷。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1]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 [2] ,燕寝凝清香 [3]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 [4] ,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 [5] ,未瞻斯民康 [6] 。理会是非遣 [7] ,性达形迹忘 [8] 。鲜肥属时禁 [9] ,蔬果幸见尝 [10]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11] 。神欢体自轻 [12] ,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 [13] ,群彦今汪洋 [14] 。方知大藩地 [15] ,岂曰财赋强 [16]

【注释】

[1]郡斋:指官署中的斋舍。燕:通“宴”。[2]森:密密地排列。画戟:饰有画彩的戟,常用为仪仗。[3]燕寝:指休息安寝的地方。[4]烦疴(kē):烦闷不适。[5]居处崇:地位显贵。[6]斯民康:百姓安居乐业。[7]理会:领悟事物的道理。[8]达:旷达。[9]时禁:当时正禁止杀生。[10]幸:希望。[11]聆:听。金玉章:这里指客人们的诗篇。[12]神欢:精神愉悦。[13]吴中:苏州的古称。[14]群彦:群英。汪洋:水势浩大的样子。此处指人才济济。[15]大藩:这里指大郡。藩,原指藩王的封地。[16]财赋强:物产赋税收入多。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苏州刺史任上所作。本诗虽为应酬意味很浓的燕集诗,但又不类凡品。既有燕集诗的共同之处,又有作者淡远闲雅的创作特点。此诗不仅艺术水平较高,更表达了作者未雨绸缪的胸怀。清代张文荪评价此诗道:“兴起大方,逐渐叙次,情词蔼然,可谓雅人深致。末以文士胜于财赋,成为深识至言,是通首缩处。”(唐贤清雅集》卷一)前人以为此诗有汉魏之风。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1]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 [2] ,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 [3] ,残钟广陵树 [4]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5]

清·沈德潜:“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唐诗别裁集》卷三)

【注释】

[1]扬子:指扬子津,在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南。校书:官职名。即唐代的校书郎,掌校书籍。[2]亲爱:指好友。[3]棹(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洛阳人:指去洛阳的人,这里是韦应物自称。[4]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5]沿洄:顺流和逆流,这里指人处境的顺逆。

【赏析】

韦应物离开广陵归洛阳,在途中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元大的惜别之情,而此时诗人刚刚离开广陵不远,他就写诗准备寄给广陵的朋友元大,可见两人的情谊非常深厚。这首五言诗,写得波澜不惊,看似平淡,但内含情感深沉而又丰富,让人回味无穷。清代吴瑞荣评价此诗道:“数字内无数逗露,无数包含,了却情人多少公案,元明间才人为一‘情’字作传奇千百出,不敌这首。”(《唐诗笺要续编》卷一)对这首诗给予极高的赞誉。

寄全椒山中道士 [1]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 [2] ,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清·沈德潜:“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唐诗别裁集》卷三)

【注释】

[1]全椒:即今安徽省全椒县,唐朝时属滁州。山:指距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2]郡斋:指官署房屋。[3]煮白石:《神仙传》载:“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指道士生活的清苦。[4]风雨夕:风雨交加的夜晚。

【赏析】

诗人在本诗中自然吐露出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本诗情景交融。于萧疏空阔之中透出深挚的感情。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自然,无丝毫烟火气,于空明之中,透出万象。

长安遇冯著 [1]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2] 。问客何为来 [3] ,采山因买斧 [4] 。冥冥花正开 [5] ,飏飏燕新乳 [6] 。昨别今已春 [7] ,鬓丝生几缕 [8]

【注释】

[1]冯著:韦应物友人。[2]灞(bà)陵:在今西安市东。因汉文帝的灞陵在这里,因而得名。[3]客:即指冯著。[4]采山:砍柴。采山因买斧:意指归隐山林。[5]冥冥:大自然默默无语的状态。[6]飏(yáng)飏:鸟儿飞翔的样子。燕新乳:指燕子初生。[7]昨别:上次分别。[8]鬓(bìn)丝:两鬓白发如丝。

【赏析】

据本诗看来,冯著是一位德才兼备但怀才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乡隐居,后来到长安谋仕,虽颇有文名,但仕途上却不得意。冯著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到广州为幕府。但十年蹉跎,并没有获得一官半职,之后又回到长安。韦应物对冯著的遭遇深表同情,故而创作这首诗。诗人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对人生失意的冯著表达理解与慰勉。

夕次盱眙县 [1]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 [2] ,停舫临孤驿 [3] 。浩浩风起波 [4] ,冥冥日沉夕 [5]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6]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7]

【注释】

[1]次:停宿。盱眙(xūyí):今江苏省盱眙县。[2]逗:停留。淮镇:淮河边的市镇,指盱眙。[3]临:靠近。[4]浩浩:盛大的样子。[5]冥冥:昏昧不明。[6]芦洲:芦苇丛生的小洲。[7]客:诗人自称。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客旅之思。诗人于傍晚停泊孤驿,目睹一片萧索气象,夜闻钟声思念故乡,彻夜难眠。将一怀愁绪寄寓在景物描写中。此诗对旷野中苍茫冷清的夜景极力渲染,把天涯漂泊,客旅情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东 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 [1] ,出郊旷清曙 [2]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3] 。依丛适自憩 [4] ,缘涧还复去 [5] 。微雨霭芳原 [6] ,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7]

【注释】

[1]跼(jú):拘束。[2]旷清曙:在清新的曙色中精神得以舒畅。[3]澹:澄净。虑:思虑。[4]丛:丛林。憩(qì):休息。[5]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不定。[6]霭(ǎi):雾霭,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被雾霭笼罩的意思。[7]慕陶:思慕陶渊明,指想归隐。庶:庶几,差不多。

【赏析】

韦应物晚年,对官场繁琐乏味的生活渐渐厌倦,渴望一种回归自然的清静生活。这一点,与晋代陶渊明产生共鸣。韦应物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非常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在生活上也“慕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其中“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一句,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送杨氏女 [1]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 [2] ,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 [3] ,大江溯轻舟 [4] 。尔辈苦无恃 [5] ,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 [6] ,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 [7] ,义往难复留 [8] 。自小阙内训 [9] ,事姑贻我忧 [10] 。赖兹托令门 [11] ,仁恤庶无尤 [12] 。贫俭诚所尚 [13] ,资从岂待周 [14]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15]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16] 。居闲始自遣 [17] ,临感忽难收 [18]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19]

【注释】

[1]杨氏女:指嫁给杨姓人家的女儿。[2]永日:整天。戚戚:忧伤的样子。[3]行:指出嫁。语出《诗经·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4]溯(sù):逆水而上。[5]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无恃:指幼时无母。[6]幼为长所育:此句下原有诗人自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7]结中肠:心中惜别之情郁结。[8]义往:指女大当嫁,理所当然。[9]自小阙内训:此句下原有注:“言早无恃。”阙:通“缺”。内训:指母亲的教导。[10]事姑:侍奉婆婆。贻:带来。[11]令门:好的人家。这里指女儿的夫家。[12]仁恤:疼爱、体恤。庶:希望。尤:过失、错误。[13]尚:推崇。[14]资从:指嫁妆。周:周全,完备。[15]容止:仪容举止。猷:规矩礼节。[16]尔:你,指大女儿。当何秋:当在何年。[17]自遣:自我排遣。[18]临感:临别时感伤。[19]零泪:落泪。缘:沿着。缨:帽的带子。

【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为送女儿出嫁中所表现出的慈父之爱,骨肉深情,令人感动。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诗句中刻画的一位情感深挚、对女儿既不舍又难留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登博学宏词科,后入朝为官。因其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因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回京,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卒于柳州任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世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1]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 [2] ,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 [3] ,妄迹世所逐 [4] 。遗言冀可冥 [5] ,缮性何由熟 [6] 。道人庭宇静 [7] ,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8] 。澹然离言说 [9] ,悟悦心自足 [10]

【注释】

[1]诣:到。超师:法名为超的僧人。禅经:佛经。[2]贝叶书:指佛经。因古印度僧人常在贝多罗树叶上写佛经,故有此称。[3]真源:指佛的真谛。[4]妄迹:指虚妄的事,即世俗琐事。[5]遗言:指佛家先贤的遗言。这里指佛经中语。冀:希望。冥:暗合,心里悟到。[6]缮性:修养本性。[7]道人:有道之人,这里指超师。[8]膏:油脂。[9]澹(dàn)然:宁静。离言说:难以用语言表达。[10]悟悦:悟道的快乐。

【赏析】

诗人被贬永州后,一次读禅经有感写下这首五古诗。表达了他身处逆境读经养性,寻求真理而又超脱尘世,清净自适的复杂心情。这首五言古诗,从晨起读经写到日出赏景,自然流畅。语言优美,有淡淡的禅味,又充满情趣。宋代刘辰翁认为此诗“妙处言不可尽,然去渊明尚远。”(《唐诗品汇》卷十五)

溪 居 [1]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 [2] ,幸此南夷谪 [3]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4]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5] 。来往不逢人 [6] ,长歌楚天碧。

清·沈德潜:“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澹泊之音,不怨而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

【注释】

[1]溪居: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2]簪(zān)组:古代官吏的饰物。此以簪组指做官。累:束缚,牵累。[3]南夷:南方少数民族或其居住的地区,这里指永州。[4]偶似:有时好像。山林客:指隐士。[5]榜(bàng):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响溪石:触碰溪石而发出响声。[6]人:这里指故人、知交。

【赏析】

此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边筑屋居住时的作品。诗歌字面虽表现的是溪居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颜欢悦,将贬官的郁闷心情隐晦其中。诗人被贬,牢骚满腹也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在诗的起首来一句“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实际是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诗人的不满。 2X/I93JpIfGQADg9cDJzxoDKbQQ0qCMxS4q9QwJhuOtSaVC/QrVTOH9l8i2HeW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