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总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具体目标
①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③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答:(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也可以说是主要任务。其特点有:
①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
②心理健康教育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
③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④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其特点有:
①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少数学生,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学生。
②心理健康教育所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辅导对象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
③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理性的作用。
④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
⑤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并注重他们的身心状况,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各年龄段的自我发展任务。
(3)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变他们的教育和教养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1)系统性原则
①内容
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②实践
a.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活动时刻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b.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要从整体、全局、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把内外因、主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因素综合起来。
c.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与辅导要采用综合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和技术。
(2)全体性原则
①内容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
②实践
a.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b.其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c.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3)差异性原则
①内容
差异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②实践
a.首先是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
b.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手段和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
c.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4)活动性原则
①内容
活动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实践
a.要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b.要精心组织和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的活动。
c.要耐心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5)保密性原则
①内容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
②实践
a.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绝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
b.除了在训练的情况下,求助学生的个人身份能得到充分隐藏之外,个案的资料不应出现在教育者的公开演讲和谈话中。
c.教育者应避免有意无意以个案举例,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教育者所作的个人记录,不能视为公开的记录,不能随便让人查阅。
d.教育者不应当随便将记录档案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
e.任何咨询与辅导机构都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来确保当事人档案的保密性。
答:(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专门途径主要指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辅导站、咨询信箱、热线电话等,为求助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
渗透途径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管理中渗透、课外活动中渗透和校园环境中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
①学校学科教学渗透
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②学校学生管理渗透
可以通过完善有效的学生管理以及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其他各种心理指导、心理训练等方式,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③学校课外活动渗透
a.引导学生提出适当的自我要求,鼓励学生把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b.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意志品质锻炼,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团队活动。
c.利用多种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d.指导学生学会调控情绪,体谅别人的情感,协调、改善人际关系。
e.利用班级管理团队会、辩论会、主题班会、班级报纸、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④学校环境优化渗透
学校环境优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
a.学校的自然环境,即学校的主体建筑和步局、文化设施和景观、校园美化和绿化等,又称物化形态环境。
b.学校的人文环境,即学校的校园精神、教风学风、校纪校规、传统风格、人际关系等,又称非物化形态环境。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途径
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a.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让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
b.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c.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
d.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e.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品格、品德心理的培养。
②社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置身其中的人们的心理健康默默地产生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与个体生活密切联系的社区是社会环境中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