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管理中渗透、课外活动中渗透和校园环境中渗透。
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
(1)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其有效的表现形式;
(2)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为求助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
渗透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
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可以通过完善有效的学生管理以及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其他各种心理指导、心理训练等方式,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总方针
引导学生提出适当的自我要求,鼓励学生把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2)途径
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团队活动;
②利用多种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④指导学生学会调控情绪,体谅别人的情感,协调、改善人际关系;
⑤利用班级管理团队会、辩论会、主题班会、班级报纸、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环境优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两方面:
(1)学校的自然环境,即学校的主体建筑和步局、文化设施和景观、校园美化和绿化等,又称物化形态环境;
(2)学校的人文环境,即学校的校园精神、教风学风、校纪校规、传统风格、人际关系等,又称非物化形态环境。
(1)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奠基。
(2)家庭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①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让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
②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③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
④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⑤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品格、品德心理的培养。
社会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置身其中的人们的心理健康默默地产生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与个体生活密切联系的社区是社会环境中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