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传说中的长男天孙氏建立的“天孙王朝”,历25代,延续了17802年。天孙王朝之后,是为舜天王朝。这一王朝延续了3代73年。舜天王朝的开国之君姓源,号尊敦,1187年至1238年在位。传了两世之后,1249年,义本王继位。11年后,义本王自称“为天所弃,民半失”,因“饥疫并行”,让位给天孙氏后裔英祖王,即琉球中山国的始祖。
英祖王1260年即位。英祖王之后,历大成王、英慈王,至玉成王时,“世衰政废,为战国数十年。先王遗风变易尽,国分为三: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也”。史称“三山时代”。玉成王政令所及的区域仅是中山王国。据《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等书记载,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山南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山北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三国之中,以中山国最为强大,山北国实力最弱。其时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琉球大岛(冲绳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势力并未发展到北方的奄美群岛和南方的先岛群岛。由于“三山争衡攻战不息,海岛亦绝贡不朝,而中山愈衰焉”
。
在“三山”混战中,最终取得胜利的浦添按司察度,于1350年西威王死后被尊为中山国王。1405年,中山国政权转落到原属山南王国辖下的佐敷按司思绍与其子尚巴志之手。1406年,尚巴志击败中山国王武宁,夺取中山王位,奉其父为名义上的中山王,他自己执掌国政。1416年灭山北。1422年其父死,正式继位为王。1429年灭山南,统一了琉球,开创了第一尚氏王朝。至此,琉球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
这个统一琉球的巴志与中国有些渊源。1430年,明宣宗赐他“尚”姓,改叫尚巴志。这在琉球三大国史之首的《中山世鉴》中有记载:尚巴志统一三山后,“遣使请册封于大明。宣宗皇帝悦其至诚,宣德三年(1428年)遣内监柴山、副使阮鼎,贲诏至琉球,封为琉球国中山王,“赐王尚姓”。这就是琉球“尚氏”王统的由来。“尚”字,在中国古代用语中,具有管理帝王事务的含义。中国民间姓氏,至少多达百余家。明代皇帝专门谕赐巴志“尚”姓,而不赐其他姓氏,显然内含深意。
尚圆王
尚氏王朝按时间先后可分为第一尚氏王朝(1405—1469年)和第二尚氏王朝(1469—1879年)。在第一尚氏王朝的尚巴志统治时期(1422—1439年),已经初步奠定了琉球王国的统治基础。依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现在冲绳那霸市内首里的“王城”,便是在尚巴志即位前后修建的。首里城的建筑,并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面向位于琉球西方的中国。首里城的西向,当是古琉球国向化或臣属的又一象征。第七代国王尚德执政时,又征服了奇界岛的按司势力。1469年,琉球国发生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1470年,本名金圆(后改名尚圆)的御锁侧官(主管财物)被群臣推举为君,建立了琉球国史上的第二尚氏王朝。
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金圆(已改名为尚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1478—1525年)为琉球的黄金时期,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尚真王平定与那国岛“鬼虎之乱”后,琉球王国终于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琉球史书中所称“三省并三十六岛”。尚真王确立了琉球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神官制度、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拥有兵器,确立了琉球王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日本对琉球觊觎已久。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派了一支探险队到达琉球,并声称其为日本范围的一部分;12世纪,日本九州的统治者被天皇冠以“南部岛屿领主”的称号;明朝中后期,日本丰臣秀吉北侵朝鲜时,曾派诸侯岛津氏发兵三千征伐琉球,在俘虏了国王尚宁后,又令其向日本南部九州的萨摩藩输送钱财粮食,以供军饷之需。1441年,日本萨摩藩又取得了对琉球北部岛屿的控制权。1609年,萨摩藩主岛津家久率兵侵略琉球,强迫琉球进贡,并强占北部奄美五岛为萨摩藩的直辖地。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将对外扩张定为国策,急于把琉球纳入版图之中。1871年7月,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将萨摩藩改称鹿儿岛县,并单方面将琉球划归鹿儿岛县管辖。第二年,日本又强置琉球为琉球藩,从而完全控制了琉球。1879年4月,为了彻底将琉球纳入日本统治之下,日本悍然废除琉球藩,将奄美群岛及以北的岛屿全部划由鹿儿岛县管辖。同时,日本将奄美群岛以南至我国台湾以北诸岛划为第47个县,即冲绳县。冲绳县的范围包括以冲绳本岛为中心的冲绳群岛,以宫古岛为中心的宫古群岛,以石垣岛、西表岛为中心的八重山群岛和冲绳本岛以东400公里处的大东群岛。从此,琉球被鹿儿岛县与冲绳县一分为二,“冲绳”一词也就取代了原来的“琉球”称呼,曾经叱咤海上的“万国津梁”也就消失了,这也就是我们开始讲的那口“万国津梁钟”现在在冲绳县博物馆里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