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是要适应社会和人们的发展需求,要依据道德教育的对象的本身情况而确定的。它不仅是道德教育特征的反映,更是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取得实效性,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在兼顾对社会大众的基本内容基础上,更要兼顾到学生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特有特点。

一、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网络道德规范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网络,享受着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的同时,要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抵御网络的负面效应。由于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制度化、定型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不能进到一种可以预期的秩序化的轨道。 近几年来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高校中,可以说网络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网络,每天都在利用网络,他们自由地畅游在网络中,生活空间和舞台变得更加自由、开放。但在虚拟的网络当中,人的自由和开放也要受到规范,要实现一种理性的自由,开放的同时,要时刻注重与实际社会生活的本质趋于一致。也就是网络中的大学生和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一样需要具有道德观念,不能有这样的误解就是觉得数字化式的虚拟交流以及不使用真实姓名的匿名交流就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进行欺诈和信息垃圾的制造。应该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遵纪守法,杜绝自己的不正当网络行为,做一个文明的上网人。

网络道德规范应以道德规范为基本,遵守必要的网络道德规范表现为:要让网络发挥其积极意义和有益作用,为人类和社会多做贡献,而不是利用网络去伤害他人或损害他人利益;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依然要讲诚实守信用,不能不负责任的在网络上发布不切实际甚至是虚假的信息;网络版权(包含专利)也是知识产权,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而不能在他人不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侵犯和使用属于别人的资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就应该不窥探他人的隐私,机密文件或者把机密泄露;小心谨慎使用电脑,使用时不能干扰别人的电脑操作工作;要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科学地利用网络,不能利用网络和浏览或发布不健康的信息。

我国从1996年开始就陆续出台了不同层次的行政规章、法规和法律,用来约束和规范网络行为,比如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通过《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此外,我国在修改和修订法律条文的时候,在一些法律上也对网络规范予以加入或者修改,比如2001年修订后的《著作权法》规定了“网络信息传播权”,使网络著作权保护有法可依。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在2005年联合发布了《网络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这些都是网络道德规范的依据。

二、网络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以及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一个人的价值观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网络价值观教育就是我们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要对网络上虚拟的客观事物做出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中网络价值观教育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网络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诸如:一些学生上网成瘾,专注聊天、游戏、暴力、灰色信息,通宵达旦,久而久之,出现厌学、逃学或者是因学业不过关而被退学;一些人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逐步远离集体,走向孤独,既而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出现明显的网络病症;有的还不顾人身安全,擅自离校、独自一人不远千里去会网友等,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技术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论调往往与大学生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很容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倾斜,甚至扭曲,出现信仰危机,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尤其是网络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

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与网络连接起来,使传统文化在虚拟的网络中体现其真善美。另外我们要培养高尚情操,启发爱美心理。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的同时,消除虚拟世界不利于人的意志品格和不良情绪的诸多因素,要以吸引人的方式来教育广大学生,让大学生有道德认同感,并产生共鸣,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其把发展无限的技术运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中,减少网络孤独和网络问题的出现。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风气,以促进其形成高尚的、健康的、积极的情操。

三、网络道德礼节教育

“网络礼节”就是在网络上通过电子媒介而体现、规定的社会行为和方式,它是在网络世界的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指在网上交流信息时被嘉许的各种行为。 网络道德礼节形成于网络的相互交往当中。是人们在网络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问候、语言、交流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节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节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网络道德礼节适用于网络中,因此,网络道德礼节除具有一般的礼节特点之外,必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是人们网络行为是否文明判定的尺度。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礼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同的交往情境要求社会主体具有不同的道德礼节,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也在不断交往中形成了网络礼节。网络礼节作为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网络主体行为是否文明的标准之一。

网络礼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网络问候礼节,互致问候是最起码的交往礼节,网络问候礼节是网络参与者开始缔结交往关系时,彼此之间称呼和问候时应当遵循的基本交往规则。随着网络交往平台的不断更新和交往方式的不断丰富,尤其是QQ、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网络问候礼节的表现形式呈多元趋势,除了传统的文字形式,还发展出诸如“表情”等更加形象、富有趣味的礼节表达方式。(2)语言礼节,是指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语言时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则,语言礼节是网络主体交流时的情感表达的一种外现,对网络社会关系的缔结产生重要影响。(3)交往方式礼节,是指网民在网络社会中使用一种交往方式时应该要遵守的规则。网络道德礼节是在相互的网络交往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必然适用于网络社会,因此,网络道德礼节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比如普遍性、强制性、虚拟性等。总之,网络礼节是网民行为是否文明判定的标尺。对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的大学生来说,假如这些要求都不能做到,让他去遵循更高、更严格的网络道德就是难上加难。社会发展从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发展通过电话交往,再发展到通过网络交往,这是世界人民交往方式的飞跃发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提倡网络环境下文明的礼节。网络道德礼节是衡量网络主体行为是否合乎人际交往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对于建立健康良好的网络社会交往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礼节教育。 E0gV3Xv4ik0kCVZrHc75Qg3HjdWVWCcLMdxOdasUGBeywxXMrgN+I5kzFA6/Ir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