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书是人的精神营养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品,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纵览古今,横观中外,有多少关于书的格言警句:“书籍或许是人类通向未来的幸福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的最复杂和最伟大的奇迹”——高尔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这一系列名言都表明书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从书中获取知识的手段——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读书可以启迪智慧,增长才干,可以陶冶性情,完善自我,只有读书,才有可能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白居易从青年时代起,就“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寝息”。他勤奋读书、背书、吟诗,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真是“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以致口舌成疮,手肘胼胝。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我平生读书作文,多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也。”鲁迅在读书时,书本里总是夹着一个书签,上面写着这样十个字: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三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在《书巢记》中写到:“我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诸如此类关于名人读书的事迹,真是不胜枚举。

书籍可以使人提高: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就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的确是这样,读书愈多,应当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光。因为那样可以经验得多,见闻得广,小气的人会大方一点,狭隘的人会开阔一些。因而就有了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梁高祖“三日不读谢玄晖诗,便:觉口臭”那样的话。乍一听,似乎说得很严重,但仔细一想却觉得有道理。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和“可憎”了。一个人说他忙得没有功夫读书,实在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而偏偏我们大多数人又都很忙,好像一天把必须赶完的工作赶完之后,就已经筋疲力尽了似的。不过我们仍可以承认,一个人无论怎样忙法,一天之中,10分钟20分钟的时间总还是可以抽得出来的。问题只是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手边不一定有适当的书可看,想到还要费事去翻书橱,就懒得动了。

因此,为了让我们随时都可以利用短短的空闲时间来读书,我们不妨把最容易看到的书放到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比如你是一位每天上班8小时的公务员,下班之后,吃过晚饭,你总会有一点时间坐在沙发上或藤椅上休息。这时如果你的书就放在旁边的茶几下面,不必起来,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你就自然愿意一边抽烟喝茶,一边看书了。或者你是一位家庭主妇,那么,你可以把你要看而没功夫看的书放在枕边。属于家庭主妇自己的时间多半是在忙完了午饭,收抬于净,躺下来午觉一会儿的时候,你可以一边休息一边看书。虽然你也许只能看一两页,可是,日久天长之后,你的读书成绩也会大有改观。

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中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一切日常的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的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认真了!书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因此,读书应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熔为一炉。若是书和生活经验发生了亲密的关系,书便有了味道,变为知己的朋友一样了。若是生活经验从读书扩大推广,充实的机会就会无限地增多了。书将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根本改变,是常有的例子。生活的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会书中的真味。所以读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二者并进,才可以达到佳境。光读书而无生活,只尝得到间接的经验,和吃嚼过的饭差不多;光生活而不读书,就势必思想空虚、心胸狭小。然而,人生苦短,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就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热爱书籍吧!在读中学,在读中乐。 bu0SFUGOTu7Fz/r0d1SbOAupBCl+Hz679sQpoLmAiOmj9l1pGlxoQhr0583zrw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