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辛凉解表剂

苍耳子合剂

(组成)苍耳子1000克,辛荑花180克,菊花60克,茜草根60克,银花60克。

(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熬约5小时后,倾出药汁,再加水于药渣中煎熬,经过4小时后,再倾出药汁;如此共汁4次,过滤,将药汁加热,使水分蒸发至药汁已浓,沸时(起大泡时),加入蜂蜜250克搅匀,约得600毫升之药汁,呈稠粘黑褐色如流膏状即成。宜作冷贮藏以防发酵。将药汁分装入100—200毫升的投药瓶内,每次服5毫升,1日3次,可连续服用1—2个月,以上用量为10岁以上年龄的用量。

(功效)辛散祛风,通经解毒。

(主治)鼻渊。证见头痛头昏,眉弓发胀鼻流黄脓样涕,堵塞不通气,苔微黄,脉弦数。西医之慢性副鼻窦炎,见上述症状者,适用本药。

(按语)本方所治鼻渊,乃鼻渊之属风热者。治宜散风邪,通鼻窍,清热解毒,兼以通经脉。方中重用苍耳子辛散祛风通鼻窍为君。辛荑花辛散祛风,通鼻窍为臣。佐以茜草根通血脉,活血行血,使鼻窍中血脉畅通;菊花,银花轻透风热,寒以清热解毒,并制君,臣药之温性使本方为辛凉宣泄祛风散邪之剂。

(疗效)本方收治慢性副鼻窦炎50例。其中年龄最小为10岁,最大为36岁,以18至26岁为多,占74%,治疗结果,症状消失者14例,占28%;显著进步者13例,占26%;进步者15例,占30%,无效者8例。占16%,总有效率为84%。

★附方

谷精草合剂

《新中医》)

(组成)谷精草18克,蔓荆子15克,白芷6克,防风3克,草决明9克,菊花9克,青葙子9克,密蒙花9克,夜明砂9克,蝉衣6克,钩藤6克,木贼6克,辛荑花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驱风,镇静止痛。

(主治)鼻渊(急性、慢性副鼻窦炎)。证见头痛、头昏、鼻塞不通,嗅觉消失,鼻涕多而稠、睡时常开口呼吸,或鼻塞声重,或流黄臭涕,苔白腻或黄腻。西医急、慢性副鼻窦炎见上述症状者有本方。

鼻炎丸(《中医杂志》)

(组成)薄荷10克,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防风10克,芥穗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枳壳10克,水牛角100克(先煎),细辛5克,龙胆草5克,辛荑花12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发表散风,清热解毒,宣肺通窍。

(主治)伤风鼻寒(急性鼻炎)。证见鼻粘膜红肿,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涕黄稠,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咯痰不爽,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柴葛银花汤(《中医杂志》)

(组成)银花10克,薄荷6克(后下),连翘10克,菊花9克,石膏15克,知母10克,葛根10克,柴胡9克,牛蒡子9克,杏仁10克,板蓝根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辛凉透热,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卫气同病。证见发热恶风寒,身痛,口渴,心烦,汗出、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薄白,脉数有力。

(按语)本方所治之证是风热犯肺,热毒炽盛,卫气同病者。风热犯肺,则发热,恶风寒,牙痛,口渴,汗出;邪已有人气分征象,见心烦,苔黄,小便黄,但仍以卫分为主,故治宜辛凉透泄风热之邪于卫分为主,兼清气分热邪。热毒炽盛,来势凶猛,故又兼解热毒之法。方中经柴胡透表,散卫分之邪为君药。臣以葛根辛甘寒,退肌热,生津止渴;银花轻清透表,清热解毒;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佐以薄荷;牛蒡子蔬散风热并利咽;连翘清热解毒散结;菊花疏风热;石膏、知母清热生津,以清气分热邪;杏仁宜利肺气止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使本方具有以透卫分风热为主,兼以清泄气分热邪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200例温病卫气同病患者,年龄6月至80岁,其中6月—4岁者,占29%。体温38.5℃~40.7℃,其中38.5℃~39℃108例,39.1℃~40℃88例,40.1℃—40.7℃4例。病程1—5天,其中一天者16例,2天57例,3天80例,4~5天47例。治疗结果,服药后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13例,占56.5%;48—72小时体温降至正常者11例,占5.5%。总数有效率为100%。

解表清热汤(《浙江中医药》)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0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0克,石膏30克(先煎),野菊花10克,射干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透表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风热,邪热较甚证(上呼吸道感染)。证见发热,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痰黄而稠,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所治上呼吸道感染,属感冒范畴。其证乃风热犯肺,且风热之邪气在卫,邪正相争的表现。风热犯肺,均可使痰黄;咽痛是热毒盛的征象。在肺在卫,宜发表,疏散风热之邪宜凉散,热毒较甚兼清热解毒之法。方中重用板蓝根人心肺,苦寒清热解毒辟疠,治天行热毒,利咽,为君药。臣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清透表。佐以大青叶,野菊花清热解毒、利咽;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石膏清热。诸药配伍,共成透表疏风,清热解毒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4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男30例,女18例。病程3—7天,体温39℃~40.5℃之间,白细胞总数在4000~6000/立方毫米之间,中性在40~60%之间。治疗结果,服药1—2剂后,患儿汗出热退,体温下降至38℃左右,服第三剂后,热退病愈。总有效率为100%。

清解退热汤(《浙江中医药》)

(组成)薄荷9克,黄芩9克,紫苏9克,生石膏20克,板蓝根20克,芦根12克,白芍12克,玄参12克,连翘12克,橘红12克。

(用法)每日一剂,煎药沸后10分钟左右即可,分1—3次温服,服后盖被休息取微汗。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风热(上呼吸道感染)。证见发热,微恶风,头痛,口微渴,咳嗽,痰黄而稠,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所治之证,乃风热犯肺,肺气不宣。风热犯肺,故发热,微恶风,头痛,口微渴,脉浮数;肺气不宣,则咳嗽;痰黄而稠,尿黄,舌质红苔薄黄,为内有蕴热。治法宜辛凉透表以疏散在肺之风热;兼以清热解毒,以清泄蕴热。本方以板蓝根为君,清热解毒,利咽。臣以薄荷疏散风热利咽;连翘轻以透表,寒以清热解毒。佐以紫苏发表,并行气和中以防苦寒伤胃;石膏退肌热,清肺胃之热,芦根清热,利咽;白芍养阴和营;黄芩苦寒清泄内热。诸药配伍,共成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202例感冒风热患者。其中男110例,女92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岁,以儿童为多,占85%。体温38℃~40℃。治疗结果,多数服药两剂后,热退症消,仅有少数服药三四剂获愈。总有效率为100%。

★附方

消疹汤(《河南中医》)

(组成)麻黄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桔梗10克,大黄10克,当归10克,芒硝10克,石膏10克,滑石10克,黄柏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利湿,养血活血。

(主治)风疹(急性荨麻疹)。证见全身起疹块,发热、面红,疹块时隐时现,以下午晚上最多,夜不成眠,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祛暑合剂(《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生石膏30克,香薷10克,扁豆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祛暑化湿,清热解毒。

(主治)产褥中暑,证见产后中暑,发热,汗出,或少汗,恶心呕吐,头重如裹,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按语)本方治证产褥中暑,按临床表现,是暑温挟湿。暑温犯肺,使人发热,汗出,易伤阴,耗气。湿邪伤人,头重如裹,苔腻;湿阻气机,尤其胃气阻滞不和,上逆为恶心呕吐。产后之体,多为阴,血虚,暑温更易热化,更易伤津伤阴耗气,今虽尚未见明显产后阴,血虚症状,但本方证如不急治以祛暑温,则易于变证。是以宜急治,又不可伤正。故以祛暑化湿,清热解毒为法,重用清热解暑药与行气和胃化湿药配伍,甘寒凉配辛苦温,以祛暑清热,行气和中。方中君以香薷祛暑祛湿,以退热,解头重如裹。臣以银花、连翘甘苦寒以清热解毒,轻清透表,辛温配苦寒甘寒,以成辛凉之剂。佐以石膏辛以解肌,甘寒以清热生津;藿香透表而醒脾和中;佩兰祛暑化湿;扁豆化湿和中,共成祛暑化湿,清热解毒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12例产褥中暑患者。年龄26—32岁。病程0.5天~7天,中暑发生时间为产后5—23天本组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39℃者与39℃以上者各6例,出大汗者5例,无汗或少汗者7例,恶心呕吐者5例。口渴及皮疹者12例。舌质红者10例,红绛者2例。苔黄腻者8例,白腻者3例,薄黄者1例,脉滑数者12例。治疗结果,服药1天体温降至正常者3例,2天3例,3天3例,4天1例,7天2例,总有效率为100%。

★附方

香薷葛根汤(《中医杂志》)

(组成)香薷10克,葛根20克,扁豆15克,厚朴9克,杏仁10克,黄连10克,灯芯草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化湿。

(主治)暑湿病(小儿夏季热)。证见发热烦渴引饮,烦燥易怒,小便清长,无汗或少汗,舌质淡红,苔白,脉数。

清暑解热方(《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银花10克,黄芩10克,葛根15克,大豆黄卷10克,香薷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六一散(滑石六、甘草一)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恭效)祛暑透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湿(病毒性感冒)。证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胸闷,纳减,神疲,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按语)本方所治病毒性感冒,属暑风,暑湿范畴。按临床表现,乃暑风挟湿所致。初夏风邪犯表,恶风寒,发热,头痛;因痛,舌质红,脉滑数是蕴热在里。在表之风邪治疗不及时,极易化热人里。湿阻气机,则胸闷,纳减,苔白腻。宜透表祛暑,清热化湿。方中香薷辛温发散风邪,祛水湿为君,臣以石膏辛甘,大寒,解肌退热,清热生津;葛根退热生津,桑叶清肺止咳,佐以银花、菊花清热透表;黄芩清热;知母清热生津配石膏加强清热生津之力;豆卷清暑化湿和中;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甘草并作使药调和诸药。诸药同用,具有透表祛暑散风邪,清解暑热,化湿作用。

(疗效)本方治疗450例病毒性感冒患者。其中男207例,女243例。年龄最小者9岁,最大者88岁,平均年龄33岁。治疗前体温38℃~39℃者338例,39.1℃~40℃及40℃以上者112例。治疗结果,服药后12小时内获愈者187例,占41.6%;24小时内获愈者320例,占71.1%;48小时内获愈者409,占90.9%;72小时内获愈者430例,占95.6%,90%以上患者服药1~2剂即痊愈。

祛风消赤汤(《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防风10克,薄荷6克(后下),荆芥10克(后下),生地黄10克,赤芍药10克,板蓝根10克,黄连10克,甘草5克,刺蒺藜10克,木贼草10克,蝉衣10克。

(用法)每日一剂,上药煎好后,趁热薰蒸双眼,至药凉后即饮。蒸薰时宜将口鼻露于蒸气外,否则药味难忍,不能持久,影响疗效。

(功效)透表祛风,清热解毒,退翳明目。

(主治)暴风客热(急性流行性结膜炎病)。证见双目通红,流泪,灼热疼痛难忍,发热,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所治急性流行性结膜炎,属暴风客热范畴。本病属时疫之气,负热犯肺,热毒较甚所致。眼的白睛属肺,突发为风,风热之邪较甚,故白睛通红,流泪,汐热(怕光),疼痛难忍。发热,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犯肺之证。治当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由于肝开窍于目,两目通红,应兼清肝凉血散瘀之法。方中银花散热解毒,轻透表邪为君药。臣以荆芥、蝉衣祛风退翳明目;菊花清肝散风热;木贼疏风退目翳。佐以防风、刺蒺藜、薄荷祛风退热;黄连、板蓝根清热解毒;生地黄、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甘草解毒,和中兼以为使。各药配伍,共成透表祛风,清热解毒,退翳明目之功。

(疗效)本方共治急性结膜炎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8岁。病程1—5天之间。治疗结果,服药1剂即愈2例;服药2剂8例;服药3剂18例;服药4剂15例;服药5剂以上3例。总有效率为100%。

★附方

疏风止痒汤(《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木贼10克,菊花10克,蝉10克,苦参15克,地肤子12克,银花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风止痒,清热解毒。

(主治)目痒病(春季结膜炎)。证见眼奇痒不适,眵泪俱多,结膜中度充血,微痛畏光,发热,恶风寒,头痛,鼻塞流黄稠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抗感冲剂(《福建中医药》)

(组成)松针100克,龙舌草100克,荆芥50克,葛根200克,大青叶100克,贯众200克。

(用法)将六味经精制而成冲剂,每包15克,每次一包,每日服3次,连服两天。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寒流黄稠涕,口干而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粘稠,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所治感冒,乃风热犯肺,邪气较盛所致。风热犯肺,见发热,汗出,头痛等症,因邪气较盛,咽喉肿痛,苔黄,故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法。方中君以松针祛风解毒。臣以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佐以龙舌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大青叶清热解毒,辟时行疫疠之气;荆芥疏风散热,清利头目,诸药配伍,共成祛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疗效)本冲剂治疗感冒337例。其中男185例,女152例。年龄20岁以下40例,21—30岁73例,31—40岁98例,41—50岁76例,51岁以上50例。证属风寒型者112例,风热型者225例。治疗结果,显效226例(服药24小时内全身及局部主要症状如发热,流涕等消失或基本消失者),占67%;有效73例(服药24~48小时内,全身及局部主要症状消退或基本退者),占21.1%;无效38例(服药48小时后,症状无变化)占11.3%。总有效率为88.7%。

抗感合剂(《广西中医药》)

(组成)紫苏1500克,荆芥1500克,大青叶3000克,鸭跖草(竹节菜、三角菜、耳环草、翠蝴蝶)3000克,四季青300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5000毫升,浓煎成每毫升内含生药4克的合剂。每日服3~4次,每次50毫升。病重热甚者,可3—4小时服药一次。

(功效)透表散风,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表证(感冒、流行性感冒)。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口干微渴,咳嗽痰黄而稠,咽喉红肿而痛,苔薄黄,脉浮数。

(按语)本方所治流行性感冒为肺本蕴热,加之风热犯之,肺失宣肃所致。风热犯肺,则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口干微渴,咽喉红肿而痛,脉浮数;肺失宣肃,则咳嗽,有痰;肺本蕴热,痰黄稠而苔薄黄。治疗宜透表散风热,兼以清热解毒之法。方中大青叶味苦、性大寒,清热解毒,主时气头痛为君。臣以荆芥疏风散热,清利头目。佐以鸭跖草甘苦寒清热解毒,化痰;紫苏辛温发散透表,行气和中,使气顺痰消。诸药合用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100例风热型感冒患者。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4岁,平均31岁。病程在1天内48例,2天内32例,3天内12例,3天以上8例。治疗结果,显效48例(服药后1天内发热消退,头痛、咽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占48%;有效44例(高热39℃以上,服药2~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占44%;无效8例(用药3天体温未降,症状未改善),占8%,总有效率为92%。

★附方

蓝地汤(《中医药学报》)

(组成)板蓝根50克,生地50克,麦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退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2~3次温服,一般连服三天。

(功效)养阴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感冒(阴虚感冒)。证见发热恶寒,眩晕,周身疲倦无力,口干咽燥,咳嗽,痰少苔薄黄,脉虚数。 496RqsudPS4ZLaKwgohdaooVzENjkW8EzAmeBWS8NLar2o26R9GI3tnub4U3ae0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