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比名流还要敏感,他的富有往往是别人与他谈话发生困难的关键,他的财富使你对他敬而远之——不只是心理上,实际上你的生活方式就和他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他和你之间的谈话材料,实际上你对他缺乏了解,甚至完全无知,而变得很有限。或者你可能认为,你和他之间没有谈话的余地了。你当然可以这样使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不能谈就不谈,反正于已也无损失。不过,假定你偏巧遇上了一位富翁,不管他是不是你的老板,你不知所措的呆站一旁,总是不好受的。
当你遇到有钱人时,你可以设法让他说往事。过去的工作是否比现在更有趣?他爬到现在这个地位的关键是什么?谁是早年助他成功的英雄?当年的老板是否使他紧张?他的百万财富是不是他自己创造的,以及他怎样赚到他的第一笔百万金钱的。如果这个问题问得他不大自在,你就准备跳到其他问题上去吧。不要盯着问,那会很不愉快的。
如果他不愿意打开他的记忆之门,你就问他的工作时间,问他如何承担那么重大的责任,问他爱好哪些休闲活动,以及怎样布置他的办公室,很多有钱人的办公室,布置得就像豪华气派的皇宫一样,很有一谈的余地。同时记住,特别是当对方是一位医生时,不要忘了他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你也可以和他谈谈他的健康问题。
大富的人如果是一位妇女时,不管她出于哪一途,人们对富婆的看法,往往有失公平,甚至流于残酷。她们的背后有很多流言,比如说她的成功靠的是无情,她是一个残忍,掠夺成性的怪物。纵然同是女人也一样,她们对富婆往往持有偏见。
在社交场合,我们不宜向各种专业人员要求提供免费的建议。即使你的问法很技巧,那也是一种冒犯,而且你问得再技巧也瞒不过专业人员。男人常喜欢在交易场合和律师谈他们的敌手之间的问题,女人则喜欢在公共场合和医生谈她们的孩子和丈夫。这其实与我们一向所遭遇到的电器商人索取免费的电器,并无不同。各种专业人员的职务,便是向他们的客户出售商品。我们应该在他们的营业时间才向他们提出各种建议。
你对富翁们提出有关事业上的意见,以尽量避免为宜,如果确实有提出的必要,也许可以这样表白你的意见,这次能认识您,真令人高兴,我有一个困扰很久的小问题,我想您也许能解开我的迷惑。我发现有些公司生产的酱油,瓶盖很难打开,我奇怪何以要封得那么紧呢?你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见,侗其中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表达的方式,显示你对问题的关切,而你又未指名道姓的说出他的产品。你请他解答你的迷惑,你的立场是消费者,是外行人,而他是非常能干的大富翁。他会乐意答复你的问题,因为你是他的听客,不是向他挑战来的。
当你和银行家、鞋店老板或任何孩子的母亲谈话时,你均不宜过分直率。坦直是无可厚非的,但适当的含蓄更值得学习。当我们说,你是怎么能使这么多人来光顾你这地方?和我们说你这地方何以总是乱成一团,往往所表示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你要知道,前者是不会使人难堪,而后者常会引起听者的羞怒。那么,我们何以不取前者呢?
说话不是竞争,不是斗嘴。商人把他的时间和金钱都投资在他的事业之中,并与其他的同行竞争,这是他们为争生存所付的代价,其中有些人发达起来,有些奋力维持。如果他们能遇见一位能和他们交换意见而没有敌意的人,他们会觉得幸福和快慰的,如果你能发现他可引为尊荣的地方,以及他觉得有成就和有价值的地方,那么,他在你的眼前会开花结果的,你们就能缔结有建设性的友谊。
人只要有一点长处,就值得同他交往。而你所交往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各有长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不同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场合和大场合,家庭场合与公众场合,人们对于批评性说法的承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通常在公众场合中使用指责性说法最易引起人们反感。试想,如果这次批评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对方一般也决不会顶撞,可能会很平静地接受批评。
正因为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里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为了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对于心直口快者来说,起码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要在思想上强化场合意识
有些人在交际中对人说话直出直入,惹人生气,把事情办砸,完全是主观上缺乏场合意识的结果。他们对人很诚实,遇事时往往只从个人主观感觉出发,以为只要有话就应该说,心里有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不管什么场合环境就往外捅,结果有意无意地冒犯了人。自己还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有两个老工人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有见,一见面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后来甲因重病住进了医院,乙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甲的脸一下子拉长了,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他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这位老工人说这话也是好意,想给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缺乏场合意识,开玩笑弄错了地方,才闹出了不愉快。这个事例说明,有些人说话所以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头脑中缺乏这根弦。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应当努力做到在每次投人交际活动时,要把场合大小,人数多少,及其相互关系摘清楚,据此确定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在具体说法上,既要考虑自己的交际目的,又要顾及他人的“场合心理”,追求主客观的高度一致。
二、要自觉摆脱谈吐上的惯性
人们的言行往往带有一定的习惯性。有些不当的话语并不是主观上想这样说,而是受习惯的支配一不留神顺嘴流出来,造成与场合环境的不协调,事后连他们自己也感到后悔。比如,小李陪妻子高高兴兴上街买东西。在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妻子兴致很高,从这个柜台到那个柜台,买了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小李有些不耐烦了。当妻子提出再买一件高档羊毛衫的时候,他忍不住,生硬地说:“你还有完没完,见什么买什么,你挣多少钱哪?”这句话刚出口,顾客们都朝他们身上看,妻子本来微笑的脸顿时变了样,生气地反驳道:“怎么,我还没有花够钱呢,你急什么?我就要买,怎么着!”直把小李顶得说不出话来,难堪极了。接着发怒的妻子也不买了,蹬蹬地自个走出商店。使小李不解的是,妻子的性格本来很温顺,在家里从来不大声说话,更不要说发火了,说她什么都不计较,可今天为什么她的火气这么大呢?很显然,是小李忽略了场合因素,把在家庭中惯用的说法拿到公众场合来,用生硬口吻指责妻子,刺伤了妻子的自尊心,才引发妻子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表现出强硬态度。
所以,心直口快的人必须有意识摆脱自己口语表达上的惯性,养成顾及场合,随境而言的良好表达习惯。在交际活动中,要把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想一想如何张口,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符合对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
三、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经验证明,人们忽略场合因素,造成语言失控,还常常发生在情绪冲动之时。比如,有的人喝酒之后,或遇到兴奋事情时,情绪十分激动,甚至忘乎所以,不能自控,便会说出一些与场合气氛不协调的话来,造成不良后果。有个特能侃的青年,在朋友的婚礼酒席上,大侃自己的见闻,逗得人们哈哈大笑。不料他心血来潮,讲起了一个新婚之夜新郎杀死新娘的奇闻。还没等他说完,新娘的脸色就变了,新郎见状也火了,不客气地把他轰了出去。这个青年的失言就是由于情绪失控造成的。在喜庆场合卖弄自己的口才,说与场合气氛很不协调又不吉利的话题,难免惹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