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项目的决策与考核

企业和团队是否成功的标志是能否做好项目。项目分前期调查、分析,中期决策,后期执行三部分。

◎决策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美国金融界有句名言:“华尔街最怕不确定。”不确定就是缺乏决策力,犹犹豫豫错失商机,也错失了挽救败局的机会。商场竞争拼什么?中层的领导力占一部分,基层的执行力占一部分,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形成了成功因素的一半,另一半就是高层的决策力。

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其决策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高层领导者谋划全局,做出关于方向、目标之类的重大决策,大多数属于非定型的或风险型的决策;中层决策,是由中层领导者做出的业务性决策;基层决策,是由基层领导者所做的执行性决策。

高层决策是全局性、长远性的,属于战略决策;中层决策,主要起到串联上下级的作用,将高层的全局性决策做具体拆分,执行关于自己团队的那一部分,再将本团队任务细分,将决定传达给基层执行者;基层决策是局部性、短期性的,属战术决策。

中国有句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因此,位置越高的人做出决定的风险越大。基层管理者的某个决定如果错误,仅限于影响局部,只要及时发现,一定能得到挽救,只是公司会遭受一定损失。而中层领导者做出的错误决策,影响比基层管理者的错误决定的影响要大许多,公司承受的损失也会更大,但只要紧急挽救,公司也不会被拖垮。但如果是高层领导者做出的错误决定,影响将是全局性的,会波及整个公司,即便发现很及时,也很难挽救。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尤其是重大决策失误,会给公司和团队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是灭顶之灾。

管理专家大卫·林德菲尔德研究企业破产因素发现,世界上破产企业的破产原因有 87% 在于决策失误。可见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有很多因素会导致高层领导者决策失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忽略了市场的实际情况,没有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没有认真分析本企业的状况,最终导致决策者盲目自信,制定了错误的决策。因此,要想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既要考察本企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还要将市场尽可能研究透彻,不要抱侥幸心理,因为每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正因为决策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有些领导者在做决策时,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在犹犹豫豫中,最终眼睁睁看着商机溜走。不做错误决定可以避免企业败亡的命运,但总是错失商机也无法将企业做大。因此,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应避免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凭借对市场的判断与直觉,凭借对企业实力的了解,果断而迅速地做出决策。

当高层领导者想要做出某个决策时,必须以客观的态度,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案,并计算出每种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的损益,预见未来的市场走向,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最佳的经营效果。

高超的决策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令人惊喜的发展,因此决策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的能力。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决策有八个要素:

1. 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

这是最先决的条件,每种商品都会被大家需要,但只有市场上缺少的商品才会被大家重视,价格才会因为供不应求而水涨船高。这样的商品就是商机,如果恰好是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认真考虑。当然,即便不和自己的企业对口,也可以从商品的附加价值方面入手,看看能否找到商机。

2. 了解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是不能被忽视的,企业因何做强,就是因为挤压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企业因何变弱,就是因为被竞争对手挤压了生存空间。同一个商机,绝不是只有一家企业看到,而是多家企业同时看到,大家都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有的想独吞,有的想分享,但无论怎样,都希望自己能分上一杯羹。如果不重视这些如狼似虎的对手,任何的决策都将失去意义,因为决策不是单方面的,要在开拓自己市场的同时,起到打压竞争对手的作用。

3. 了解产品的本质

产品是竞争的核心,对产品的了解要做到百分之百。市场最需要的产品是什么?产品要在哪方面更新换代?公司现有的技术在哪方面需要革新?这些都是决定产品是否受到市场欢迎的重要因素。

4. 了解创新力度

创新是商场永不消失的话题。企业想发展离不开创新,产品想要经久不衰离不开创新,公司品牌想永远屹立不倒更离不开创新。因此,对于决策中所涉及的商品创新力度的思考是必须的。

5. 了解公司的实际状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能只观察敌人,更要低下头看看自己。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不断鞭策自己,注意企业暴露出来的弱点并及时弥补,不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也防止大厦在内部坍塌。

6. 要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条件

要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得到某个结果,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领导者在做决策时,不能凭空臆想,一定要想清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并找到满足这些条件的方法。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那么即使结果看起来很美好,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

7. 要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

领导者要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和最佳方案。但因为问题都具备复杂性,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采取让步方案。

8. 要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具备可行性

领导者做出决策,是需要被人执行的。如果做出的决策没有可行性,导致无法执行,这样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

管理就是决策。上级管理得再精彩,下属执行得再到位,都是为了执行完美的决策。如果没有完美的决策可执行,那管理和执行就如空中楼阁。英特尔公司前 CE0 安迪·葛洛夫说:“我们并不特别聪明,只不过在激烈的竞争中,比对手做出了更多正确的决策。”

◎放松过程,考核结果

管理学家斯蒂芬·罗斯在给大型公司 CEO 做管理培训时曾说:“作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强化企业的领导组织能力,要培养下属不同的管理经验,来点燃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员工主动工作,愿意工作。”

罗斯认为:“企业首席执行官的主要任务,是让每一位中层管理者能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最佳的自我管理者。管理者要给员工空间,让员工自己根据公司的制度来自行制定规则,管理者只需要有策略地听,指点方向,而不能把住员工的手不放松。管理者要让员工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情,切莫给员工制定框架,只要员工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即可。但若要让员工能长期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管理者必须要不放松衡量员工的工作结果,避免员工因为长时间没有监督而懈怠。”

罗斯强调:“若想让客户感到愉悦,首先就要保证员工的内心的愉悦感。因此,管理者必须要用心关照员工,并告诉员工,作为管理者你将带领企业朝什么方向走。”

罗斯的管理经验称为“流程自由”。企业只有将流程的自由还给员工,员工才能放下压力,在遵循企业大方向的前提下,自主掌握工作的过程。这样,员工才能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主人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

“流程自由”是相对于“流程监督”而言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热衷于“流程监督”,不敢放开手让下属独立做事,每一步都要自己进行监管。时间长了,下属养成了依赖心理,也无法提高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下属和企业是分离的,因为下属在被领导监管的过程中,已经从潜意识里将自己剥离出企业了,没有将自己当作企业中有机的一分子,下属会想:“企业是你的,你才上心,我上心不上心无所谓。再说,我做得再好也没用,你依然不信任,我也得不到什么。”当下属的内心产生这样的想法时,就证明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完全失败。

事实证明,“流程自由”比“流程监督”更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更能提高员工的责任心。作为下属,如果上级一直监控自己的工作,会感到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很多人会因为压力而产生思维短路,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工作了。而当领导放松监控后,下属的压力会顿时消散,内心彻底放松,能够更从容地安排工作流程,“随心所欲”地工作,毫无阻碍地完成任务。管理者或许早已发现,当你不在场时,员工的表现往往会非常出色。

执行“流程监督”的管理者,不仅想要结果,也想抓住过程。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会让员工心生芥蒂,阻碍了上下级的沟通。如果管理者能给予员工流程上的自由选择权,管理者只监控结果,员工不仅内心放松,还能体会到上级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进而以更加投入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当然,在给予员工“流程自由”的同时,也要善于控制局面,做好对关键结果的把控,否则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做好“流程自由”的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员工关注结果

结果就是业绩,不仅企业关心,员工也关心,因为企业能从业绩中得到发展,员工也能从业绩中得到提成和肯定。管理者要将结果的重要性提出来,告知员工,如果完成得好会有什么奖励,完成不好会遭到什么处罚。管理者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令行禁止;大功大赏,小功小赏;大错大罚,小错小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将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效结合。目标明确,行动计划和衡量标准具体、可行,是得到最佳结果的基础。管理者要明白,绩效管理是驱动力,是目标管理能否到位的保障。

第二,将时间还给员工

做具体工作的是员工,没有人比员工更清楚工作中的具体事情了,那就将具体工作的规划权还给员工,让员工自由安排时间。很多管理者之所以不让员工自由掌控时间,是怕员工在工作时间做私人的事情。

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员工在工作时偷懒是普遍性的,几乎所有公司的员工都会利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防”或“堵”,是很难奏效的,而且过于严苛的制度还会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于是,一些聪明的管理者做出了让步,干脆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时间。比如谷歌公司,将 20% 的时间划归“员工自由时间”,就是说员工每天在公司的时间里有 20% 的自由时间可以处理私人问题甚至偷懒。而另外 80% 时间是工作时间,但依然由员工自行安排工作进度。这个制度也让员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工作变成一种兴趣。

谷歌的管理者是聪明的,他知道即使不给员工那 20% 的时间,员工也一样会偷懒,甚至偷懒的时间会更长,与其猫捉老鼠一般偷偷摸摸,弄得两边都不高兴,还不如让员工公开、自由地支配一小段时间。更重要的是,有了 20% 的自由时间,员工会感到自己被尊重,管理者理解他们,他们也会用工作中的热情回馈管理者,这样就能创造出双赢的工作氛围。

第三,流程半自由

流程如果过于固化,就不利于员工发挥工作主动性,会阻碍员工的创造力,但流程太自由,又不便于控制。于是,最高明的管理者发现了“流程半自由”这条折中管理的方式。比如:生产计划在生产部门按照固定流程审批完后,移交给生产部门进行生产,生产的具体流程让员工自由支配,但生产部门需要定期监管员工的工作成果,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续工作安排,直到最终完成任务。

其实,所谓“流程半自由”,就是在同一个流程中,结合自由流程和固定流程两种用法,使工作流程更加灵活。通常流程的前半段是严格的固定流程,后半段是灵活的自由流程和半固定的监督流程。

“流程半自由”是当今大型企业都在运用的管理方法,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任何一家企业若想做大做强,都必须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人心不齐,决策难出

有这样一个故事:

山坡上有一窝蚂蚁,约有几百万只之多,它们和谐相处,努力生存着。一个炎热的夏季,雨水迟迟不来,树叶和花草每天承受着阳光的灼烤。

一天中午,山坡上的草突然自燃起火,生活在草丛中的蚁群瞬间被大火吞噬了许多,灭顶之灾就在眼前,剩下的蚁群必须想办法自救。但面对熊熊大火,小小的蚂蚁似乎只能等死。大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了,眼看蚁群就要全军覆没了。

这时,令人不解的场景出现了,一小撮蚂蚁紧紧聚成了一团,它们在等待着。其他蚂蚁明白了,开始靠拢过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球。在火圈即将合围之时,蚂蚁球滚进了火里,“噼里啪啦”响声不断,但蚂蚁球没有停,只是越来越小了,最后仅有高尔夫球大小的蚁群,终于滚出了火场。

一场大火让蚂蚁几乎丧失了生存的机会,虽然大部分蚂蚁都葬身火海了,但它们用自我牺牲换来了族群生存下去的希望。这些蚂蚁能绝处逢生,彰显的就是团队的力量。原本力量微不足道的蚂蚁,在身陷绝境时,依靠紧密无间的凝聚力,赢得了与死神的较量。

现实中,有很多管理者,也希望自己的下属有蚂蚁这样的精神,能够为了企业的发展赴汤蹈火。于是,各种各样激励员工的策略便应运而生,有加官晋爵的,有加薪提饷的,有增加福利的,有感情拉拢的……但员工在得到好处后,真的就甘心为企业付出了吗?

很多管理者常对下属说:“大家好好干,赶超去年的业绩。我们企业的蛋糕做大了,你们每个人能分到的蛋糕自然跟着变大。如果企业的蛋糕越来越小,你们个人的蛋糕也只能越来越小。”管理者说得慷慨激昂,认为自己说的话作用非凡,但实际上最多只有四分之一的员工有了工作热情,愿意为做大企业的蛋糕而努力;另有四分之一的员工会心动,但不会真的行动,因为他们不相信企业的蛋糕做大后,自己真的能分到;另有四分之一的员工根本不屑一顾,只想着干活挣工资而已;剩下的四分之一员工甚至会嘲笑老板,心想:“公司就算垮台了,与我有啥关系!”

在企业中,管理层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永远不会相等。企业做大做强了,领导层的利益会跟着大幅度提升,而员工的利益提升度相对会很小。这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领导层在利益分配时所占比例大于员工;二是领导层人数少。因此,如果管理者强调企业的蛋糕做大后,员工的蛋糕也跟着做大,员工内心首先想到的就是企业做大了,受益的是老板和领导层,我们员工能分到多少?所以大部分员工都不会在意此种鼓励方式。

但如果一个企业总是先去满足员工的利益,也无法形成凝聚力,因为他人的利益就是无底洞,做多少都无法满足人性的贪欲。所以,想要真正打造出有凝聚力的团队,找到劳资关系的平衡点是必需的,只要领导层和员工的利益分配平衡了,员工的内心也就平衡了。其实,每个员工的内心都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是永远不能和领导层持平的,员工只求公平合理即可,自己多劳多得,别人少劳少得,自己贡献大,企业就给奖励,别人出了错,就应该受罚。只有员工的心理平衡了,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也才能有热情地去努力工作。

当然,造成企业缺乏凝聚力的因素不仅仅是劳资关系,还有许多方面:

1. 管理者目光短浅

有些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益,看不到长期利益,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做好企业未来规划等深层次、长期性工作不感兴趣。如果一个管理者只是玩短线,下属必定心寒,认为在这样的企业中不会有发展,人心思走是不可避免的。

2. 管理者急于求成

人人都希望成功,还都希望快速成功,可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秦帝国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实现统一的,都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有些管理者,特别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有经过仔细推敲便将头脑中幻想的美好规划付诸行动,导致任务落实难度太大,时间久了,下属会变得心浮气躁,经常产生挫败感。

3. 管理者自以为是

很多管理者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仿佛自己的能力超越一切,在给下属分派任务或者解决问题时,一副目空一切的状态,不根据事实做决策,而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臆断做决策,也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对实际执行中的困难估计不足,所做的决定严重脱离了实际。

4. 管理者拒绝担责

在企业或团队出现问题时,聪明领导的做法是,即便是下属犯了错误,也会在第一时间将责任揽在身上,以减轻下属的心理压力;如果是自己犯了错误,就更应该做深刻检讨,向大家道歉,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大家做了无用功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但很多领导的所作所为正好相反,在下属有了错误后,劈头盖脸进行批评,毫不留情,一副不赶尽杀绝誓不罢休的气势。若是自己犯了错,不仅不承担,还找一切理由推脱责任,将责任推给下属,这样的管理者怎么可能凝聚人心呢!

5. 管理者朝令夕改

命令是决策执行的信号弹,不能随意更改。大家听到命令后,都认真投入工作,没想到几天后决策改了,要求大家执行新命令。这时,员工依然可以认真工作,毕竟对决策做出偶尔的修订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三番五次地对决策进行修改呢?员工还能剩下多少积极性?

6. 管理者缺少规划

任务规划是管理者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但一些管理者因为不重视或者不擅长规划,导致为下属分配任务时,常常顾此失彼,不是有失公允就是考虑不周。这样做会让员工觉得不平衡,阻碍员工的执行力,在员工怨声载道的同时,也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培养。

7. 管理者乱开会议

有些管理者简直就是开会控,有了事情就开会,没有事情也要召集大家说两句。其实,在需要做重大决定时,开会讨论是很好的方法,但如果不分事情大小,常常开会,会破坏原本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产生惰性。当员工变得懒散拖沓、得过且过时,团队凝聚力也就随着丧失了。

8. 管理者不懂沟通

很多管理者不懂得与下属沟通,也不想与下属沟通,张嘴就是官腔,命令下属做这做那,下属迫于级别压力不得不做,但内心一定不服。这样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和下属形成良好关系的,也就不可能形成团队凝聚力。

9. 管理者缺乏合作

管理者没有为企业注入精神力量,一个没有精神的企业,员工很难有饱满的工作激情。这样平淡乏味的企业,是不会给员工带来成就感的,当然也不会使团队产生凝聚力。

10. 管理者意气用事

管理者凭借个人好恶做事,个人没有原则,公司没有制度,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管理者同心同德,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企业就是一盘散沙,随时会被商海的洪流所冲垮。

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约翰·波特兰德做过一项调查,他发现凡是优秀的管理者,都能将企业或团队带领得生龙活虎,企业或团队的每一个组成个体都有着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当这些单兵组合在一起时,形成的合力简直超乎人的想象。

约翰·波特兰德为我们总结出了打造凝聚力强悍的团队所需的四点要素:

第一,树立核心精神。管理者和所有下属的心中,都必须达成共识——我们是企业或团队的一员,但不是全部,我们要以团队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第二,找到每个人适合的角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管理者要让团队成员的能力互补,而不是发生冲突。一个互补的团队,才能提高个人价值,而团队价值也会发挥到最大;而一个内部有冲突的团队,个人价值必定减小,团队的价值也会缩小。

第三,发挥大家的能力。凝聚力强的团队中,每个人都应积极发挥个人领导力,并将个人领导力和管理者的领导力有效结合起来。而优秀的团队管理者,起到的应是一个主持人或乐队指挥的作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能力。

第四,做合格的团队带头人。打造凝聚力强的团队,核心在团队带头人。带头人若能做到完美,团队必定具有强悍的战斗力,带头人不合格,团队也将毫无战斗力。合格的管理者是团队的脊梁,可以让成员自觉团结在他的周围,并且他也能让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使团队成为一个融合的“同心圆”,不断成长壮大。

◎必要时就做力排众议的“霸王”

作为领导者能够放下身段征询下属的意见,这是非常好的习惯,毕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合众人的智慧是最高明的管理方式。一个领导者即便能力再强,也需要他人的辅助,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长久的。

但也有一些领导者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征求某件事情的意见的时候没完没了,甲说这样的方法好,乙说那样的方法好,丙说两个都不错,丁说两个都不好。领导者看着下属各执一词,拿不定主意,便反复和下属讨论,希望下属之间能先达成一致,然后他再做出决定。其实,领导者征询下属意见,是信息收集和智慧汇总的过程,而不应让下属替自己做出决定。领导者要在下属提供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企业最有用的信息,再提炼出下属的意见的精华,最后经过自己的整合,做出最后的决策。也就是说,决策一定要领导者自己做,这是领导者的职责。

除了领导者自己的内心不坚定会影响决策的制定外,一些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企业高层元老的建议,合作方领导的意见,外部因素的压力……这些干扰因素都会让领导者迟迟难以下定决心。当遇到此种情况,就要求领导者用缜密的思考找到最正确的方案,再用广阔的胸怀包容所有反对者的意见,最后以强大的魄力力排众议,推行自己做出的决策。

秦孝公继位时只有 21 岁,当时的秦国经过秦献公的治理,已经摆脱了衰弱之势,但依然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专横的贵族,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落后于中原各国,这让年轻气盛又雄心勃勃的秦孝公非常焦虑。他认识到必须变法革新,才能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于是,秦孝公向全国颁布了求贤令,他告诉天下人,秦国要变法图强,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就可以做高官。商鞅此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听说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后,便来到秦国。秦孝公与商鞅先后交谈四次,认定商鞅提出的变法方案可行,立即重用商鞅。

秦孝公知道改革一定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遭到他们的反对。果然被秦孝公料中,当王公贵族听说要变法了,他们的利益要受到冲击,全都找到秦孝公表示反对,反对最激烈的是三朝老臣甘龙。但秦孝公决心已定,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秦孝公颁布法令,自新法推行之日起,举国上下必须实行新法,商鞅有权依法处理一切违法者,即便宗室权贵犯法,也与庶民同罪。

商鞅变法对王公贵族的利益冲击太大了,他们时刻想找机会扳倒商鞅,以图阻止变法。一些奴隶主贵族暗中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犯法,企图破坏变法。商鞅依法惩办,将公子虔割去鼻子,将公孙贾刺面文身。这下捅了马蜂窝,王公贵族成群结队来找秦孝公,说商鞅大逆不道,惩罚太子的师傅就是在惩罚未来的国君,这是谋反之罪。但秦孝公毫不动摇,依然坚定地支持商鞅,并警告大臣们要遵守新法,否则都有可能受到重罚。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十余年,反对者层出不穷,但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支持。

变法几年后,秦国的百姓都富裕了起来,秦国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

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大秦帝国的雏形已渐渐显露出来。

商鞅变法的主角虽然是商鞅,但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一国之主——秦孝公。如果没有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商鞅变法绝不可能成功,也就没有日后雄霸天下的大秦帝国了。

作为领导者,我们就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做不讲道理的“霸王”,不能顾虑太多,只要认定决策正确,有利于公司发展,即便阻力再多也要坚定实施,并且坚持到底。

◎意识和行动都比对手快一步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管理者,更希望带领自己的企业走向辉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总是有人先获得成功。于是有人会问:“我不比别人傻,我也不比别人笨,别人的成功怎么看起来很容易,我想成功怎么就那么难呢?成功到底有什么秘诀呢?”答案很简单,成功就是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也就是意识和行动都比对手快一步。

成功与失败,生存与死亡,有时只差一步。作为管理者,想要获得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微笑、王者的风范,就必须永远比对手快一步。

战国时的李斯,不甘于一辈子做普通人,便拜儒学大师荀子为师,修帝王之术。学成后,李斯便思考到哪里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李斯对当时的战国七雄逐一做了分析,将各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做了比较和分析,他认为韩国、燕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覆灭只是时间问题;魏国和赵国因为紧挨着秦国,战争不断,实力大损,没有机会复兴,也难逃灭亡的命运;齐国曾是过去的霸主,虽然远离秦国,但已经江河日下;楚国虽然地域辽阔,比较强大,但国君没有作为,前景渺茫。

经过分析后,李斯认为,只有秦国,无论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是国君的个人能力,都堪称当世第一,到了秦国一定可以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来到了秦国,经过一番努力,做到了丞相,最终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李斯无疑是意识和行动都更快的人,在当时的乱世中,他通过冷静的分析,看出来秦国将是未来一统天下的国家,便立即行动来到秦国。虽然他到秦国的最初几年很不顺利,但历史证明李斯的选择是正确的。

古语说:“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说的是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日月星辰等天体的变化,但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管理者能提前一步做好准备,在对手不出门时,自己已经出门了,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然后才能坐在家里便知天下大势。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最初只是一个外语培训班,后来逐渐发展成全国连锁的教育机构,并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教育企业。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 CE0 俞敏洪是个意识和行动都很超前的人,从有了让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想法起,他便引入了普华永道的审计制度,让审计师进入公司,严格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去运行。等到申请上市时,新东方送给美国证监会审查的财务报表和公司经营制度,竟然没有一点儿瑕疵,一次性全票通过。

你或许认为自己够快了,已经比对手快一步了,自己能够带领团队击败竞争对手。但你是否知道,很多时候并不是你真正够快,而是因为对手太慢。当你遇到一个不够快的对手时,千万不要因为战胜了这样的对手而高兴。因为,慢动作的对手会让你意识松懈、动作迟缓,还会让你的团队战斗力减弱,你却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是因为比对手快才取得了胜利,完全没有意识到那只是对手太慢的缘故。当你领导的团队日后遇到更快的对手时,你会手足无措,你的团队也会没有还手之力。

有些时候,你确实很快了,但依然赶不上对手。这时,你千万不要抱怨,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快。

其实,商业竞争就像一场接力赛,只要领导者能做到在每个时段都比对手快一步,而且永远不放松,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管理者和他带领的团队。

◎不会放风筝式管理,只会自己累到死

放风筝是一种古老的风俗,风筝在天上随风飘动,地上的人拉着风筝线,调整风筝的飞行高度和方向。有时风筝飞得很高,站在地上看,硕大的风筝已经变得很小很小,但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它都永远操控在放风筝的人的手中,随着人对风筝线的拉扯而移动。当放风筝的人想要结束时,风筝只能乖乖地回来。

人对风筝的控制是不是会启发企业的管理者呢?放风筝的人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只需要拉着风筝线,就会牢牢地控制住风筝。

管理企业也要像放风筝一样,给风筝一定的自由空间,任其高飞,但手中永远要掌握住风筝线,这样就不怕风筝会飞走了。

“风筝”可以是企业或团队的全体员工,“放风筝的人”是最高管理者,风筝线就是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在企业或团队中,管理者的角色既是规划者,也是沟通者,更是协调者。

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四项素质,才有做好放风筝式管理的能力:

1. 缜密规划

规划是决策的先导,没有规划就没有决策,不经过规划的决策是没有根基的。一般大中型企业中有固定的规划人员,但核心规划者还是最高管理者本人,如果管理者没有缜密规划的能力,规划人员做得再好也等于在做无用功。要想“风筝”飞得高,规划是最基本的能力,管理者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连决策都会制定错误,没等到执行“放风筝”的这一步,便被商海淘汰了。

2. 果断决策

决策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也是对管理者的终极考验。管理者不仅要有能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还要具备果断做决策的魄力。为何叫决策?关键在“决”字上,“策”是大家共同智慧的结果,“决”就需要管理者一个人下定决心,如果管理者决心不足,那“策”再高超也没用。没有正确而及时的决策,企业将会失去商机,团队也无法形成凝聚力,管理者的掌控能力也将下降。

3. 人际沟通

比尔·盖茨说:“成功者的经验是,人的生命是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易的过程,如果这个交易的过程进行得好,成功的概率就大。”管理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放风筝式管理的效果,沟通能力强的领导可以稳坐钓鱼台,等着下属建立功勋;沟通能力不强的领导,如坐针毡,时刻会面对企业内部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将无从谈起。

4. 情感协调

所谓情感协调,是指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的能力。人都是有感情的,制度规范和人际沟通都是管理的一种方法,而情感协调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当管理者和下属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时,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有了统一的价值目标,管理者再进行放风筝式的管理,将会事半功倍。

其实,管理者想要行使手中的权力不仅需要老板的名衔与权位,更需要员工的配合。没有员工的配合,光杆司令是什么事儿都做不成的。也就是说,管理者的真正权力需要员工来赋予。当员工甘心配合管理者的管理,管理者就可以真正实现放风筝式管理。

管理者想要通过放风筝式管理带好企业或团队,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上下级价值观统一

作为管理者,提出的价值理念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价值理念,但必须代表大多数人的价值理念,并且是与时俱进的。

然而,价值观的统一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管理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理念强加给下属,强迫性的措施会引起下属的反感,导致下属的抵触心理大增。比如:清军入关后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硬口号,强迫汉人剃发,导致汉人强烈反对,各地动乱不断。因此,要想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管理者必须要以公平的心态向下属进行讲解,下属有不解之处,要耐心解答,下属若提出更好的建议,管理者要虚心接受。

第二,上下级目标一致

目标是企业奋斗的方向,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越来越强大。但如果仅有做强企业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实现目标要依靠的是人,需要员工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目标。不聪明的管理者将企业打造成了监狱,每时每刻都在监视员工的工作进度,这样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心却早已离开了,有的员工甚至希望企业尽快倒闭,好给自己出口恶气。若是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如此大的怨气,企业想要实现任何目标都很困难。

管理者要想办法将企业的目标分解,辐射到每名员工,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壮大后自己所能得到的利益,这样不用监管,员工也会努力工作,因为“大河涨水小河满”。

第三,制度公平合理

管理企业必须要有一套公平合理的制度。现代企业有三大制度体系,第一是营销制度,第二是财务制度,第三是人事管理制度。一套健全的企业制度能够规范员工的行为举止,通过对员工行为的约束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这叫作行为识别。作为管理者也必须受公司管理制度的约束,这样的管理才公平合理,具有权威性。

第四,富有人性化

不要将制度视为“冷血章程”,制定时丝毫不考虑人文关怀,在有人违反时毫不留情,一副欲“杀之而后快”的感觉。制度是给人定的,是一种约束方式,既然是施加给人的,就必须要考虑到人文关怀。人是有感情的生物,不是机器人,每名员工都希望得到企业的包容,也希望得到管理者的关怀,因此,制度必须人性化。

当然,制度也不能过于人性化,那样会偏离制度的本意,只要在制定制度时,多考虑一些人之常情就可以了。而且,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允许管理者超越制度的范围,但前提是要做对企业有利的事情。

第五,员工形成敬业习惯

如果员工能在价值观统一、目标一致、制度公平合理并富有人性化的企业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员工就会形成敬业的习惯,这种习惯就是管理者梦寐以求的。当员工都能做到真心敬业,管理者便实现了放风筝式管理。

◎懂得授权与放权

杰克·韦尔奇说:“管得越少,成效越好。”管理者管得少是对企业制度的信任,是对下属的信任,更是对自己的信任,因为制度是管理者定的,人才是管理者任用的。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敢于放权,还要善于放权,这是管理者成熟的表现,也是管理者取得成就的基础条件。

但在国内,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不肯放手,死死抓住权力,事必躬亲,下属们也习惯了唯命是从,企业文化被“一把手”文化取代。

其实,在企业草创时期,管理者事必躬亲、全权负责是对的,那时资本少、人员少、面临的问题也少,便于管理,如果进行细化分工,反而达不到快速发展的目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管理者就要逐步对一些具体性工作放手,授权给下属,建立管理团队,用团队管理取代个人管理,这才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如果管理者管理的事项太多了,只信任自己,不相信下属的能力和忠诚度,不仅会累坏自己,也会导致下属能力退化。因为,管理者长期干涉下属的工作,会让自己变得独断专行,疑神疑鬼,也会让下属倍感束缚,养成依赖、封闭的行为习惯,把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抛弃得一干二净,这都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诸葛亮就是一个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遗命负责蜀国一切事务。

诸葛亮对自己的才能很自信,当然他也确实才华横溢,便养成了事事亲力亲为的习惯。当时的蜀国,从国家大事的处理,到战略战术的制定,到备战军需的筹备,到文臣武将的任命,甚至到士兵的赏罚,百姓的衣食住行,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

而在强大的魏国,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只需要处理国家大事,各级臣子都有分工,形成上下分工,紧密协作的局面。魏国的人才可以通过出色的政绩脱颖而出,魏国国力也日益增强。

反观蜀国,因为诸葛亮事必躬亲,人才难有出头之日,很多人只能终生被埋没。也因为诸葛亮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很多事情做得并不正确。最终,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但这个美名是残缺的,因为诸葛亮的努力和勤奋并没有使蜀国强盛。

显然,最终将诸葛亮击垮的不是魏国的司马懿,也不是“匡扶汉室”的宏愿,也不是纷繁复杂的国家大事,而是那些微不足道的鸡毛小事。这些小事本不该让诸葛亮操心的,但他选择了自己去做,不仅将自己累死了,还堵死了蜀国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造成了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悲剧局面。追其根由,就在于诸葛亮不善于授权。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也和诸葛亮一样,只懂得死抱权力,不敢撒开手。一种原因是他们对自己所建立的制度不信任,有些企业干脆就没有形成制度,都是管理者在搞“一言堂”,管理者也很迷信自己的能力,坚决不放权。另一种原因是对下属的不信任,担心下属能力不够,耽误了企业的发展。

其实,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放权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他们明白,如果不给他人试一试的机会,就永远不会知道别人能做到多好。

当然,敢于让他人试一试也不是盲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放权而放权。放权的关键点是授权人的信任和受权人的能力。管理者只有在认可下属的能力,并认为下属可以用好相应的资源后,才能做到真正的充分授权。

杰克·韦尔奇说:“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一手抓种子,一手拿化肥和水,让种子成长。让你的公司发展,让你身边的人不断进步和创新,而不是控制他们。”他还说:“授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依托企业文化而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经营方式。” AoD7LgSxzKN69J5ozIJ4OAIGus/YL1YAT+myT6a3OuIvzZHpLHy4N5xaO0Hxb5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