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一章

“强者过招智者胜”之“斗而不破”

其实,有时候没有结果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未必不鲜明,完全可以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圆满实现争斗的目的。

问你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争斗的最高境界?

两个选择:

一、明刀明枪,以力量战胜对方。

二、不动声色,以智慧战胜对方。

显然,不出所料的话,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个答案。

没错,第一个答案相对逊了一些,因为尽管可以获胜,但必须付出撕破脸的代价,朋友是肯定没得做了;第二个答案更胜一筹,既能获胜,又避免了撕破脸的窘境,朋友还可以照做。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许多人都对胜负分明、高下立见的争斗方式感兴趣,认为既然要斗,当然就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否则斗来斗去有什么意思?其实不然,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教给了我们一种更高明的争斗方式,那就是点到即止。没必要事事争结果,非要把某种结果鲜明地呈现出来才善罢甘休。其实,有时候没有结果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未必不鲜明,完全可以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圆满实现争斗的目的。

如果把前一种争斗方式称为“斗而破之”,后一种争斗方式就是“斗而不破”。很显然,后者远比前者来得高明。

金庸大侠曾经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如今的职场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想必我们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职场就是江湖,里面帮派林立,高手如云。在这样的江湖里,争斗是绝对免不了的。但是,职场不同于战场,鱼死网破、你死我活绝对没必要,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撕破脸是没有办法在职场上混的(更何况今天撕破脸,也许明天你就会有求于人家,那时看你怎么办!)。职场中的争斗,显然应该以“斗而不破”为一条主轴。

这一点对团队领袖而言尤为重要。“底线思维”是团队领袖必备的素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能轻易“破底”。游走在团队内部的帮派之间,就好像走钢丝,如何让自己保持平衡,同时还能在钢丝上行走自如,绝对是一门大学问。

“亮哥”的智慧

三国英雄中就有许多玩“斗而不破”妙招的高手,其中最厉害的非诸葛亮莫属。

大家知道,当初诸葛亮跟着老大刘备出来混的时候,刘备集团是三个集团中混得最惨的一个。无论是曹操集团还是孙权集团,在那个时候都早已各安一方,有了自己稳固的地盘和事业,只有刘备集团的这支人马还在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在群雄并起、虎狼环伺的险恶环境中,显然于夹缝中求生存的走钢丝技法是绝对必要的,尤其是对刘备集团而言更是如此——要想生存乃至成就一番事业,实力相对较弱的刘备就必须与孙权搞好关系,联手对付三者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曹操。从这一点上来说,刘、孙两家具有共同利益。但是,孙权毕竟不是吃素的,人家也有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仅仅满足于做个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因此,与孙权集团合作,对刘备来说无异于与虎谋皮,随时都有可能被对方吃掉。

这就是典型的“走钢丝”,不仅需要极牛的战略,还需要极高的技巧。一旦掌握不好分寸,稍微有点儿闪失,别说联孙抗曹,恐怕刘备自己的小命也会断送在孙权的手里。

幸好刘备集团当中有个“走钢丝”的高手诸葛亮,极为擅长“斗而不破”的绝技,不但成功地辅佐刘备涉过重重险滩,而且还助他不断地攻城略地,最终成就三分天下的霸业。

让我们看看诸葛亮都留下了哪些“斗而不破”的经典案例。

很显然,最精彩的案例几乎全部出自他与三国英雄中的另一位奇才——周瑜之间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斗法故事。

先说结果。我们知道,周瑜最后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他临死前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既充分暴露了他内心的无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这样的一个结果还是认可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认栽”。

俗话说“性格决定人生”。至少从智慧与谋略的角度来看,此二人应该在伯仲之间,二人的命运之所以会如此天差地远,恐怕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二人性格的巨大差异:诸葛亮更老到,懂得“斗而不破”的道理,从双方博弈的开始阶段便技高一筹,占领了战略制高点,所以才能处处主动,左右逢源;而年轻气盛的周瑜则相反,他处处杀机毕露,总是试图“斗而破之”,所以从一开始便显露出败象,将自己置于被动的战略局面,从而导致最后的悲剧结局。

让我们看看三国史上最气势恢宏的那场战役——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中,这二位人中龙凤的具体表现。

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们都知道,赤壁之战的两个关键点在于战备和战术。前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武器,后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天气。

先说武器。为了除掉诸葛亮,周瑜给他下下一个套儿:限其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违令者重罚。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周瑜想要的,不是箭,而是诸葛亮的命。单从这一招看,周瑜已经露出败象:大敌当前,不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而是选择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这绝不是一个有远见的高明举措。但是,妒火中烧的小伙子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与“天下”相比,意气用事的他还是选择优先解决私人恩怨。

如此露骨的雕虫小技又怎能瞒得过诸葛亮的眼睛?可当面揭穿对方,让对方下不来台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会破坏己方的团结氛围。老到的诸葛亮不动声色地接了招:不但满口应承下这个杀机毕露的所谓的“任务”,而且还将期限大幅缩短,提前到三天,并欣然立下军令状。周瑜欣喜若狂,觉得诸葛亮简直就是自己找死。既然如此,那就怪不得他心狠手辣了。

不承想,精通天文的亮哥选择了一个大雾天悄然行动,仅用二十只小木船和几万个稻草人便轻轻松松地从曹丞相那里“借”来十万支箭,令周小弟瞠目结舌,却也进一步坚定了他除掉诸葛亮的决心。

于是,双方又开始了第二轮博弈。

这一次博弈的核心是天气。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双方确认了火攻原则之后,周瑜又遇到一个大难题——老天不作美,天天西风凛冽,这就意味着一旦点起大火,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引火烧身,让己方阵营葬身火海。这可急坏了周瑜,他不但满嘴起泡、茶饭不思,甚至口吐鲜血,晕厥倒地,以致一病不起。而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一张神奇的药方,瞬间治好了后者的病,这张药方就是著名的“借东风”。

亮哥又一次凭借着广博的天文知识力挽狂澜,只不过具体的招数稍微显得嘚瑟了一点(显然是为了刺激周小弟的嫉妒心):只见他披头散发,登坛作法,果然招来了周小弟梦寐以求的东风!不过,这一次周小弟不但没有领亮哥的情,反而立刻派兵擒拿亮哥,并下了“斩立决”的命令!不过,这一次又是亮哥技高一筹,提前给自己安排好了退路,再次让周小弟无功而返,郁闷至极。

三番两次失手,但周瑜并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追杀诸葛亮,向其发动第三波攻势。而且这一次,利令智昏的小伙子居然打起自己老大的主意,撺掇孙权将自己的亲妹子许配给刘备,妄图擒贼先擒王,一举拿下刘备集团。不承想亮哥又一次将计就计,不但使刘备直捣黄龙当上了孙权集团的乘龙快婿,而且还让他顺利脱身,带着美人平安地重归旧巢,上演了一出“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好戏,终于断了周小弟的一线念想。

从这一系列的博弈过程可以看出,周瑜越是想“斗而破之”,就越是让自己一路被动,处处受制于人;而诸葛亮越是“斗而不破”,就越是让自己一路主动,处处制于人。“破”与“不破”,仅仅一字之差,却高下立见,胜负分明。反过来想,诸葛亮的“不破”,反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破”:最终周瑜还是死于诸葛亮之手,只不过诸葛亮根本无须自己动手,而是假借周瑜的手让他自己杀死了自己。

诸葛亮的高明还不只如此。此君更逆天的高明表现还在后面:周瑜死后,诸葛亮不但没有避嫌,相反竟然前往周瑜的葬礼吊丧,这一举动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要知道,此时亮哥已然成为孙权集团最大的敌人,几乎人人得而诛之,而他非但没有明哲保身,而且居然以吊丧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深入对方老巢,这不是欺负人欺负到极点了吗?!对孙权集团的人而言,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照理,亮哥自投罗网,应该绝无生还的可能,意想不到的奇迹还是发生了:亮哥声泪俱下、如泣如诉念的悼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在场者的心,居然将孙权集团的人都感动得流下热泪,开始在心里默默地埋怨周小弟的小气,赞叹亮哥的大气。最后,亮哥不但顺利地全身而退,而且还消除了孙权集团对自己以及刘备集团的敌意,成功地修补乃至进一步强化了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场本应用残酷的战争才能解决的争端,就这样被亮哥神奇地化解。

所谓高手博弈的极致境界,恐怕就是这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瑜命运的悲剧性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己丧命之后,战友们不但没有为自己报仇雪恨,反而对“凶手”同情甚至赞叹有加,而对自己心生埋怨。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尽管悲摧,周瑜却并不孤单,在三国英雄中,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命运与其极为相似,这位英雄便是大名鼎鼎的关羽。

其实,诸葛亮没少给关羽洗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他己方的真正敌人是曹操,因此对于孙权集团一定要采取“斗而不破”的战略才行。但比周瑜更加心高气傲的关大将军偏偏不信这个邪,非要“斗而破之”,处处与孙权集团死磕,终于自食其果,亲手导演了“走麦城”的悲剧,到头来不但自己送了命,还搭上了忠心耿耿的义子关平的性命。一代盖世豪杰,结局居然悲摧至此,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显然,“斗而不破”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让你的“敌人”胜利,是打败他最狠的战术

我本人也曾小试牛刀,尝试过“斗而不破”的战术,并且受益匪浅。

我有过在一家“双头公司”任职的经历。所谓“双头”,顾名思义就是有两个老板。其中一个老板姓张,另一个老板姓李,两位老板分别拥有五成的股份。大家知道,这种“双头”体制的公司是最难混的。因为两个老板为了争权夺利甚至是争抢风头,常常意见相左,明争暗斗,这就让底下的人很难办,仅仅应付老板就会让他们精疲力竭,从而几乎无暇专注公事。

当时,公司的总经理是张老板的人,叫赵勇,而我则是李老板的人,担任公司的管理副总。

李老板和我一样,也有留学的经历,因此心高气傲,看不上颇有土豪气质的张老板,因此,在我上任伊始便嘱咐我甩开膀子大干,不必在乎赵勇和张老板的意见。

彼时我本人刚从海外归来,心气也很高,因此和李老板的一些想法颇为合拍,也想将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好好地实践一下。当然,如果能更诚实一点,我愿意承认当时的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总想找机会“显摆”一把。

于是乎,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便真的甩开膀子大干了起来。

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来,我的这种横冲直撞的作风很快便与赵勇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可我自恃有李老板撑腰,并不在乎与赵勇之间这种越来越紧张的关系。不承想有一天,李老板给我打来电话,严厉地斥责我“制造事端”,给他找麻烦,并警告我说:“张老板对你很不满意,要不是我替你说好话,恐怕你就没法儿在公司干了。希望你以后好自为之,不要总让我给你擦屁股!”

我震惊了:制造事端?给上头找麻烦?让上头给我擦屁股?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一切不是李老板本人的意思吗?没有他的授意,我能这么干吗?怎么到最后猪八戒倒打一耙,把所有脏水都泼到我身上来了呢?

我陷入深深的苦闷中,觉得自己被出卖了。

经过好长时间的苦苦思索,我终于想明白了所有的事。显然,这里面没有谁出卖谁的问题,也没有谁仗义、谁不仗义的问题。每一个人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我的大刀阔斧冒犯了赵勇,他当然要向张老板告状;自己的弟子受了委屈,张老板当然会对我产生不满;张老板将对我的不满倾泻给李老板,当然会让李老板大为光火。总之,一切都是两个字“利益”惹的祸。每一个人都想捍卫自己的利益,减少自己的损失,一切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所以,下面就轮到我变招了:我决定放弃之前“斗而破之”的招数,改用“斗而不破”的战术。

打那以后,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事事处处以赵勇的利益为先,尽最大可能地尊重他的意见,并自告奋勇地充当落实赵总意志的急先锋。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对我的敌意终于有所缓和。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一些管理理念灌输给他,希望能让他改变一些成见。可效果并不明显,赵勇依然对我的意见很警惕,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将话题引向别处。

在我左右为难之时,一个机会出现了。

由于公司的业绩不佳,董事会责成我们拿出一个改变现状的行动计划。我拟订了注重改善管理的方案 A ,而赵勇则拿出了注重提高业务技能的方案 B

我自认自己的方案比赵勇的优越,因为明摆着公司业绩不佳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和业务技能的高低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业务员出身的赵勇固执己见,坚持认为提高业务技能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对我的方案不屑一顾。

无奈之下,我只能尊重赵勇的意见,大力协助他推行方案 B

不过,由于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连续推行了几个月,方案 B 没有奏效。董事会对我们越来越失去耐心,赵勇经常挨张老板的骂,我也没少受李老板的数落。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一切仍然没有什么起色。我终于沉不住气了,再一次建议赵勇尝试一下方案 A ,而他依然对此不屑一顾。

我决定果断出招,先斩后奏。表面上,我继续扮演着方案 B 最有力的执行者的角色,私下里,我开始偷偷地往方案 B 里塞私货,将其一点一点地变成方案 A 。刚开始赵勇还没怎么察觉,到后来方案 B 逐渐变得面目全非,他终于感到势头不对,开始警觉起来。他从我手里收回了执行权,自己亲自上场督阵。其时木已成舟,执行方案 A 已经成了既成事实,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被打回原形的。这令赵勇很愤怒,觉得我出卖了他,我们之间的关系又一次陷入僵局。

没过多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公司业绩居然神奇地好了起来,我们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嘉奖。

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让赵勇感到有些尴尬:公司同人都知道是方案 A 起了作用,而他自己从头至尾都坚决抵制了这个方案。这令他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向上头解释这件事情。

尽管他的这些微妙反应并不容易被人察觉,但我还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并盘算好下一步的行动。

一日,张、李两位老板到公司来开现场会,责令赵勇和我做总结发言。果不其然,第一个发言的赵勇说了一大堆言之无物、闪烁其词的套话和废话,大意无非是“今天的成就是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获得的”之类的程式化内容,居然也博得了不少掌声——也许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形式化的场合以及这种场合中的套话和废话,又或者,也许两位老板这次来根本就没指望能有什么具体的收获,压根儿就是来听废话和套话的。

轮到我发言了,我用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将自己早已打好的腹稿和盘托出。我引用了大量案例,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将公司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予以还原,只不过在最关键的一点上做了一点手脚:我将功劳全部让给赵勇,将他描述为这场战役的实际领导者——至少从表面上看,我的这种描述并没有什么破绽,毕竟我一直是打着他的旗号在做事。

我绘声绘色的讲述让与会者听入了迷,当然,也包括两位老板。发言完毕,掌声再一次响起,而且这次的掌声依然是冲着赵勇去的。

赵勇站起身,机械地谦虚了几句,然后又坐下,两颊泛起些许潮红。在整个过程中,他始终没有正眼看我一下,但我知道,其实他的目光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我。

那以后,一切都变了。赵勇对我不再设防,我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友”。而且我发现,我俩的和谐还带来一个“副产品”——两位老板也消停多了,从前司空见惯的明争暗斗收敛了不少。

这件事情让我很感慨,似乎在一夕间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道理。

后来,每次给人家讲这个故事时,我总会特别强调一点:争斗,不一定意味着做减法,也就是说,不一定代表着非要打倒对方,剥夺对方的利益,让对方倒霉。恰恰相反,真正高明的争斗之法,完全可以让对方也沾到争斗的光,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样的斗,才是良性的斗、双赢的斗,是不折不扣的做加法。如果一个团队掌握了这样的争斗之法,那么即便所有人、所有帮派每天都斗得不亦乐乎,团队也照样能够变得格外强大。

小结:

争斗,未必总是意味着“做减法”,也可以意味着“做加法”。 j4OnPBaj8FzCOY3SmCVfAAatCz+xh2k3nE6tKUt3nykmo2gHI4HXIrDvHMrwKq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