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文化未必不强大,不夸张地说,在很多时候,它们甚至比优质文化更顽强、更可持续、更具再生力。
那位说了:没有人不想建立健康而强大的团队文化,问题是如果运气不佳或方法不当,团队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很烂,而且是越来越烂,是否还能弥补,抑或干脆就回天乏术了?
这是一个很靠谱的问题。受劣质文化困扰的团队还真不少,而且鲜有能真正回天成功的。因为团队文化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它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个人的个性相似,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尤其要命的是,劣质文化未必不强大,不夸张地说,在很多时候,它们甚至比优质文化更顽强、更可持续、更具再生力。就像某种传染病菌,即便表面上被消灭,它们也会偷偷地隐身别处,在条件适宜的时候重新跳出来兴风作浪,令你防不胜防,不胜其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真拿劣质文化没办法,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改变或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劣质文化还是大有机会的。
那位又说了:按照你前面的说法,对于那些从一开始就腐朽透顶的东西,适宜用革命的方法予以彻底颠覆。这是不是说,对于这种天生的、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劣质文化而言,还是革命的方法最有效?
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地看。不错,对于先天性的劣质文化而言,大刀阔斧的革命性手段确实比较有效。但是,为了避免昙花一现的结果,彻底巩固革命的果实,在某些关键环节上,改良的思路依然不可或缺。一句话,只有革命和改良的组合拳,才是最好的选择。
具体操作程序与方法如下:
一、重归初心。
甭管你的团队拥有多糟糕的文化,你们能走到今天,一定有你们的理由,这个糟糕的文化在形成的初期,也一定有许多闪光点,不要怕麻烦,把它们找出来。
二、完善制度。
用制度框架为“初心”的核心要素保鲜。
三、情感诉求。
以极大的诚意与耐心进行广泛的团队内部沟通。
以上三点的细节部分请参考前面的章节,这里就一笔带过了。
四、率先垂范。
从头头做起,才能具有真正的说服力。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团队文化是头头文化”。所以,如果想改变你的团队,首先必须改变你自己。
我们有许多老板和团队领袖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方面,他们对团队文化的劣质性深恶痛绝,立誓要彻底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将自己置身事外,将改变现状视为别人的事,而与自己无关。他们习惯于把改革重任交给一个自己信赖的下属抑或从体制外请来的“空降兵”,然后悠然自得地坐在办公室的躺椅上吐着烟圈,等待改革成功的捷报自己飞到他们的办公桌上。
有这样的头头,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就遇见过一位这样的汽车 4S 店老板,他认为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简直糟糕透顶、无可救药,于是专门向我求教。我了解了一下这位老板的心病,他最痛恨的是这样几种现象:第一,环境卫生脏、乱、差;第二,员工待人接物作风粗野,一点儿绅士淑女的风度也看不到;第三,企业中弥漫着浓厚的政治氛围,员工彼此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内耗严重。
他说,只要有人能帮他找到病根,开出药方,彻底改变企业面貌,他愿意不计代价地予以酬谢。
其实,在他跟我说这番话时,我认为自己就已经找到病根了。这位老板虽然看起来很热情,很有想法和追求,也似乎很执著,但穿着邋遢,举止猥琐,说话的语气咄咄逼人,且时不时地爆粗口。这样的一位老板能够建成什么样的团队文化,几乎从见面的第一分钟起,就能看出一个大概了。
后来的一系列实地调查更加证实了我的观点。
这位老板为公司的环境卫生订立了一系列严格甚至严苛的考核制度,自己的办公室也要求员工务必打扫得一尘不染,收拾得井井有条。可是他自己并不爱惜,基本上只要他来到公司待上十分钟以上,他的办公室就会变成一个大垃圾场,几乎找不到落脚之地,让为他打扫的员工叫苦不迭。无论是和公司干部还是和普通员工说话,这位老板都习惯了出言不逊,几乎一张口就伤人,类似于“你们这群浑蛋玩意儿”“一看你那猥琐的表情,就让我想起汉奸”“见过比你更笨的猪,没见过比你更笨的人”这样的调调,基本上就是他的口头禅。尤为要命的是,这位老板还极其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他不来公司则已,一来公司便四处煽风点火、惹是生非,并自得其乐,浑然不觉。在他心目中,几乎所有的部门经理和基层员工都图谋不轨,一肚子坏水,稍有不慎就会对他不利,而且他并不隐瞒自己的这种心态,总是试图在公司里拉帮结派,培养一批忠诚的心腹,以便帮助他监视所有的人和事。
总之,在这样的老板手底下做事,想不步入歧途都难。真不理解这位老板是怎么对自己的这些“功绩”浑然不觉,但对与这些“功绩”相似的企业文化深恶痛绝的。
这家 4S 店位于河北省一个偏僻的三线城市。老板家住北京,每周坐高铁或亲自长途驱车来公司视察一次,每次待上两三天。大家可以轻易地想象出来:对员工们而言,老板离开的日子简直像待在天堂一般快乐,而老板莅临的日子则像待在地狱中一般郁闷。
所以,很快我就有了帮助这位老板实现改革愿望的锦囊妙计。我向他提出一个建议:多享受享受京城的繁华生活,尽量少来这个偏远的穷乡僻壤吃苦受累。您来得太勤,会把他们惯坏的。真正高明的管理,在于远距离遥控。
刚开始,我的建议遭到这位老板的坚决抵制:“不行,我来得这么频繁,这帮孙子还表现成这样,要是真放了鸭子,他们还不得反到天上去啊!”
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这位老板才勉强答应试一试,不过不是一下子就彻底不来,而是逐渐减少来的次数和天数。奇迹发生了:他不来的时间越长,公司的情况就越好。这让他既纳闷又惊喜,慢慢地,他还真就彻底不来了,把这家店完全交给他的总经理去打理。
当然,最后他并没有给我任何报酬,我也懒得提醒他这件事。既然我只是略施小计,并没费什么力气,也就没有什么不公平的。
显然,这是一种改变头头的极端做法——如果改变不了他,就干脆把他彻底支开。
不过,如果可能,最好还是不要寄希望于这种极端做法。还是那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头头的示范作用实在是太强大了,至少在团队文化方面是这样。所以,有一个榜样树在那里,就一定会事半功倍。
五、治病救人。
但是,光靠榜样显然是不够的。在某些团队文化超级顽固、超级麻木的情况下,头头就算再洗心革面、再身先士卒,也无法打动某些超级冷漠的心。这些人会把头头的改变、头头的率先垂范当热闹看,甚至认为头头做这样的事情天经地义,与自己无关。
这个时候,团队管理者就需要对这些团队成员采取某种手段了。
即便如此,在痛下杀手以前还是需要先尝试一下治病救人的方法。
道理很简单,开除一批人只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基本上就是杀鸡吓猴的意思,通过让其他人产生畏惧感来迫使他们就范。这种做法不能说无效,但绝不可滥用。团队文化与别的事物不同,文化的改变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而杀一儆百的手段只能服人,却无法服心,难免形成人在心不在的局面,这样的一种文化即便勉强建立起来也不可能扎实、长久,一遇风吹草动便会立马被打回原形。
与之相反,如果你有本事让一些老顽固彻底被你改变,自此洗心革面、脱胎换骨,那么这样的一种结果将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能够起到“一点突破,全盘皆活”的作用:一来人都有随大溜的心理,别人变而自己不变就会显得自己很突兀,从而导致不适感,于是只好跟进;二来往往越顽固的人物,就越是某种核心人物、标志性人物,一旦这样的人物倒戈,就如同推翻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会立刻带来连锁反应,让局面在瞬间改观。
话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铁哥们儿老柴。
老柴是我所有朋友中比较罕见的那种能够让我发自内心地称为“老师”的管理高手。我之所以佩服老柴,除了因为他和我一样,有着非常“独”的一面(我们俩都以重复别人为耻,以标新立异为荣。我对这一点的偏执已然达到病态的程度)之外,还因为他身上存在着一个对我而言绝对是望尘莫及的特质,那就是超强的实践精神。这哥们儿可是个人物,和许多管理高手的初衷是功利不同,他将管理完全视为一种爱好,整个身心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怎么说呢,对他而言,“管理”这玩意儿就像是打电玩,令他欲罢不能,疯魔不已。他只对“管理”本身感兴趣,任何与“管理”二字有关的功与利他几乎都不放在眼里,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管理”发烧友。
所以,甭管这哥们儿在哪个行业已经做到了什么程度,也甭管是否搞定了每年数十万元的丰厚年薪,只要这个行业让他彻底熟悉了、玩腻了,他便会毫不犹豫地跳槽,将自己重新归零,投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去享受探险与征服的快感。总之,此君就像一个长臂猿界的“猴侠”,在茂密的行业森林中蹿来跳去,一路上留下无数佳话。
这一点绝对是我望尘莫及的。我这个人是典型的宅男性格,一身的懒筋,极其缺乏行动力和冒险精神。对我而言,能坐着就决不站着,能躺着就决不坐着。稳定压倒一切,从一而终是我的本性,让我这种人换个新环境绝对跟让我死一回似的。所以,我对这位铁哥们儿的特殊生态只有瞠目结舌、啧啧称奇的份儿了。
在一次饭局上,老柴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彼时,老柴刚到一家几乎落难的国企谋职。地球人都知道国企是怎么回事,尤其是那些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国企。那必然意味着僵化的体制、复杂的人际关系、遍地的沟坎、无数的明枪暗箭……久经沙场的老柴绝不可能对所有的这一切都毫无概念,可是他居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毅然拒绝了前任老板几十万年薪的强力挽留,一头扎进这个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
当然,老柴有自己的道理。按照他的说法,私企和民企已经让他玩腻了,没有新鲜感了,但是国企,尤其是已然衰败的国企他还没有玩过,这令他很兴奋,无法遏制自己尝鲜的冲动。他表示也想和海尔奇迹叫叫板,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成为第二个张瑞敏。
不过,老柴毕竟是一个凡人,一迈进这家企业的门,就栽了一个大跟头。
事情是这样的:几个老员工趁老柴立足未稳,还没能充分适应环境,联手给老柴下了一个套儿,诓老柴在一纸问题合同上签了字。幸亏老板发现得早,这份合同没有执行,才避免了一场大祸。
老板大为光火,将老柴一顿痛斥,责怪他太自信、太恋权,羽翼未丰便想指手画脚,把老柴弄得非常被动。
不过,这一记当头闷棍也把老柴打清醒了,让他充分地意识到国企与私企的不同。到底是老江湖,老柴很快便调整好心情,不动声色地出招了。
经过周密的观察与思考,他发现,这家企业尽管老员工居多,但山头林立,企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希望维持现状的势力固然强大,但渴望改变现状的力量也绝对不可小觑。他将企业内部的山头分为“守旧派”“改革派”与“中间派”三类,并很快地制定出行动方针,即利用改革派,拉拢中间派,铲除守旧派。
老柴不愧是高手。他决定在一段时间内无为而治,不做任何表面的动作,而是彻底放下身段,走群众路线,采用挖墙脚、掺沙子的战术一点一点地改变现状。首先,他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进一步煽动改革派对现状的不满,很快就将这些人笼络到自己身边;然后,他采取借力打力的方法,利用改革派去说服中间派,又成功地拉拢了一批自己的支持者。
成功拿下两城之后,他终于要面对最关键的一役:铲除守旧派。
他把目标锁定在一个叫大刘的人身上。
大刘四十多岁,是这家国企的元老之一,论资历甚至比老板还老(因为这家企业曾经换过两个老板)。大刘尽管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但由于资历老,为人讲义气,在新老员工中颇有威信,连许多改革派员工都服他,甭管对企业有多少不满,唯独不敢对大刘有任何造次。最关键的是,大刘还对现任老板有恩,他曾经在企业最落魄,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员工群情激愤地跑到老板办公室闹事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挺老板,协助老板渡过了一劫,因此深受老板器重,在企业内部的地位稳如磐石,无人敢动。正因如此,老柴认为此人非除不可,否则自己不但根本无法施展拳脚,甚至连小命都难保全。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摸底,老柴掌握了两则重要的情报:第一,令自己差点折戟沉沙的那次“合同门”事件,幕后的主谋正是大刘;第二,在他之前,已经有两位前任掉进类似的沟里,最终被扫地出门,而每一次的幕后主导者也都是大刘。这些前车之鉴以及老柴自己的遭遇意味着,除了老板和他自己的亲信,大刘容不下任何有实权的人。老柴明白:这是一场典型的零和游戏,要想继续玩下去,就必须除掉大刘。
但是,要除掉大刘,就必须过老板这一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经百战的老柴也犯了难。
最后,老柴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大刘也下一个套儿,诱使他犯下大错,而且错误的严重程度连老板也极难网开一面,那样的话应该就可以顺利搬开这块令人头痛的绊脚石了。
尽管这么做看起来似乎有些卑鄙,但老柴觉得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既然大刘对自己不仁,就不能怪自己对他不义。更何况,这么做是为了大家好、公司好、老板好,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了大刘本人好。所以,他是铁了心地要将这个“除刘”计划付诸实施,完全没留回头的余地。
那位问了:那老柴的这个计划最后到底实施了没有?
很遗憾,没有。不但没有,而且在这一次与大刘的较量中,老柴不但完败,还平生第一次心甘情愿地认输,在大刘面前举起了白旗。
那位可能要问:那大刘到底使了什么高招,能够把老柴这位武林高手打得一败涂地,而且还心服口服呢?
答案也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刘没使任何招数,或者更客观地说,大刘也没法使任何招数,因为老柴压根儿就没出招。
没错,老柴还没来得及发力便已败下阵来,而且还丧失了所有战斗力,再也无力发起新的冲锋。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合逻辑、匪夷所思。
其实,事情的经过完全符合逻辑,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接受这样一种结果。
事情是这样的,一切都从一次饭局开始。
有一次,公司组织聚餐,几乎所有员工都到了场。老柴恰巧和大刘一桌。当然,由于彼此没有好感,饭桌上二人极少交流,偶尔对上几句话也是不咸不淡、心照不宣。
在饭局行将结束时,老柴目睹了一个在他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场面:大刘居然将饭桌上所有的剩菜打包带走了。
当然,老柴对“光盘行动”这种崭新的社会风气并无异议,至少在他看来,大刘的这个举动还是有些怪异。因为所有在场的人中,只有他一个人这样做,尤为怪异的是,所有人都似乎无视了这个场面,表现出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
不仅如此,后来老柴刻意观察了一下大刘的日常举止,还发现了大刘其他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比如说,大刘每天中午必到公司食堂用餐,可谓风雨无阻,哪怕病休在家也耽误不了他在公司的这顿饭,而且每次的饭都打得很多,将吃不完的打包带走。这还不算完,据老柴所知,只要公司有剩饭剩菜,他也是大包小包地往家拿。那架势,估计连早饭和晚饭都得靠公司食堂解决了。
对大刘的这种行为,老柴发自内心地鄙夷与厌恶。在他心目中,大刘这样做是一种典型的揩油行为。而四周的同事对大刘的这种行为居然不闻不问,更加证明了这家企业到底烂到了什么程度——很显然,在这里,揩油已经无需偷偷摸摸,而是完全可以做到光明正大。这种行为已经变成一种常态甚至是常识,没有人会对此大惊小怪,而这一常识,迟早将断送这家企业的前途。
意识到这一点,老柴更觉肩上担子的沉重,也更进一步坚定了他除掉大刘,杀鸡吓猴,彻底扭转企业内部根深蒂固的不正之风的决心。大刘的这些小动作恰好也给老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灵感——没错,就从他喜欢揩油这一点入手,给大刘下一个套儿,让他犯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误,然后抓他个现行,彻底拔掉这根“生锈”的钉子!
就当老柴暗中准备材料,设计陷阱并伺机而动的时候,他又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情报,彻底推翻了他的一切打算。
原来,大刘往家里拿剩饭剩菜是有原因的,他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为了填饱家人的肚子。
大刘有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大女儿已经上了小学,小女儿才三岁,待在家里由妈妈带。大刘的媳妇是个农村人,大字不识几个,在城里不好找工作,只能留在家里带孩子。尽管大刘一个月能有三四千人民币的收入,但其中的一半要寄给老家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年迈的父母。剩下的钱还要交房租、供女儿上学、养活一家老小……地球人都知道,现如今,这点钱在城市里谋生简直就像打水漂儿,基本上还没听到响声就已经消失不见了。孩子们吃不饱饭,父母也着急。大刘的媳妇不是不想工作,可拖着一个年幼的孩子实在是抽不开身。她曾经想每天带着孩子到附近的居民小区去翻翻垃圾,找点值钱的东西卖掉补贴家用,却被大刘坚决制止了——对这个视面子如命的男人而言,让自己的媳妇干这种事还不如杀了他。
不过,幸亏大刘有个好靠山——公司。只要是公司组织的饭局和公司食堂的饭,大刘的食量绝对是一个顶俩,而回到家后则是能不吃就不吃,把有限的食物尽可能地让给家人。不仅如此,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当然,也为了给老婆孩子改善一下伙食,大刘没少“揩油”。
同事们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对他的行为熟视无睹。而且为了顾及大刘的面子,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缄默,从来不会有人主动提及此事,捅破这层窗户纸。
这也是为什么老柴会一直处于状况外的重要原因。要不是他动了“杀心”,想彻底除掉大刘,动用了一切资源搜集大刘的“黑材料”,恐怕还挖不到这样的“绝密信息”。
不过,也正是因为挖掘到如此绝密的情报,老柴反倒犯难了——这个大刘还有必要除掉吗?或者说,自己真的能够承担除掉大刘的后果吗?要知道,这已经不是毁掉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毁掉一个家庭的问题!
虽然老柴是个老江湖,明白“无毒不丈夫”的道理,但是一想到大刘身后那个可怜的农村女人,以及两个天真无邪的幼小的孩子,他还是迟疑了。
最后,老柴做了一个决定:趁大刘不在家的时候找机会登门拜访一次,看看他们家的真实情况是不是像外界传得那么邪乎,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做。要知道,如今这年头,“煽情”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而老柴最不屑的就是这个。
一个周日的中午,老柴瞅准了大刘在公司加班的空当,偷偷地摸到了大刘家——其实,与其说这是一个家,不如说这是一个仓库。为了省钱,大刘租下了一个老乡在菜市场里的一间库房作为临时住处。说是“临时”,其实自打把老婆孩子接到城里以后,大刘一家就一直住在这里,从来没有挪过窝,在这个窝棚里已然度过了五年以上的光阴。
穿过一大堆摆放得凌乱不堪的纸箱、麻袋和编织袋,大刘的媳妇把老柴领进了内间——他们的居室。这是一间典型的陋室——破败的墙壁、破败的桌椅、破败的床、破败的地、破败的窗户……破败的一切。尤为醒目的是,在这个破败的家里,居然有一件勉强称得上“现代”的家用电器——一台破旧的电冰箱!
尽管家里如此破败,这个家却和千百万个家一样,洋溢着一种温馨的气氛。因为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还站着一位穿着朴素,有着一张农村妇女特有的粗糙、黑红但看起来很善良的脸庞的女人,以及两个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有着同样脏兮兮的小脸蛋,却无比纯真可爱的小姑娘。
老柴没有表明身份,而是谎称自己是大刘的同学,绕了一百二十个弯才打听到他的住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摸到这里。由于老柴去的时候正是中午的饭点,大刘的媳妇热情地从冰箱里拿出几样“高档食物”招待老柴。她的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两个小女孩的欢呼,老柴却感到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没错,那些明显过期的“高档食物”,老柴并不眼生,知道它们来自哪里。
最后,老柴以“既然老同学不在,那就下次再来拜访”为由婉拒了大刘媳妇的好意,告辞离去。
回到公司后,他下定决心,要和大刘好好谈谈。
老柴开始想方设法地和大刘搞好关系,再也不和他针锋相对。这样的转变令大刘很吃惊,不知道老柴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时间一长,老柴的诚意终于逐渐打动了大刘。他们之间没有了那种明显的火药味,可以偶尔聊上几句天,说上几句废话了。
老柴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和大刘打开天窗说亮话了。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老柴主动邀请大刘吃烤肉。选择烤肉店,老柴是有预谋的,因为他估计大刘无法拒绝这个邀请,一定会同意赴约。而大刘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虽然他们只有两个人,老柴却点了至少五人份的烤肉。老柴准备让大刘将剩下的烤肉打包带走,当然,前提是他们能谈得愉快。
他们确实谈得很愉快。几瓶啤酒下肚,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大刘也并不反对改革。毕竟企业这种不死不活的样子对他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尤其是考虑到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如果企业能好一些,自己能挣得多一些,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老柴的两位前任在大刘看来完全不靠谱,一上来就号称要对企业动“大手术”,动不动就要大规模减薪裁员。这让大刘很愤怒:你以为减薪裁员是那么轻巧的事吗?你只知道抡棒子容易,可是否知道这一棒子砸下去,将砸毁多少个家庭的生活啊!
老柴深深地理解了大刘。他发现此人不但不是个阴险小人,反而颇有一种义薄云天的大将风范。他终于明白了大刘为什么要下套儿害他。在他眼里,这是大刘的阴谋诡计,可是在对方眼里,这种行为完全是正义的,甚至说是一种“锄奸”行为也不为过。
想到这里,老柴不禁自嘲地笑了一下,觉得人真是一种有趣的动物。他和大刘都曾经想设计除掉对方,而且居然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都在做“为民除害”的事!
可见,没有沟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双方都险些误伤好人。
知道了大刘的顾虑,老柴心中也就有底了,他郑重地向大刘保证:起码在他本人任期内,他决不会轻易辞退任何一个员工。退一万步讲,就算迫不得已需要辞退员工,他也会先给这个员工找到下家,找不到下家决不贸然出手。
在给大刘吃了一粒定心丸之后,老柴又详细地向他介绍了一遍自己的改革思路,凭借自己缜密的思维和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说服了他,将他变成了改革的拥护者。
说服了大刘,后面的事情便畅通无阻了。不到一个月,改革便在公司内部获得了广泛的共识。
人心齐,泰山移。获得认同之后的老柴如鱼得水,将自身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在这家公司站稳了脚,正式开始了自己“玩转国企”的圆梦之旅。
听完老柴的故事,我笑着揶揄道:“没想到,您老人家也相信苦肉计这一套了,居然也玩起了煽情!到底是国企,透着一股仙气,这进去的人档次就是不一样啊!”
不承想,老柴一脸严肃地反驳我道:“不是煽情,而是人情。人情这玩意儿是人的一种本能,根本用不着煽。其实说起来,我们自己有时也是太死板,总觉得职场中只有理性存在的空间,没有感性存在的可能。通过大刘这件事,我算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想带好一个团队,感性才是真正强大的利器。只要你能成功地发动人情攻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团队成员的感性来,那这个团队的发展就可以用势不可当来形容!”
对老柴的这番话,我绝对是深以为然的。我立马附和道:“没错,我特赞成这个说法。这几乎是我的一个座右铭,这辈子我就指着这句话活着了!”
老柴乐了,反将了我一军:“恐怕你这辈子不只指着这一句话活着吧?您老人家的座右铭,仅我听到过的就不下两百个!”
我也乐了,干脆顺水推舟,玩起了无厘头:“没错,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辈子我就指着‘这辈子我就指着这句话活着了’这句话活着了!”
大家一通爆笑。
乐了一会儿,老柴又继续发他的感慨:“大刘这个事给我的启发还有两个。第一,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敌人和绝对的朋友,所谓敌和友都是相对的。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那大家都是敌人;如果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那大家马上就能变成朋友。而这种立场和角色的转换,全靠沟通。只要大家能见面,打开天窗说亮话,一般来说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更别说天大的仇了。第二,‘公私分明’这个理没错,但也绝对不能太迷信,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你就拿揩油这件事来说,一般人总认为这是一种恶习,必须坚决打击,却鲜有人真正关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当然,也许大家都认为这种关心本身就是无用功,因为有‘公私分明’这条红线管着,任何理由和动机都是站不住脚的。话都对,真做起来就会出问题。你不关心某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一味拿大棒子打压,其实是治标不治本,这种行为你根本就根治不了,它甚至会愈演愈烈。所以,适当淡化一下‘公私分明’的色彩,主动找一找这‘公’后面的‘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反而能异常轻松地做到标本兼治,甚至是变废为宝。总而言之,这区区一个‘私’字,区区一个‘情’字,还真不是说着玩的,对于咱们这种吃管理饭的人来说,这里面的学问绝对大了去了!”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彼此都贡献出了许多“金句”。一直到今天,我几乎还能完整地将那一夜的对话背诵出来。
总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你肯最大限度地拿出真诚去与人打交道,那么无论多顽固的“石头”,都能被你的真情彻底融化。只要你能成功地降服第一块“顽石”,你就能亲手推开一扇沉重的铁门,瞬间迎来一条通往强大团队的通衢大道。
六、清理门户。
对于某些过于冥顽不灵,并已给团队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损害的成员,必须坚决清除。
没错,治病救人一定要做到前头,但善良不等于愚蠢,更不等于迂腐。当你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全力,做到了仁至义尽的时候,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否则后患无穷。
再举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案例。
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一两个有过汽车销售经验的业务员,其余的都是没有任何行业经验的新人。但我们并不以为意,秉持着“人才还是自己培养的好”的理念,将“重用新人”这个原则坚持了下来。
总的来说,这个用人原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过我们的耐心点拨,许多毫无行业经验的新人都脱颖而出,成了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台柱子。
只有一个小伙子例外,自始至终都让我伤透了脑筋。
这个人叫赵硕,是个 85 后,初中没毕业就跑到社会上厮混,到我们公司应聘时已然换过十来个行业,算是一个老资格的江湖人士了。
此君有一个优点,就是长了一张天真无邪、讨人喜欢的娃娃脸,尤其是笑的时候非常可爱,让人有一种忍不住想亲近的感觉,而这一点对于服务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几乎从见到他的第一眼开始就看上了这个小伙子,忍不住想立即把他拿下,但是稍微往深里一接触,我又犹疑了。原来,这个小伙子看似实诚敦厚,却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喜欢撒谎。在我和他做深度沟通的时候,他的谎话几乎张口就来,连腹稿都不用打。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录用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来我认为他的谎言似乎可以被原谅。他很想得到这个工作,因此编一些瞎话来忽悠考官,以求尽量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这样的动机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二来由于他的瞎话张口就来,几乎不过大脑,所以撒谎的水平非常拙劣,可以说一分钟就能让人识破。这样的人,至少说明他的城府还不够深,只要遇到对的人和对的环境,应该还有救。
不过,之后的事实证明我是错的。
无论大家如何包容,如何苦口婆心地规劝,赵硕还是将他撒谎不过大脑、张口就来的毛病顽固地坚持了下来。他不但对同事说瞎话,对领导说瞎话,甚至对客户也说瞎话,不仅令周遭的同事颇有微词,还时不常地遭到顾客的投诉。可以想见,公司对这一问题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但是,对于公司对他的惩罚,他的表现又是极为“出色”的:他总是会第一时间接受公司的处理意见,从不提出半点异议,而且每一次都十分真诚,立誓痛改前非,决不再犯。关键在于,至少在最初的几周里,他居然真的做到了!
尽管他总是能用自己的实际表现让所有人都对金不换的“浪子回头”充满信心,却又总是难以长久,在最后关头破功,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后来我发现,赵硕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因为年轻人“没常性”即缺乏耐久力,而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居心不正,总是试图用表演的手段来掩盖过失,蒙混过关。他抱持着一种类似“躲风头”的侥幸心理——只要一犯错,立刻做出一副诚心接受批评、痛改前非的样子,但是只要这阵风吹过去了,一切便会恢复原样。
如此周而复始了许多次,公司终于对他失去了耐心——半年之后,赵硕被开除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同样是顽固,极有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有些人看似顽固,这种顽固却是显性的,或者说刚性的。这就意味着这些人虽然顽固,本性却不坏,而且极具可塑性。这样的人一旦被感化,一定会成为新团队文化的坚定拥护者甚至是坚定捍卫者。所以说,这样的顽固分子其实是良性的、可造的,可以保留。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同,他们的顽固是隐性的,甚至是弹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视情况而变,时而顽固,时而顺从,但骨子里依然充满了顽固,对你的企业文化不屑一顾。这样的顽固分子就是恶性的、不可造的,必须坚决清除。
当然,哪种人可造,哪种人不可造,这些事情不可能一朝一夕就看穿。每一个人都习惯戴上一个假面具,不可能主动地将真面目示人。所以,有些事情绝对需要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只要你时刻保持警惕,不放松那根绷紧的弦就行。
七、抓反复,反复抓。
不急于求成,以时间换空间。改造团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
有些事情一定会出现反复,“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家常便饭。只要你不放弃一点一滴的积累,“滴水成河,粒米成箩”这样的事情就绝不会仅仅是一个传说。
对于管理,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出自日本汽车销售行业的大亨——丰田株式会社的老板之口。他是这么说的:许多人都问我有什么秘诀,但我真的什么秘诀也没有。我所做的,就是让我的员工每天进步一点点,然后积少成多,十年后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定要说有秘诀,也许这就是我的秘诀吧!
小结:
是否需要清理门户,要视顽固分子的性质而定:显性的、刚性的顽固分子可以保留、改造;隐性的、善变而狡猾的顽固分子必须尽快清除,不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