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规模扩张之道——“以多打少”与“以逸待劳”

扩大规模唯一的前提是找到“对的人”。对的人找不到,宁可不扩张。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团伙向团队进阶的过程当中,都会碰到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如何面对规模的不断扩张。

对一位团队领袖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规模不扩大,团队便没有未来;可规模一旦扩大了,团伙的初心便很难继承下来。而没有初心的支撑,任何一种制度都难以持久,难以发挥真正的效力。

所以,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初心”与“团队规模”的关系,让团队在不断扩大、不断制度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初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里面有两个要点:

第一,团队规模必须与“不可变要素”相匹配。

第二,团队规模必须为“可变要素”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以多打少”原则——多数人影响少数人。

第二,“以逸待劳”原则——以时间换空间,桃子熟一个摘一个。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以多打少”。

团队文化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无论一个人的个性有多强,身上有多少顽固的毛病,一旦进入某个团队,并赫然发现团队中的所有人都与自己截然不同,那么一般来说,这个人会本能地倾向于改变(或隐藏)自己的个性与毛病,尽可能地向大多数人的个性靠近。简言之,当人们发觉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属于少数派时,就会本能地收敛自己,自觉地趋同于多数派。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心理学原理,形象地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强大影响力。

所以,在团伙向团队进阶的过程中,尽量挑选那些与团伙成员脾气相投、志趣相近的“同路人”就显得格外重要。同路人越多,不同路的那些人就越会身不由己地被他们带进“沟”里,想不与他们同路都难。

只要你能在团队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从头至尾坚守这个原则,那么无论你们的团队庞大到什么程度,你们都会永远保持强大的团伙本色。

那位说了:你这叫废话!谁不知道同路人越多越好?!现在的问题是,到哪儿去找这么多同路人!

别急,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无非是想说团队规模扩张太快,而“对的人”又太少,根本跟不上团队扩张的速度。

所以,这就牵扯到第二个原则,即“以逸待劳”原则。

从结论上讲,“对的人”找不到,团队规模宁可不扩张。“对的人”从哪里来?这样的人一半是找来的,一半是培养出来的。

事实上,只要我们有勇气,我们就必须接受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其实每一个团队内部所谓的“找人高手”(即人力资源部门的干部)眼睛都很拙,基本上很难为团队找到真正“对”的人,尽管每一个人嘴上都在吹嘘着自己“阅人无数”“识人如神”。不过,公平地说,这不是因为他们是废物,而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所以,“识人”这种事情归根结底与眼力无关(即便偶尔让你看准了,十有八九也是蒙的),只与时间有关。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找”人是不靠谱的,恐怕更多的时候,对的人要靠你自己“培养”出来。

“以逸待劳”原则说的就是这件事。通俗点说,无论你找来的人是对的还是错的,抑或半对半错,这些都不打紧。人都是有可塑性的,只要你肯付出心血去培养,就一定能够亲手创造出自己的同路人。当然,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淘汰,但这绝不意味着你的心血付诸东流。恰恰相反,一种痴迷于培养同路人的团队文化,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磁性,吸引更多的同路人或潜在同路人投入你们的怀抱。

当然,培养同路人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因此,团队的扩张急不得,必须按照一定的节奏来。一定要尽量做到“因人而动”,而不能仅仅是“因事而动”。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那位说了:你这样说不靠谱。如今这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机会转瞬即逝,哪有那么多时间留给你去慢慢培养对的人,慢慢扩张你的规模!等你把对的人培养出来,恐怕机会早就丢掉八百年了,连后悔药都没地儿买去!

这个说法很靠谱,但也得一分为二地看。

没错,如果你的团队刚刚成立,依然十分弱小,对你们而言,几乎所有的机会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源,绝对不容有失,那么过分拘泥于“水滴石穿”的做法就显得太学究、太保守了。在团队过于单薄弱小、机会过于难得的时候,适当的粗放式发展有时是不可或缺的。一旦团队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些资源、体力与抗压力的时候,必要的原地踏步甚至放弃就显得格外重要。否则,后遗症会过于严重,最终会拖垮整个团队,让你多年的心血一夜间付诸东流。

海底捞的掌门人张勇就曾经说过:我开分店的原则是看人。培养出一个合适的店长,我就开一家新店;如果培养不出这样的人,那无论我有多充裕的现金储备,也决不多开一家店。即便因此失掉再多赚钱的机会,我也不在乎、不心疼。

没错,张勇的这番话是有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意味——因为他今天有钱了,所以才敢这么说。不过,至少对于张勇以及他的海底捞而言,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正因为他敢这么说,更敢这么做,所以他才会如此有钱。

总之,管理与挣钱不矛盾,搞好管理,恰恰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正因如此,我们有时恰恰要有意识地放慢挣钱的脚步,好好地抓抓管理,以便让我们在挣钱这条路上走得更稳健、更扎实、更长久。

一个台湾人的烦恼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亲身经历过的案例。

由于工作关系,我认识了一些经营管理咨询公司和企业内训公司的老板。其中一位来自台湾的年轻老板的故事很有代表性。这位老板姓陈,三十出头,精明干练,尽管年纪轻轻,却已经在大陆闯荡了近十年,已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陆通”,平时和大陆人说话时操一口相当标准的京片子,基本上听不到我们熟悉的那种特殊的台湾腔。

陈先生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大陆东南沿海一带打拼,基本上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时间一长,便动了投身管理咨询行业的念头,于是只身北上,来到北京的一家有台资背景的管理咨询公司,干起了企业内训师的工作。

几年后,自觉羽翼丰满并已掌握一定人脉和业务关系资源的陈先生离职单干,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内训公司。可以想象,离开乘凉多年的大树,独自挑起一桩买卖绝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公司成立初期,陈先生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一度到了需要负债维持的程度。好在一同创业的几个大陆哥们儿相当给力,关键时刻对他不离不弃,总算一起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

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他们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百三十万元人民币。别说对大陆人,即便是对陈先生这样的普通台湾人而言,这笔钱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数字极大地振奋了几个小伙伴,他们拼命地招人,拼命地扩大业务,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将这个数字翻了一番。

正在事业看似蒸蒸日上的时候,陈先生突然犯起犹豫,不敢再继续扩大规模了。原来,由于规模扩张的速度太快、势头太猛,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呈现出来:许多业务员为了提高业绩,多挣奖金,开始不同程度地忽悠他们的客户,向客户做出许多几乎完全无法兑现的承诺,极大地影响了客户满意度;由于业务扩展太快,许多从社会上仓促招来或请来的培训师个人素质不高,不尽如人意,也极大地败坏了客户的胃口……总之,他们的客户开始流失。尤为要命的是,骨干员工也开始流失,而且他们走的时候还会一并带走更多的骨干员工和客户资源。

陈先生想要停下来,好好地整顿一下公司,却遭到几位大陆创业元老的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第一,这些管理问题并非自己的公司所独有,许多同类型公司,包括那些干得很好的公司,照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既然人家可以活得很滋润,我们又有什么必要杞人忧天呢?第二,现在正是公司走上坡路的好时机,只要肯开拓,各种机会便会纷至沓来,放着好好的钱不赚,岂不是有病?第三,确实有的客户流失了,与此同时,新开拓的客户资源更多;同样的道理,确实有员工走掉了,但进来的新员工更多。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既然要搞企业,就得接受新陈代谢的现实,一路畏首畏尾、故步自封是不可能有大出息的。

总之,这些人振振有词、咄咄逼人,几乎让陈先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整顿公司的事情就只好这样搁置下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意外发生了。陈先生最好的一位朋友,也是最铁的一位创业伙伴居然不告而别,带着几个骨干业务员和一些相对优质的培训师资源另立门户,成立了一家同业公司,与陈先生的公司打擂台。这一突发事件让陈先生吃惊不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公司的军心。由于担心其他几个元老群起效仿,陈先生整天茶不思饭不想,用他本人的话说,“几乎得上了抑郁症”。

一次聊天时,我得知陈先生的情况,便好奇地问道:“那么,那几位元老后来‘叛变’了吗?”

“没有。”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

“为什么?”我感到很好奇,继续追问。

“因为那个‘叛变’的哥们儿后来混得并不好,所以估计把他们几个吓到了吧!”这个回答不算太令人意外。

“那么,为什么那个‘叛变’的哥们儿会混得不好呢?他的公司出了什么问题?”尽管是明知故问,我还是想听听陈先生本人的说法。

“咳!还不是那些老问题,和我们公司一样的问题!”陈先生无奈地说,语气中并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

“呵呵,这我就明白了。所以说,你当初的感觉是对的。扩张太快确实有风险,得不偿失。早该停下来好好整顿一下了!”

“可他们不听我的话啊,老说这么做会影响赚钱!”陈先生的语气里不但有无奈,还多了几分无辜。

“没错,”我耐心地解释,“我们有一种说法,叫作‘没见过钱’。许多人穷了一辈子,不知道有钱是啥滋味,所以一旦遇到赚钱的机会,就会表现得特别饥渴,不顾一切。坦率地说,这种心理很正常,不应该被鄙视。但这种心理确实也有弊端,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在金钱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导致发力过猛,造成丢西瓜捡芝麻的后果。”

“你说得也对,”陈先生沉思了一会儿,点点头附和道,“台湾其实也曾经是这样,大家见了钱都不要命。”

停了一下,似乎觉得有些不妥,他又赶紧补充道:“其实现在见了钱也不要命,只不过那股不要命的劲和你们大陆人相比可能就要甘拜下风了。”

话音未落,我们俩全乐了。我大度地说道:“没关系,你说得不错,用不着内疚。我们大陆现在就处在这个当口,所以确实有些铜臭气。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因为有铜臭气,我们大陆才能发展得这么快,连你们台湾人都要跑到我们这里捞金,难道不是这样吗?”

“是,是,这话没错。”陈先生心服口服地点点头。

“好了,话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你们公司的事。”我继续刚才的话题,“所以说‘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捞钱的念头太盛,反而捞不到钱。那个‘叛变’的哥们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也教育了你们公司的另外那几位元老。所以,你现在推出那个整顿方案,应该正是时候。”

“可是,这意味着他们几个人的收入会降低。吃进嘴里的肉,人家能吐出来吗?”陈先生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我乐了:“看来你们台湾人是有点死心眼。谁让你从人家嘴里往外抠肉了?不但不能抠,相反还要狠狠地塞,彻底堵住他们的嘴,这样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你想干的事了。当然,这意味着你个人的利益会受到一些损失。不过,既然你已经参透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道理,放这点血应该不在话下吧?”

陈先生依然将信将疑,不过还是答应我试一试。

他大幅度调涨了公司元老以及一些核心员工的待遇,然后大刀阔斧地砍掉了所有不称职的业务员和培训师。与此同时,他还彻底清理了公司的客户资源,将一些无力维持的客户大胆放弃。这样一番折腾之后,公司的经营终于厘清了头绪,开始慢慢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陈先生也终于摆脱了抑郁的困扰,找回了久违的安眠。

陈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贪吃是个坏毛病。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得过快、过猛、过多,也会导致消化不良,迟早还得给人家原封不动地吐出来。搞坏了胃口不说,还白白给自己添了一大堆恶心。《西游记》中猴哥和八戒偷吃人参果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然耳熟能详,所以,要想真正品尝到美味的果实,就一定要学猴子,千万不能学猪。

小结:

“识人”这种事情归根结底与眼力无关,只与时间有关。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找”人是不靠谱的,恐怕更多的时候,对的人要靠你自己“培养”出来。 ff5DrqM188fANOU9AlMApRibzXDbE1sT+lbubCHJbqJZSNZzLoIJrD4knjFNES7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