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尧、舜、禹的传说

“禅让”的真相

父母之爱与

在中国明朝的时候,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别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搞混了)。当时出现了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叫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原本是一个普通农民。在当时的日本,农民属于贱民,连姓氏都不能有,更不用说基本的人身权利了。而且丰臣秀吉他们家在农民里都算是最底层的:穷得叮当响。丰臣秀吉早年丧父,他本人长得矮小丑陋,也没受过教育。总之,丰臣秀吉的出身简直卑贱得不能再卑贱了。

但他最后统一了日本。

丰臣秀吉靠着自己的勤奋、聪明和运气,从社会最底层一路奋斗,最终把全日本大大小小的贵族、官僚、军阀都掌握在手心里。他可以说是全日本最会玩政治和谋略的人之一。

谁都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能千秋万代地传递下去。但是丰臣秀吉却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的亲生儿子都早夭了。

连后代都没有,这家业该怎么继承呢?丰臣秀吉眼看自己行将就木,无可奈何,只能挑选了一个养子当继承人。要说丰臣秀吉还是会挑人的,无论从年龄还是能力上看,这个养子都比较理想。而且这个养子其实也不是外人,他是丰臣秀吉的外甥。

丰臣秀吉为了培养养子煞费苦心,在世的时候就把权力让给了他,自己退居二线。一切都很顺利,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在丰臣秀吉晚年,他突然生了一个儿子。

现在的问题是,丰臣秀吉该不该让这个亲生儿子继承权力?

从理智上讲,绝对不应该。因为这个时候丰臣秀吉已经老得不行了,等他撒手人寰后,幼子还来不及长大。你让这么小的孩子独掌大权,等于把他变成了待宰的肥羊,宦官、重臣、军阀都会一拥而上争权夺力。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幼子继位导致王朝内乱的例子多得数不清,日本政治家都熟读中国历史,丰臣秀吉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前车之鉴。让幼子继承大权,其实就是政治自杀。

但是丰臣秀吉偏偏就这么做了。

幼子出生后,丰臣秀吉不惜杀掉养子全家和众多大臣,硬是让尚在襁褓中的幼子继承大位。等到秀吉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只有五岁。

果然秀吉死后不久,他的丰臣家就被其他大名推翻,他那小儿子也跟着自杀了。

丰臣秀吉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他费了那么大力气得到的权力,就因为自己不顾一切的决定,被轻而易举地葬送了。

是什么导致了他丧失理智?

是基因。

前面我们提到过“进化论”。进化论说的是,我们身体中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各种生理特征。基因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大自然特别残酷,大部分基因都在自然竞争中被淘汰,只有特别有利于生存、遗传的基因,才能被保留下来。

说白了,我们的基因都有一种“让自己努力延续下去”的本能。

比如,我们见到大眼睛、宽脑门的小猫,或者类似的卡通形象,会觉得很“萌”,很可爱。其实,“大眼睛、宽脑门”是婴儿的特征,人类的基因里拥有对婴儿呵护、爱怜的冲动,这样才有助于延续后代。

再比如,为什么人们都有私心,见到好的东西都想占为己有?这是因为在饥寒交迫的远古时代,只有多占有财物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私心是基因为了保护自己所产生的本能。

为什么天底下对你最好的人是你的父母?为什么父母愿意无条件地为子女付出一切?为什么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很多父母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子女?这都是基因“延续自己”的本能。当一个人拥有了携带自己基因的后代后,他会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把全部的资源都投入到这个后代中,尽可能增加后代的生存机会。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明白“世袭制”的根源。

在基因的驱动下,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自己的财产、权力留给后代。掌握权力的独裁者也不例外。他们恨不得把全天下都当成自己家的私产,子子孙孙永永远远地传递下去。这就是“家天下”的原始动力。

问题是,要想“家天下”,你得先有“家天下”的能力。

要把整个天下变成自己的私产,光靠个人能力是不够的。

独裁者要管理一村一县的地方,这很简单,所有事情都由他一个人处理就是了。但要是管理好几个省那么大的地方,该怎么办呢?古代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电话电报,有点什么消息都得靠马、船来传递。中国领土广大,从这头到那头,骑马快跑都要跑上好几个月。独裁者要想给地方上下一道命令,起码得一个多月才能收到地方的回信,这种模式下独裁者不可能管理地方的具体政务。

唯一的办法,是把地方事务委托给属下来管理。

这个模式我们非常熟悉:皇帝坐镇首都,地方上有各种地方大臣,什么知府啊,县官啊……这些地方大臣去管理收税、治水、诉讼、剿匪等等地方琐事。皇帝只负责在大事上下命令就可以了,这皇帝当得多轻松呀!

但轻松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是,人都有贪财图利的私心(想想那个拼命延续自己的基因),地方官员也不例外。只要有条件,谁都愿意多占有一些财物。遥远的地区和皇帝通个信都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皇帝对地方事务所知甚少,他怎么能随时监督那些和自己远隔千里的地方官,防止他们欺上瞒下、贪污财物,甚至起兵造反呢?

要预防“地方官贪污和独立”的问题,这需要制定极为复杂的制度,安排多方势力互相监督和制约,还要有公正全面的考核系统、通达保密的检举系统、高效安全的通讯系统——简而言之,需要一个成熟、庞大的官僚体系。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又必须依赖繁重的文案工作。大量文案工作要求每个官僚都要接受足够的文化教育。大量识字的官僚又要求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教育机构。

原始人类没那实力啊!

目前,考古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夏朝人使用文字的证据 。从已经发掘的遗迹上看,夏朝时期的文化还很落后,甚至国际学术界连“夏”这个朝代存在不存在都还有争议。

夏朝的生产力很落后,在这个时代,想建立一个能统一中国的官僚系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比夏朝更早的尧、舜、禹时代了。

因此史学界一般认为,尧、舜、禹——假如他们存在的话——不可能是整个华夏地区的统治者,他们只是某个部落的首领。当时各个部落之间有摩擦,有合作,需要有人协调,于是各个部落开会商量,大家一起推举一个人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就是被推举出来的。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蒙古各部落就采取类似的推举制度。这些部落开会选出的领袖称为“汗”(音hán)。

“汗”的推举过程当然不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而是充满了勾心斗角——当上领袖能为自己和部落谋取更大的利益,人们都会争着抢着去当。

因为“汗”是推举产生的,所以“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帝王。“汗”的权力有限,并非独裁者,更像是盟主或是调停人。他负责维护各部落之间的秩序,如果他侵犯了其他部落的权益,其他部落也有可能会推翻他。因为权力有限,所以“汗”也没有能力指定自己的子女为继承人。他只能在退位的时候向其他部落举荐继承人,至于该人能不能继承,那就要看部落大会同不同意了。

这个“推荐继承人”,恐怕就是尧、舜“禅让”的真相。

如果不嫌我啰唆的话,让我用现代的例子再打一个比方。

这就好比在学校里,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织了一个活动小组。学生嘛,谁也不可能去领导其他同学。但是小组总需要有人牵头组织活动,于是大家只能采取推举的办法——大家坐在一起商量,选出一个组长来。这个组长毕业了,必须离开小组了,小组里剩下的成员就要继续开会,继续推选新的组长。前任组长在离开之前,也可以推荐自己看中的继任者,供大家参考。

自然,我们不能认为这里的组长和古代帝王是一回事;也不能因为组长的推选过程是“大家商量”,就认为这里面都是和睦友善,绝无勾心斗角;更不能因为组长临走的时候推荐了自己的继任者,就认为他大公无私,是个大圣人。

这就是“禅让”的真相。

认为上古禅让是一种礼贤下士的美德,这种说法最早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那些学者。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社会制度逐步瓦解,旧的道德规范被人践踏。用大白话说,就是“世道一天比一天乱”,用孔子的话说,叫作“礼崩乐坏”。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免不了总念叨着新不如旧,过去比现在好。既然过去总比现在好,按照这个逻辑再进一步推想,在更古老的尧舜禹时代,社会就应该是最美好的了。

所以孔子他们把上古时代的部落盟主推举制度大大美化一番,想象尧、舜是出于高尚的品德,主动让出权力的。至于“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这些说法其实来自于孔子以及孔子之后诸学者的美化,并没有特别的根据。当时的史书《竹书纪年》和政论《韩非子》就有不同的说法,认为舜和禹都是通过武力取得权力的。我们按常理推想,尧、舜真正的品行恐怕和普通的部落盟主没什么区别。

如果学历史学得囫囵吞枣,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

禅让制比世袭制更“先进”。原始部落还是禅让制,到了后来改成了世袭制,这社会怎么越发展越退步了呢?

我们要明白禅让制和现代的选举制有本质的不同。选举制是在现代人有能力当独裁者的情况下,选择不去世袭和独裁。而禅让制是独裁者有心世袭却苦于没有能力的妥协之举,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尧、舜、禹是部落盟主,那么黄帝和炎帝是什么呢?

我们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是否真实发生过,大致基于两种资料。

一种是古人的史书。古人所处的年代比我们早,和古事相差的年代比我们近,他们对古事的叙述就比今人更可靠些。比如写《史记》的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他可以见到皇室收藏的历史资料,可以采访当时健在的老人。时至今日,司马迁见到的那些历史资料和古人都已经不在了,所以他留下的《史记》便成了记录那段历史的最好史料。

但是古人说的话也未必可靠,古文可以伪造,古人可能犯错,甚至故意写错。所以,研究历史要遵守“两重证据法”,除了古文,还需要第二种历史资料——文物古迹,用文物古迹和古人的文字记录互相印证,这样的结论才是比较可靠的。

根据这个标准,商代的存在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我们除了挖掘出大量商代的宫殿、陵墓遗址和商代器具外,还发现了大量来自于商代的文字——甲骨文。这些文字是商代人亲手刻下的,讲述了商代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当时的人们称自己的王朝为“商”,说明商朝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

夏朝和三皇五帝的存在就有一些争议了。

关于夏朝,我们今天只发现了一些远古的遗址,知道这些遗址的年代早于商朝,但是一直没有发现夏朝时期的文字,没有看到那时的人称呼自己为“夏”。所以,我们不能证明这些遗迹是属于夏王朝的(当然,不管它叫什么名字,都是早于商朝的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实物证据不多,我们再看看古人自己的记录。

关于夏朝和三皇五帝的描述,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的古书。可是,春秋战国距离夏朝已经一千多年了。那时的人谈论夏朝,就好比我们今天的人谈论宋朝一样,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他们声称一千多年前的夏朝如何如何,并不是很可信的。

史学家一般认为,在华夏大地上,在商朝之前的确有文明存在。至于这个文明是不是叫作“夏”,“夏”的统治范围到底有多大,有没有统一华夏地区,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夏朝已经很难确认,三皇五帝就更是传说了。现在一般认为,“三皇五帝”并非是一种空穴来风的神话传说,黄帝、炎帝可能是某个原始部落的首领,或者是部落的名字。更多的细节我们就不知道了。至于说黄帝发明了种种器具,这应该只是古人对文明渐进过程的一种想象。 vMypFfSOzH4VDTy6f9iEP3JTw9by+uz1JTb3ed1IIIYhMsz7IJ0oGpAclyrEP9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