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品格养成之路

在我写作本书的几年时间里,我不时回想起《御前演出》的那期节目,节目中嘉宾们每一句话所透射出的那种谦恭的品格令我难以忘怀。

谦虚低调的人温和亲切,令人放心,而自我宣扬的人则心理脆弱,令人紧张。怀有谦恭之心,则无须证明自己异于常人,而以自我为中心则会使人目光短浅,过于关注自我,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谦恭之心会赋予人们愉快的心情,引导他们相互欣赏、建立友谊、心怀感激。坎特伯雷大主教迈克尔·拉姆齐(Michael Ramsey)说:“以感激之心浇灌的土壤,不会滋生出骄傲的野草。”

从知性方面看,这种谦恭品格同样有令人赞叹的地方。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指出,我们“对自己的无知视而不见,而且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怀有谦恭之心,我们就会知道,有很多东西我们并不了解,还有很多东西我们自以为有所了解,其实却是一种曲解或者误解。

谦虚使人聪慧的原因就在于此。蒙田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凭借别人的知识成为学者,但是想要成为智者,就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智慧。”这是因为智慧不是一堆简单的信息,而是一种道德品质,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东西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还可以在我们懵懂无知、疑惑不解和视野受限时,帮助我们找到解决办法。

我们的天性中有心存偏见、过于自信的倾向,而智者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缺点。从完整意义上看,智慧是以远距离视角对自我做出的准确认识,并在人生历程中不断发展——从青春期时的近距离自我观察,逐渐演变为更广阔的全景式观察。不仅你的优点、缺点,你的亲朋好友、各种依存关系,乃至你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都将一览无余。

从道德层面看,谦虚的人也有引人注目的特点。在加强自我修养方面,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做法,都会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来培养品格高尚、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人。在那期《御前演出》节目播出的那个时期,人们把洋洋自得、骄傲自大等缺点视若洪水猛兽,他们小心翼翼地检视自己的行为,唯恐沾染上这些坏毛病。

时至今日,我们很多人都把人生看成一次遨游世界、攀爬成功阶梯的旅程。为了不虚度一生,在设定人生目标时,我们所考虑的常常是如何才能在外部世界中有所作为。比如,我们的工作能影响这个世界,我们创建的公司能取得成功,或者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出某些贡献。

谦虚的人会把他们的人生比作旅程,除此以外,他们还会使用另一个与内心活动关系更紧密的东西——自我对抗,来形容他们的人生。他们倾向于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比鲜明的两面:一方面,我们才华横溢,另一方面,我们的缺点也极为明显。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些天赋,同时也有某些缺点。如果我们在那些诱惑面前习惯性地不加抵抗,不与自身的缺点展开斗争,我们自身的某些重要品质就会逐渐丧失,我们的品格就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标准,甚至遭遇惨败。

对这些人而言,在外部世界取得成功固然重要,但在内心世界与自己的缺点展开斗争才是人生的核心内容。1943年,深受人们欢迎的牧师哈里·埃默森·福斯迪克在《做一个真实的人》( On Being a Real Person )一书中指出:“有价值的人生始于与我们自身的对抗。”

谦虚的人会殚精竭虑地发扬自身的优点,战胜自身的缺点,弥补自身的不足。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2005年,戴维·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凯尼恩学院毕业典礼上所做的著名演讲完美地描述了这个困境:

我所有的亲身经历都告诉我,我是宇宙的绝对中心,是现存的最真实、最个性鲜明、最重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的一种天然的基本倾向,我们并没有因为这种行为不利于社交活动而经常反思。不过,所有人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点:你所接触的世界都在“你”的前后左右,或者“你”的电视上、显示屏上。其他人的思维和感受都得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与你交流,而你自己的所思所感才是最直接、最紧要、最真实的。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会把我们引向若干不合适的方向。首先,它会激发出我们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欲望;它会让我们产生骄傲的情绪,自认为高人一等;它会让我们对自己的不完美之处视而不见,或者找出辩解的理由,同时夸大我们的优点。在人生历程中,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喜欢跟他人做比较,认为自己比他人棋高一着:优点更突出,判断更准确,品位更高。我们总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同,认为自己已经构建了某种身份,一旦受到任何冷落或者冒犯,我们就会十分反感,心情也变得异常糟糕。

人性中的任性成分会让我们把低层次的爱好置于比高层次爱好更高的位置上。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希望得到自己向往的东西,比如友谊、家庭、受欢迎、地位、金钱等。而且,这些爱好在层次与重要性上彼此不同。我认为,它们在我们心目中的先后次序应该大同小异。我们都知道,人们对父母子女的爱应当高于金钱,人们对追求真理的热爱应该高于受欢迎程度。即便在相对主义与多元主义盛行的今天,各种道德品质在我们所有人心目中的排序也大致相仿,至少在大多数时间里差别不大。

但是,我们对这些爱好的排序其实并不合理。如果你在餐桌上闲聊时将某个人私下里告诉你的事情和盘托出,这就说明在你的心目中,你对受欢迎程度的热爱高于友谊。出席会议时,如果你夸夸其谈,而不愿意静心倾听,这就说明你对学习与友谊的重视程度不足,而更关注释放自己的激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都是这样做的。

对自己的本性持谦恭态度的人都是道德现实主义者。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有一句名言:“人性这根曲木,决然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道德现实主义者知道人都是由“曲木”制造而成的,信奉人性“曲木”说的人对自身的缺点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品格是在与自身的缺点做斗争的过程中培养而成的。托马斯·默顿认为:“灵魂就像运动员一样,也需要能与之匹敌的对手,通过对手的磨炼、牵引与推动,才能充分发挥潜能。”

从这些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斗争。他们在与自私自利以及冷酷无情做斗争时,哪怕只取得了小小的胜利,也会欣喜若狂。如果他们因为偷懒或疲惫而缺席了某个慈善活动,或者没有静静地倾听某人诉说烦心事,他们就会感到无比沮丧。在他们的心目中,人生可能更像一次道德探险活动。正如英国作家亨利·费尔利(Henry Fairlie)指出的那样:“只有承认人性有犯错的倾向,而且过失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漫无目的,我们才不会虚度一生。”

我有一位朋友,他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回顾自己当天犯了哪些错误。他最主要的过失是冷酷无情,这个过失又衍生出其他过失。他每天都要应付很多人,非常忙碌。在人们向他寻求意见或者诉说不幸遭遇时,他有时会心不在焉;有时他关注的不是对方的话,而是如何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例如,在某次会议上,他考虑更多的可能不是别人到底在说什么,而是如何引起他们的注意,比如,他可能会口是心非地对他人进行阿谀奉承。

每天晚上,他都会分门别类地整理这些过失,分析经常发生的主要过失以及可能由此衍生的其他错误。然后,他会思考对策,以便在第二天有所改进。到了第二天,他在待人接物时会力求改变。比如,更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话;把关心置于威望之上,更看重高层次的东西。所有人都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的义务,我的这位朋友每天都会尽最大努力,力求在这个无比重要的领域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对人生抱有这种态度的人,不会认为人的品格是天生的或者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品格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有技巧地加以培养。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只有牢固地树立起道德核心,我们才有可能在外部世界建立不朽功业。如果不具有某种内在的操守,我们最终必将丑闻缠身,甚至众叛亲离。从根本上看,亚当二号是亚当一号的基础之所在。

在上文中,我用到了“斗争”这个词,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与内在缺点之间进行的道德斗争,视为与战争或者拳击比赛相类似的搏斗,后者充斥着武力、暴力和侵略性。道德现实主义者有时也会立场坚定,例如,他们在与邪恶做斗争时永不退缩,他们还会严格自律,防止自己的欲望膨胀。不过,品格的养成并不是一味地讲求严酷的磨炼。我们还可以通过关爱,轻松愉快地培养自己的品格。如果我们同品格高尚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取长补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如果我们深深地爱上了某人,我们就会甘愿为其付出,以期引起对方的注意。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会使我们的情感更丰富,致力于某项优秀的事业,会使我们激情四射、精力充沛。

此外,与自身缺点的斗争绝不可能是孤军作战,我们无法单凭自己的努力就实现自我掌控这个目标。个人的意愿、理性、同情心与品格,并不足以长期压制自私、骄傲、贪婪与自欺的缺点,所有人都需要向外界求助,得到包括家人、朋友、先人、规则、传统、制度、典范以及上帝(对信仰宗教的人而言)的帮助。我们需要有人为我们指出错误,提供正确的建议,不断地鼓舞、支持、激励、配合并启发我们。

从这个角度看,人生也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世界各个角落,英雄与笨蛋都同时存在。无论你是在华尔街供职,还是在为贫苦百姓派送药品的慈善事业奔波,收入高或低,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同自己展开道德斗争,投身于这场斗争是否令你心情愉快或者富有同情心。费尔利写道:“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会犯错误,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战争之中,我们就有可能像战士那样,带着勇气、激情甚至快意投入这场战争。”亚当一号通过打败他人获得成功,而亚当二号则通过打败自身的缺点来培养高尚的品格。 6/v8o67PaGS3vMkR9RXphFX8iz4PFingGU+pcgq3Ig78OM7ZHQQLaIeyz6IRSt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