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人的生活世界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和动物都是“生命”活动,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生存”,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由人的生活的生命活动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人的生活世界。

关于“生活”与“生存”的区别,马克思作过精辟的论述:“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关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恩格斯也作过精辟的论述:“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动物以自然所赋予的生命本能适应自然,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这种生存的生命活动是纯粹的自然存在。人则不仅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存在,而且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并且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生命活动。这样,人的生命活动就成为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活动,把自己目的性要求变成人所希望的现实活动,变成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动。正因如此,人的生命活动就不再是纯粹适应自然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生存方式,而是改变自然以创造人的世界的生活方式。

生活与生存的区别,还在于动物的生活活动只是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去适应自然的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则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变革自然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0—51页。)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进行生命活动,它就只能是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本能来适应自然。人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也就是按照世界的各种存在物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因此,人是一种可以发现、掌握和运用规律的存在;人又按照“内在固有的尺度”进行生产,也就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欲望、目的进行生产,因此人又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目的性活动的存在,即“目的性”的存在。人既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又按照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就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进行生产;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使得人的生命活动达到了“自在”与“自为”相统一的“自由”的境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就是人的生活活动所实现的生命活动的自我超越。

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生存”活动,不仅是人与动物的两种不同的“维持”生命的活动,而且是人与动物的两种不同的“延续”生命的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复制”的方式延续其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非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的生命活动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而延续其种类的生活活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的“生活”活动是区别于一切动物“生存”活动的“历史”活动。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人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改造环境的过程,也是改造人本身的过程。在这个双重性的改造过程中,人类的生命延续超越了非历史的生命个体的“复制”,从而构成了人所特有“历史”。

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使“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异的存在——追求“梦想”的存在,也就是列宁所说的“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并“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的存在。世界就是自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从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探索为何如此的“真”,寻求应当怎样的“善”,实现自在自为相统一的“美”,把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世界就是自然,人生也是自然,生生死死,自然而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人生,改造人生,把自然而然的人生变成有意义的生活。人类在对人生的认识和改造中,寻求为何生存的意义,追求如何生活的价值,争取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自由,把人类社会变成自己所憧憬的理想的现实。人生的困惑与奋争,理想的冲突与搏斗,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历史的迂回与前进,绘制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色彩斑斓的画卷。这就是人的生活世界。它是人的精神家园的现实根基。 JLRf0SzsbgRJQ0C6TxBmbrWI+cFGLpbn+8uIvJSUM9qF8FcpifUfpHGMQMIDC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