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幸福、梦想与精神家园

2012年和2013年,各有一个流行的话题:“你幸福吗?”这是2012年流行的话题;“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2013年流行的话题。

这两个话题都很亲切:谁没有生活的梦想?谁不梦想生活得幸福?这两个话题又很难回答:怎样生活才是幸福?如何才能“梦想成真”?这两个话题还不能分开:梦想就是渴望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就是成真的梦想。“梦想”和“幸福”,就是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构建以理想为灵魂的精神家园,才会有“梦想成真”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们来说“幸福”。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我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要什么有什么;还有的人说,幸福就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快快乐乐,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还流传着一句话,叫作“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幸福就是高高兴兴每一天;还有的人说,幸福就是和大家都相处得很愉快,痛苦的时候有人来分担,快乐的时候有人来分享。可能大家会对幸福作出这样的一些回答。我说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对人的生活状态的肯定性的总体评价。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幸福就同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具体地分析幸福的话,我们要从人自身出发。人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存在。大家想一下,如果你对人的存在作一个高度的概括的话,我想逃不出这三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

从这样的一种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呢?幸福就是对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伦理需要的满足。所以一般而言,幸福应当是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对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只有有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这三个方面的满足,我们才会有一种真实的幸福感。我觉得有些人可能是把幸福说得过于抽象了、过于神秘了,他把幸福归结为一个字——“感”。幸福是一种“感”,但是这种“感”是具体的,是我们的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这种满足不是相互割裂的,不是获得某个单一方面的满足。所以我想,如果说叫作“幸福感”的话,它应当是一种安心、顺心、放心的感觉,而不是一种担心、操心、烦心的感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己常用这样一个概括,原来我们是“穿布衣,吃粗粮,住平房,骑自行车”,对吧?可是我们现在呢?“穿时尚,吃细粮,住楼房,开私家车”了。这不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么?但是,幸福并不只是富裕的物质生活对生理需要的满足,还必须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对心理需要的满足,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伦理需要的满足,一个人只有感受到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伦理需要的满足,才能有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稳定的而不是短暂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的“放心”和“顺心”,而不是对生活的“担心”和“烦心”。

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放心”,而不是对生活的“担心”。物质生活的改善,生理需要的满足,使中国人有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但是,我们现在总是“担心”吃了“地沟油”,穿了“致癌服”,住了“倒塌楼”,开了“缺陷车”,总是“担心”被人“宰”了、被人“骗”了、被人“拐”了、被人“忽悠”了。“担心”像“雾霾”一样笼罩人的心灵。改变这种生活状况,“放心”地吃,“放心”地穿,“放心”地住,“放心”地行,“放心”地与“陌生人说话”,放心地“按规矩办事”,对他人、对社会、对“公权力”有充分的信任感,一句话,“放心”地生活,才有真实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活中的“顺心”,而不是生活中的“烦心”。“顺心”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和谐”,“烦心”的根源则在于社会公正的缺失。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已跌破60分底线,在进入“陌生人”社会的当代中国,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社会普遍存在城乡歧视、贫富歧视、身份歧视、行业歧视,执法不公、执法不严、随意侵害公民权利的现象日益蔓延,“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不满、失落、无奈和沮丧的心态互相传染,造成了集体性的“烦心”。改变这种“烦心”的社会生态,才有“顺心”、“舒心”的幸福感。

对于每个人来说,“丰裕”的物质生活、“充实”的精神生活、“和谐”的社会生活,既是不可或缺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丰裕”的物质生活,终生为温饱而“操心”;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整天为琐事而“烦心”;没有“和谐”的社会生活,时时为人际关系而“闹心”。这怎么会是“幸福的生活”?人又怎么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只有“操心”变为“放心”,“烦心”变为“顺心”,“闹心”变为“安心”,这才是“幸福的生活”,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放心”、“顺心”、“安心”的幸福,急需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制度建设,一是文化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凸显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切实地解决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切实地解决行政权力对公民权利、公众权益的侵害,才能为“顺心”的幸福生活奠定现实基础。在文化建设上凸显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为“顺心”的幸福生活创造现实条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不仅要切实地驱散自然的“雾霾”,而且要着力地驱散笼罩在社会和心灵的“雾霾”,人们才能“放心”、“顺心”、“安心”地生活。

我们再说“梦想”。梦想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虚幻的。梦想是历史性的,是分层次的,是有具体内涵的,是有现实基础的。

梦想是历史性的。封建社会,帝王的梦想是把自家的统治传之万代;读书人的梦想是“朝为读书郞,暮登天子堂”,“学而优则仕”;“造反”的农民的梦想是“均贫富”,“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梦想是攫取更多的利润,工人的梦想是挣脱资本的剥削和压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梦想是推翻“三座大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梦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梦想的历史性。

梦想是分层次的。每个人的梦想是分层次的,个体、群体、国家的梦想也是分层次的。西方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对不同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对不同层次的境界的追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梦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梦想,是把我国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梦想是有具体内涵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它表达的是中国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华民族要成为什么样的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民族形象,中国人民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要为人类文明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因此,“中国梦”既要内聚人心,明确我们国家、民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又要外展形象,展现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明形象。

梦想是有现实基础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最为根本的现实基础,就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既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又是把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实现中国梦的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放心”、“顺心”、“安心”的“幸福感”,总是同“心”分不开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也是同“心”分不开的。中国人说的“心”,指的就是人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家园”,也就是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人的“精神家园”,不只是“充实”人的精神生活,而且会促进和改善人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协调和完善人的“和谐”的社会生活。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的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家园”。

人对生活的期待、向往和憧憬,既源于生活的现实,又源于人对生活的理解。生活的现实与对生活的理解,构成了每个人的生活的理想。在特定的生活境遇中,人们总会产生某些共同的愿望和理想。在饥寒交迫的生活境遇中,人们总是期待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温饱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的生活境遇中,人们总是向往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的和谐生活;在崎岖坎坷的生活境遇中,人们总是渴望平平淡淡、安安静静、从从容容的纯净生活;而在闲适安逸的生活中,人们则会憧憬波澜起伏、雄浑壮阔的生活。

如何面对现实,如何看待现实,如何对待现实,却是因人而异的。有人直面现实,勇往直前;有人逃避现实,自暴自弃;有人理性地思考现实,对现实作出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有人感性地看待现实,对现实作出以偏概全或囿于己见的理解。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生价值选择的困惑,源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坐标的震荡,源于“我们到底要什么”的历史与现实的多元冲撞,源于“我们到底要什么”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与“我到底要什么”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的矛盾。面对选择的困惑,最为重要的是学习。

人的精神家园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实和升华的。学习是精神家园的源泉。学习必须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就学不下去,学不踏实。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在其中,才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一阵”变为“学一生”,使学习成为自己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使学习成为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习必须善于思考,没有思考就学不深入,浅尝辄止,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束书不读,当然就谈不上学习;读书而不思考,就不会得道于心。勤于思考,才能读出人家的好处,看出人家的问题,悟出自家的道理,使学习的过程变为构成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使学习的成果变为自己的充实的精神家园。

学习必须严于律己,没有对自己的约束就学不持久,就会玩物丧志。古人说,读书人要“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学习首先是要有真诚的态度,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总是有的。别人“玩”的时间你用于“学”,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习必须学以致用,没有应用就只是纸上谈兵,就会空谈误国。古人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不只是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行动的指南,而且是在践履中真正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习中构建精神家园,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以理想、信念为灵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使我们非常自然地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想到这部小说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愧疚。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在默诵这句名言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也会浮现出这部小说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令人终生难忘的形象:乌黑的头发,瘦削的面庞,宽宽的额头,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眶,特别是那双虽然已经失明但却似乎仍在逼视着我们的大大的眼睛……那瘦削的面庞和高高的颧骨,使我们想到作者历经磨难却从不向苦难低头的一生;那宽宽的额头和深陷的眼眶,使我们想到作者对人生的苦苦求索和无怨无悔的追求;那双虽已失明但却逼视着我们的大大的眼睛,使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震颤并激发我们对人生价值的求索……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是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他饱尝了贫穷的艰辛,他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他承受了感情的折磨,他遭受了病魔的摧残。他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在举枪准备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却为自己的怯懦而感到深深的愧疚。于是,他扔掉了准备结束生命的手枪,拿起了赞美生命和求索人生的笔。不向苦难屈服,不向病魔屈服,不向死神屈服,这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显示人的钢铁一般的意志的人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愧疚,这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格言,赋予每个人的生命以意义的人生格言。

毫无疑问,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饱受苦难的蹂躏,不是为了经受疾病的折磨,不是为了迎接死神的降临。然而,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有谁能躲避种种苦难的考验、种种病魔的缠绕和最终的死亡的归宿呢?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会特别强烈地感受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力量,会特别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尊严。人生是人的生命显示自己的尊严、力量和价值的过程。虚度年华和碌碌无为是人的生命的枯萎与否定。人们所需要的,不是回首往事时的“悔恨”和“愧疚”,而是生命过程中的奋斗与光彩。生活可以不是“英雄主义的时代”,但人生不可以失落“英雄主义的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对于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是显示人生真谛的座右铭。

英雄主义精神,首先是一种人的尊严。把自己当作人,而不是“千万别把我当人”。有了人的尊严,才能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在遭受冷遇的时候,敢于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面对可畏的人言,敢于对自己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条件艰苦的时候,敢于对自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受到委屈的时候,敢于对自己说:“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坎坷的人生之旅中,敢于对自己说:“莫怕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在病魔缠身、死神逼近的时候,敢于对自己说:“只因平生无愧事,方敢死后对青天。”这是人的傲骨,这是人的尊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什么不能使之移、不能使之淫、不能使之屈?就是人的尊严!

英雄主义精神,又是一种使命意识。人是真正的类的存在,使命意识则是真正的类的意识。人的性、情、品、格,是在个人与人类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世纪之交,在西方民众评选的千年思想家中,马克思名列榜首。马克思的崇高形象,是由于他“目标始终如一”地“为全人类而工作”塑造起来的。我们并不否认,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是根据下一步必须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考虑的,而不是根据人们会被要求为之献身的终极价值来考虑的”(宾克莱:《理想的冲突》,第19页);然而,似乎谁也无法否认,“一种终极价值是那种最终目标或目的,所有较小的目标都是为达到它而采取的手段——它也是对一切较小目标进行衡量的标准”(同上书,第37页。)。在平凡的生活中融注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的使命意识,生活才有亮丽的光彩,而不是平平淡淡得只剩下单一的灰色。

英雄主义精神,是主体自我意识的灵魂。它支撑人的自立和自主,它维护人的自爱和自尊,它激励人的自律和自省,它把主体挺立起来。失去英雄主义精神,而高谈主体自我意识,就只能是任意妄为的意识、哗众取宠的意识、投机钻营的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发挥潜能的意识、实现价值的意识、全面发展的意识。它需要英雄主义精神的支撑、维护和激励。有一部书的名字叫作《活出意义来》。作者提出,人在任何处境中,都应该也能够“活出意义”。他还具体地指出“活出意义”的三种不同的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创造和工作,这是功绩和成就之路;第二种途径是通过体认工作、文化、爱情等等的价值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三种途径是在苦难之中,借助于受苦受难来获得生命的意义。“人们在绝境中不能选择生死,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这正是大写的人的力量,超越外在命运的力量”。

生命属于个人只有一次。“热爱生命”,这是一切人生座右铭的基调和底色。然而,人所热爱的生命,人所珍视的生命,并不仅仅是指人的自然生命,而是指水乳交融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构成的人的完整的生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似乎是把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区分开来,为人的三重生命列出了价值的等级表。然而,这首诗的震撼心灵的魅力,却恰恰在于它揭示了人的生命的真谛:对人来说,生命,不只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的自然生命,而且是所有的其他生物都不具有的精神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如果失去了精神的和社会的生命,自然的生命就失去了人的生命的意义。正因如此,人的三重生命具有了价值的不同等级,为了捍卫精神的和社会的生命可以舍弃自然的生命。

英雄主义精神并不是“光荣的梦想”。它是人之为人的尊严,它是人之为类的使命,它是在“滚滚红尘”中挺立人的主体意识的支柱,它是在“物欲横流”中反媚俗的安身立命之本,它是人“活出意义”的无怨无悔的追求,它是人所向往的幸福的真谛。以英雄主义精神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才有幸福生活,才会“梦想成真”。 UQb6tEdyX92p7S77gx+0JU6CO1e7NVcOEOwlYMjkRGePDqrWJTUELuya4wH1x6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