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八年读八所中学

1937年7月7日,日寇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无数国人的幸福生活成为泡影。身在北京的方汉奇来不及在师大二附小读完小学,就被迫随家人逃难。他们从北京坐火车花了一天时间到天津,在天津又苦等了一个月的船,这才从塘沽上船,星夜兼程,历时八天八夜,经青岛、过上海,逃难到香港。

在香港读完小学六年级后,1938年秋,方汉奇在九龙文化中学开始读初中。从1938年到1946年,原本六年就应该念完的中学,由于战乱不断转学等原因,方汉奇竟然读了八 年,中学一共换了八所。

1938年方汉奇与母亲和弟妹们在香港九龙合影

1939年,方汉奇曾在重庆就近入学,就读黄埔军校历届毕业生的子弟学校——中正中学。当时适逢成立“三青团”①(“三民主义青年团”的简称。国民党为把全国青年组织起来,使人人信仰“三民主义”,1938年4月决定设立“三青团”。)校方让全体学生集体加入。加入“三青团”需要“介绍人”,学生们在“介绍人”一栏一律填的是当时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因为她是中正中学的名誉校长。方汉奇就这样成了一名“三青团员”,但此后,一直到高三上学期,他都没有再参加过“三青团”的活动。高三下学期,他在汕头聿怀中学读书时,这所中学正在组建“三青团”,查档案时知道方汉奇曾很早入团,就让方汉奇做区队长。虽然方汉奇“什么活动也没搞,就毕业离校了”,但这段填表加入“三青团”的经历,却使方汉奇在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免不了要受审查。②()辛华、张春平:方汉奇:七十年来家国》,载成思行、燕华:与传媒界名流谈心》,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9一10页。

因为战乱和生病,1942年上半年,方汉奇开始读初三上学期。方汉奇念的是韵关志锐中学,他的班级因为是春天开班的,所以叫“春三班”。为何在上半年读初三上学期?这其中也有故事。

广州沦陷以后,流亡到韶关的一些难童,被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③(张发奎(1896—1980),广东始兴人,北伐名将,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1949年7月去香港定居。逝世时,有人撰挽联:“望出曲江,绪承风度,千载道范,先后献身邦国,古今辉映;声扬咸宁,威镇华夏,一代名将,从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他逝世后,叶剑英曾专门发过唁电。)接收下来,这批难童被组织到志锐中学念书。接收他们的时候,中间有停顿,有逃难,有流亡,把这些难童集中起来的时候是年底,开学的时候是春天。所以,初一就是春天开始的,到第二个春天是初二,到第三个春天是初三,这就是“春三班”的来历。方汉奇插到春三班,结果念完了之后,升高中得到9月,当中有半年多的空闲时间。所以,方汉奇只能等到半年以后,再重新考到志锐中学的高中。方汉奇回忆说:张发奎的意思也并不希望学生们都上高中,就把大家整个调到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柳州,调到柳州之后,再把大家分散开来:有的去当小学教师,有的去军乐队,有的去参加‘特务长训练班’‘特务长’实际上是做饭的,不是后来的间谍。有的去军乐队,就是吹号了。我就被分到第四战区干部训练团少年队做文化教员。”

方汉奇做文化教员时主要是上课讲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也会组织唱歌,做指挥。据方汉奇回忆:

当时每个战区都有一个演剧宣传队,叫作“剧宣队”,一个战区就是一个剧宣队,四战区就是剧宣四队。我教的都是难童,都是从战区收容来的一些难童,难童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我教文化课,教他们唱歌。有一次举行合唱比赛的时候,我教的少儿队合唱团在一次演出中拿了冠军。当时唱两首歌,一是《保卫黄河》,一是《向太阳》。在唱《保卫黄河》的时候,刚唱了两句,发现唱得参差不齐,原来是调子没起好,虽然都已经是正式比赛了,我这个指挥还是停了下来,小孩们也都停下了,于是重新起调、重新唱歌,结果还拿了冠军!①(据2010年4月25日笔者访方汉奇先生录音资料。)

20世纪80年代,方汉奇当年教过的两位幼童还特地到家中看望方汉奇。其中一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的女婿,还有一位竟然是同在人民大学任教的教授!

方汉奇中小学就读情况简表 75SJuR3m2P/2v3zaYti/2eHi2TsQ4kLj/B32w+kVKofg8xBjQBI6owfQTDg4nv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