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是以完全市场为基础。完全市场的标准就是经典的阿罗德布鲁模型假设的:对于任何商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自然状态下(任何风险状态)都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量的追逐利润(或价值)最大化的厂商与理性的追逐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该模型对完全市场有几个最基本的规定:(1)各种商品都要进入市场;(2)各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的;(3)市场主体(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追求最大化。 应该说,在现实中这种完全市场并不存在,例如竞争不完全,市场体系不完全。虽然完全市场可望而不可即,但完全市场作为理论抽象也是市场建设的标准。

在我国,市场经济本来就不发达,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来又搞了相当长时间的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在此基础上搞市场经济,不可避免是不完全的、发育不成熟的。尤其是市场化改革没有到位所造成的市场秩序的混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错配和效率的下降。指出这种市场的不完全和不完善,不是不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是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完善市场秩序,使市场更为有效地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一 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

根据马克思的定义,市场是全部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总和。资源是通过市场渠道配置的。因此决定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的统一开放。就像推动国际市场统一开放的WTO规则就是旨在降低市场壁垒的无歧视原则。

为有效提高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不存在市场分割(部门之间的、地区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自由流动,产品和服务自由流动;二是不存在市场歧视,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并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尤其是不能存在所有制歧视;三是不存在市场特殊,各个地区的市场体制和政策统一,包括统一税收政策;四是市场准入条件统一。

我国是从自然经济直接进入计划经济,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因此,我国的统一市场一直没有形成。在改革进程中已有的财政税收制度(财政包干和分税制)的改革和地区发展政策又强化了地方利益,由此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壁垒阻碍要素在自由流动中实现有效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在国内流通体制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都受到损害。地方政府对本地处于劣势的产业和企业进行保护,使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和产品因保护而不能退出市场,造成了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二是行业封锁和保护。由于依然存在过多的行业准入限制,各类企业的资本并不能完全自由地在应该开放的一些行业间投资和转移,从而使企业和资本在行业间的竞争很不充分,并形成了行业间不合理的利润率差别和收入差别。

三是在市场的准入方面,哪些行业需要政府特许,哪些行业不需要政府审批,哪些行业民营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哪些行业外资可以进入等,都缺乏统一的公开透明的规则和制度;在工商企业注册方面,仍然存在过多的政府干预;在市场的监管方面,各地方之间不仅存在宽严程度的不同,而且存在监管标准的巨大差异,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原则,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针对上述市场分割问题,建设统一市场需要进行改革,一是打破地方和部门对市场的分割,打破区域和城乡市场分割,建设统一的区域和城乡市场。二是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三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等等。四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消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

二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市场机制之所以具有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就在于其坚持市场公平的原则。从亚当·斯密开始一直到哈耶克都是信奉市场的自然秩序。其基本思想是,充分竞争的结果自然形成一种秩序。与此相应,建立市场秩序的基本途径是促进竞争。只要竞争是充分的,市场秩序就自然形成。市场竞争的秩序不仅要求充分,还要求公平。所谓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公平交易,规则公平。市场充分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配置资源,就能达到效率目标。

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信号是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市场调节信号是否准确关键在市场竞争是否充分和公平。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突出的是市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仅表现为市场自主地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同时也表现为市场调节信号即市场价格也是自主地在市场上形成,不受政府的不当干预。关于价格在市场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过明确的规定。价格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形成,才能形成准确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体系,才能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当年马克思就指出,市场上“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秩序的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表现。在计划经济年代,价格都由政府直接定价。转向市场经济后,竞争性领域价格基本上已经放开,由市场定价。现在已经明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应的要求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按此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任务:一是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这就是“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二是进一步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垄断性领域的价格改革,进一步缩小国家定价的范围。垄断价格、垄断收入以及垄断部门的服务质量问题本质上都是体制问题。根据政府规制理论,自然垄断部门不是所有环节都需要政府规制,其中作为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的前向和后向环节都可以作为竞争性环节,其价格应该放开在市场上形成。政府定价范围就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这样,市场价格信号就更为准确,市场调节范围就更为广泛。

其次是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市场的公平竞争需要法治来保证。现阶段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相当多的来自政府行为。一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不平等待遇,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二是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种优惠和倾斜政策。有优惠就有歧视,政策不一视同仁,部分地区部分企业获得某种优惠和照顾,造成竞争机会不公平,由此弱化市场机制的调节效应。三是计划经济残余下来的行政性垄断。这是得到行政授权的控制资源控制市场独占经营的行为。针对这种由政府行为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状况,必须建立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首先是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打破地方保护,打破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交易。其次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市场化退出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这里的关键是政府对负面清单的制定要真正体现公平开放透明的要求。

第三是打破市场垄断。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垄断阻碍技术进步,损害社会福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反垄断有个策略选择:是反垄断结构还是反垄断行为。所谓垄断结构是指垄断组织的形成。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竞争不反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是生产集中走向垄断,垄断组织形成是降低竞争费用的合作方式。而且,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市场范围扩大,在某个地域垄断,可能面对更大的范围竞争,从而形成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竞争。就如美国波音和麦道合并面对的是同空客的竞争,我国南车和北车的合并是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垄断结构不反,但必须反垄断组织利用垄断地位的垄断行为。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采取操纵市场的行为,包括横向垄断和纵向垄断两种形式。横向垄断指的是同一行业内有竞争关系的多家企业横向联盟以达到市场优势地位并以此来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纵向垄断则指处于价值链或供应链不同阶段的具有交易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这是上游生产商利用自己在该行业内的某种优势地位,操纵产品价格的行为。垄断行为包括:垄断价格,排他性交易,进入壁垒,寻租,增加对手成本等。所有这些为获取垄断收益的行为都会严重损害社会福利。我国现阶段除了这些市场垄断行为外,还存在行政性垄断,主要是政府规制的行业。实践证明,政府对垄断行业的规制并不成功。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其结果往往是产出下降,供不应求。对非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其结果往往是成本和价格的提高。因此,为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反垄断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市场垄断,对垄断企业要进行反垄断调查,不仅要反横向垄断行为,也要反纵向垄断行为。二是针对行政性垄断,推进规制改革。根据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梯若尔的思路,规制改革的主要走向是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技术的创新可以推动规制的放松。一些原先规制的部门交给市场可能更有效率。

三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资源有效配置的载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指出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道路时特别指出:鉴于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对投资进行分配和协调的功能,“在缺乏完备市场的情况下,价格是不能起到协调和信息功能的,而这种功能对于市场的有效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可见市场完备对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标志性特征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由相应的要素市场的供求决定。其必要性在于,只有各种要素都进入市场系统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才可能有现实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各个要素市场上的供求调节各种要素的价格,从而调节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才可能有效配置各种资源。

我国在原有的体制中,由于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劳动力不是商品,因此只有商品市场,没有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化改革以来,生产要素也逐步市场化,但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进程不一。同时,要素即使进入了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不成熟。因此现阶段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除了进一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都足够地退出政府系统而进入市场外,重点是培育和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使之达到现代市场经济水平。其中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市场建设。

一是金融市场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资源基本上是通过信用渠道配置的。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就明确提出市场充分竞争的必要条件是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这个条件的前提除了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商业自由外,“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在现阶段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和功能。按此要求,我国的金融体制需要改革,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获取金融资源。二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更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三要完善金融市场调节信号,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利率反映资本市场供求并调节其供求。四要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对接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二是创新要素市场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要素的支持,创新要素涉及创新技术、创新人才。这些要素相当多的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有相当多的在国外。因此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在内的创新要素市场建设特别重要。根据斯蒂格利茨的分析,创新要素市场与一般的商品市场相比较有几个特点:一是信息更不完全,二是进入市场的要素不同质,三是很难评价其价值,四是知识和技术具有公共品性质,很难阻止其他人来分享其成果。针对这种状况,创新要素市场的培育包括培育其市场中介机构。市场中介机构对技术、人才等要素价值的评价会成为市场配置创新要素的重要依据。 whmS1dZdPp5QqMUlZg1vN+uTQDwZAnNbCbQwCO33xRw+bhWAfJtJ5hmVMv2O8w0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