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用一句话表述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而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跨越无不与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证明:能否坚持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前途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一 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本依据的。因为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需要改变过去“一大二公”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集体企业改制、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等路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推进产权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按照这个路线图,不断深入展开的。

首先是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展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的。家庭承包经营实际上具有个体经济的性质。以此为开端,城市中的个体私营经济也逐步发展起来。“中国发展多种非国有经济的初始阶段特征是在国家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的条件下,未被计划经济动用的资源(在当时数量是相当大的)被自发地用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无阻碍的,从而发展的速度相当迅速。”

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的私营企业已经彻底消亡,全国只剩下15万个城镇个体劳动者。直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之前,中国的私营经济主要是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官方关于私营企业的统计数据则是从1989年才开始正式公布的。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个体私营经济重新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后的1997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总数已达96万户,比1989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34.3%。 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中国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井喷式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底,私营企业总数已经超过了550万户,又比1997年增长了5.5倍多。 目前,私营企业进入了一个提升发展的新阶段。不仅私营企业的户数、注册资金以及从业人员等稳步增加,而且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私营经济部门已经成为非国有经济的最大部分。私营经济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其产业发展更加合理,在第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比例都在稳步增长,表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

其次是乡镇企业的民营化发展。

乡镇企业是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发展起来的,有的地区的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民营的(如温州),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起初大都是集体经济为主的。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并在理论和政策上明确提出了股份合作制也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以后,尤其是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便开始了乡镇企业的改制过程,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通过改制实现了民营化,从而使得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

第三是外资的进入及其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企进入中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探、90年代快速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战略调整的过程。外资来源结构从中国港澳台到美国、欧盟、日本等,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利用外资的结构在逐渐优化,利用外资的方式不断创新。在投资的产业领域,外企由主要投资于工业行业向以工业投资为主、迅速增加服务业投资的产业投资结构比较均衡的方向转变。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促进了其对中国的技术扩散,提高了相关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推动了中国国内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同时,外资进入推动了中国出口结构的改善,带动了国内关键领域和配套产业生产能力的形成,因此,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外资进入推动了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推动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最后是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质是国有资产在价值形态上向国民经济命脉领域重要行业集中和流动,按照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来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国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有经济从国民经济非命脉领域各行业退出,这些行业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或私人经济,有的行业国有经济采取参股的方式;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向国民经济命脉领域的重要行业进入,除极少数行业实行国有独资以外,大多数行业由国有经济控股,其他非国有经济可以参股,实行混合所有经济形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也不断地深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放一放,看一看”,到党的十三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从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对此进行了重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这样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过程就是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二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有经济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呈现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快速,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当然,所有制结构的显著变化没有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赋予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特殊发展现实相联系的。这不仅是现阶段中国的国情,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实践结论。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手段。

保持国有经济的领导力量和主导作用,不只是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动态平衡,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持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调控宏观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发展。

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作的基础,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又是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在多种所有制结构状态下保持和实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就必须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五个重点,即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或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护国家安全。因此,国有经济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国有资本必须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图31 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国内份额(1992—2012年)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或根据其中数据计算。

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调整,引导国有企业突出主业,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剥离重组非主业资产,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键领域。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明确了国有经济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具体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同时,国有经济对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的控制力,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上述可见,虽然国有企业集中分布在自然垄断行业,但中国国有企业的存在范围是以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需要而分布的,不是以垄断或竞争为依据分布的。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国有经济适应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不像有人所说的国有经济私有化,而是继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形成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虽然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但国有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正是由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使我们面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从容不迫,有条件实施社会结构调整和大范围的社会保障,自觉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我们保持了在资源、能源、交通、通讯、新技术、金融等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支撑国民经济的运行;使我们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保障国家的安全;也使我们能够建立比较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定“两个不动摇”。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各有分工,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更要关注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之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国有经济的全局控制力和主导作用,在经济稳定、技术创新、维护安全等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离开了国有经济的这种主导作用而单纯依靠非国有经济自身的努力,中国经济是不可能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制约。 rwG79+hR0gm8x5LMM0n/cG2TiKhYRD5/x5TAZznrmXoswJdeWApmCdU1QbXzss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