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米尔顿·格拉瑟:Pushpin工作室和I NY

米尔顿·格拉瑟

米尔顿·格拉瑟(Milton Glaser)1929年出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的平面设计师,被称为世界设计之父,以睿智而折中的设计风格著称,涉足海报、书籍装帧、唱片和杂志设计。曾获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乔治·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殊荣。他的作品被世界上众多博物馆永久性收藏,获得过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Cooper Hewitt National Design)博物馆授予的终生成就奖,是首位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的平面设计师,他还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的名誉主席。

格拉瑟年轻时就读于纽约库珀联合学校,后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校跟随乔治·莫兰迪学习铜版画。1954年,格拉瑟与西蒙·查斯特、雷诺德·鲁芬斯、E·D·索瑞尔合作,在纽约成立了历史上著名的Pushpin工作室,担任总裁一职。书刊设计是格拉瑟最大的兴趣,1955~1974年间担任《Pushpin Graphic》杂志的编辑和联合美术总监。当时瑞士主要由理性设计思潮占统治地位,而Pushpin工作室却热衷于不同寻常的设计思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时的设计趋势。他的作品涉及范围很广,有唱片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海报、logo、字体设计、杂志版式设计等。1974年格拉瑟离开了Pushpin工作室,并于同年创办了米尔顿·格拉瑟设计公司,直到今天,他仍然活跃在各个设计领域,创作了大量的设计作品。

1983年,格拉瑟与沃尔特·伯纳德(Walter Bernard)创立了位于纽约的WBMG平面设计事务所,为大批本国及国际客户进行包括标识、文具、小册子和年鉴在内的企业形象设计。他们为全球50多个杂志、报纸、期刊进行过设计,曾为美国《华盛顿邮报》,西班牙的La Vanguardia和巴西的O Globe这三大主要报纸进行彻底地重设计。还为The Los Angeles Times、The Boston Globe、The Dallas Times Herald、The East Hampton Star,the New York Daily News 和 the National Post (加拿大)这些报刊提供设计项目咨询。由他亲自承担设计的广告与插图多达300件以上,他的事务所还从事产品设计、室内外装饰及超市、商店、饭店与其他商业环境的设计。

格拉瑟的设计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他为企业、机构设计的形象或标志往往具有强烈的市场效应,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77年为纽约市设计的新logo,“I NY”同时也成了纽约最时尚的城市标志符号。

标志“I NY”

当初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当地萧条的旅游经济。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不仅唤起了纽约市民对城市的爱戴之情,更是闻名全世界近40年。从此,呼吸一口第五大道的空气和站在自由女神前照一张合影变成了许多人毕生的梦想,而这平凡的3个字母一个红心的符号“I NY”也一举成名,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人类历史上被效仿最多的标识。虽然格拉瑟具有这种让设计调动经济的能力,但是他把该项目看作公益项目,本人并没有从中获取任何利润,令人敬佩。他手稿中的这些粗糙可爱的字符被贯彻在之后的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爱心字符也在当时基本定型。整个标志的上方从左至右分别是大写的罗马字母“I”和一个红心“ ”,下方从左至右分别是大写的罗马字母“N”和“Y”,所有文字采用圆形的Slab serif字体,之后该字体演变成现在的American Typewriter。

标志“I NY”手稿

此标志及相关的宣传活动被用于美国纽约州的旅游业宣传,在纽约州的纪念品商店和宣传手册上都印有该标志,这就是所谓的隐形设计(invisible but inevitable)。

“当作品超越了功能性意义,并能够以深入且神秘的方式引领我们,那就可以将之称为巨作。”格拉瑟说。在“9·11事件”发生后,他突然觉得自己要为这个低靡的城市做些什么,于是他设计了这份“I Love NY MORE THAN EVER”的版本,这句朴实直白的话语一夜之间布满了纽约的街头,抚慰着一颗颗受创的心灵。后来这份样稿被New York Daily News采用作头版,并被WNYC用作资金筹集。

标志“I NY THAN EVER”

除了随处可见的“I NY”标志外,格拉瑟的另一幅著名作品为“鲍勃·迪伦”海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迪伦的轮廓,鲜明的色彩反映出创作者一贯的喜好。据他回忆,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画家杜尚的自画像。当时,以这幅海报做宣传的迪伦唱片专辑销量达到了六百万张,是迪伦最成功的一张唱片。

鲍勃·迪伦海报

如今他又为气候变化担忧,设计了象征着全球气候变化的Logo,呼吁人们尽快开发出能够解决气候变化的技术与方案。该标识为一个从绿色渐变到黑色的圆形,象征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对地球造成的损害。这个Logo被放置于纽约周围的各大广告牌上,格拉瑟希望通过仅五美元的使用价格促进政府与企业尽快找到改善气候变化的方法。

象征全球气候变化的Logo

Tips

图钉工作室(Push Pin Studio)是于1954年在纽约创立的平面设计艺术团体。除了米尔顿·格拉瑟之外还有西蒙·查斯特(Seymour Chwast)、插图画家雷诺德·鲁芬斯(Reynold Ruffins)、爱德华·索瑞尔(Edward Sorel)、保罗·戴维斯(Paul Davis)、巴里·赞德(Barry Zaid)等人。他们组合在一起挑战显赫一时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的正统地位,推出机智而折中的方案,很快获得了商业成功。工作室从艺术史渊源中获得了无尽的启发,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维多利亚时代的字体和连环画,以及原始意味的木刻插画。图钉工作室的风格在于色彩绚丽的叙事性插图,形式夸张的平面设计,出人意料的并置手法的编排,以求达到幽默生动的视觉效果。该团队擅长书籍封面、唱片、招贴和杂志插图设计,在工作室创建之初,设计师们曾合力打造《图钉年鉴(Push Pin Almanac)》双月刊,从插图和旧年鉴中寻找创作素材,该刊物之后逐渐演变为广受好评的《图钉平面设计(Push Pin Graphic)》。1970年该工作室成为首家获得在巴黎艺术装饰博物馆(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举办展览殊荣的美国设计团队,之后,也陆续在欧洲和日本举办过展览。

美国的平面设计从19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广告代理公司的创立开始,到80年代莱诺铸排机(Linotype)和蒙纳(Monotype)活字排版系统的出现,美国设计在不断地技术革新中发展起来。同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倡导手工艺传统,以期扭转工业化时代机器生产导致的大量缺乏设计的低劣产品流行的趋势。不少美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响应了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理念,比如丹内尔·伯克利·阿普迪克(Daniel Berkeley Updike)、弗雷德里克·威廉古迪(Frederic W.Goudy)、布鲁斯·罗杰斯(Bruce Rogers)和威廉·艾迪逊·德维金斯(William Addison Dwiggins)。

二战后,由于欧洲恶劣的政治环境导致许多著名设计师从欧洲移居到美国,从而使美国的设计队伍庞大起来。来自德国包豪斯的拉斯罗·莫霍里·纳吉(Laszlo Moholy Nagy)在1937年建立了芝加哥设计学院。20世纪50年代,由于美国设计业戏剧性地增长起来,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因此纽约的麦迪逊大街也成为世界设计的中心。由查尔斯·艾米斯(Charles Eames)、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等人创办的设计事务所提出了整合多种学科来解决设计问题的设计模式。与此同时,《展望周刊(Look)》、《生活(Life)》杂志等流行刊物的出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平台。随后,一批年轻有为的设计师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崭露头角,其中包括保罗·兰德、威廉·戈登、索尔·巴斯、亨利·沃尔夫等人。20世纪到60年代,彩色电视机构出现变成了设计艺术重要的传播媒介。以米尔顿·格拉泽(Milton Glaser)为核心的图钉工作室也提出一种更为直观的电子印刷风格,并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风靡一时。美国的平面设计还逐步吸收借鉴了波普艺术(Pop Art)、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和维多利亚式的怀旧风格(Victorian Nostalgia),打破了以往任何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局面。美国的东西部之间的设计理念逐渐产生了差距,西部的设计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东部则追求欧洲功能主义至上的理念。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兴起,以及设计教育家设计理念的影响,美国的设计领域再次出现飞速发展。新浪潮设计(New Wave)利用新兴科技手段使得国际主义印刷风格朝着更加自由化的趋势发展。 PIgiDwpfO68AXGAUnHz3BLRoHZBWgUw0nM0xMzrGGcGPfE68nJzrgmy5hdA/Av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