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童年,踌躇读书路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屠格涅夫

在《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他们还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太大关系。

李书福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三好学生”的头衔难于“戴”在他的头上,经过休学和复读,李书福终于念完了高中,他终于可以放下书本,走向社会,他在社会这所大学,能否有另外一番作为呢?

台州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是一个四季分明,风景如画的城市。它东濒东海,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和丽水市毗邻,并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形成“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

台州历史上名人辈出。在明代中叶,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这里驻防3年,创鸳鸯阵,并九战九捷,荡平倭寇;被民间广为传颂的济公“活佛”李修缘,就生在台州北部的天台县;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8年(至德三年),路过台州,他在《题郑十八著作虔》一诗中,曾经这样写道: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台州风景叠胜,人文殊佳,自古以来,这里兼得山海之利,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但在改革开放前,台州路桥区南街道的李家村,只是一个贫困的小村子,这里的老百姓除了种植水稻,农闲时悄悄做一些地下的小生意,赚些小钱补贴家用。毕竟在那时候,做生意是不被允许的,一旦被抓,经营的商品就会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咔嚓一声,无情地割掉。

清朝的闽浙总督满保,曾经用他充满同情的笔锋,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山花开处不知名,野水浇田细有声。经岁谁怜农父老,辛勤一半代牛耕。农民纵然不辞辛劳,可是面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严苛环境,生计还是非常艰难。是生活的推动,也是生存的逼迫,台州大量农民早已悄悄地“下海”,过着半农半商的生活。他们在农余时间以“鸡毛换糖”“豆腐大军”“贩卖纽扣”等形式,偷偷地从事着地下商业活动。

李书福的父亲和兄弟姐妹们也曾偷偷摸摸地做一些贩卖布匹、木材之类的小买卖。李书福耳濡目染,他那颗精明的头脑中,很早就埋下了商业和经营的种子。可是那种地下小商业活动,因没有国家政策的庇护,故此变得很危险。还在上学的李书福,就不止一次看到摊位连货带车被没收后,家人一脸愁苦神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2年6月,浙江台州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立,商人也就从地下转入了地上,并见到了些许“阳光”。可是“投机倒把”等“紧箍咒”并没有从《刑法》中撤销。那时的经商行为,几乎等同于朦胧的黎明,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也许一个不小心,就会失足掉进一个意想不到的“深坑”里。

李书福的童年,和同村其他小朋友一样,也玩过吹肥皂泡、放过风筝、上树掏过鸟蛋,也弹过圆溜溜的玻璃球。但李书福唯一和他们不同的是,他天生就对汽车感兴趣。他看到路上有汽车驶来,便会凝神注视,行一阵注目礼。汽车驶过去后,他心犹未甘,还会找来黄泥,凑齐小伙伴,大家一起动手,你捏制车轱辘,我制作车身子,黄泥汽车很快便制成了。潮湿的泥汽车晾干后,李书福就会找根绳子,拉着他亲手制作的黄泥汽车飞跑。

黄泥汽车随着人在跑,李书福的心兴奋得“忽悠悠”地飞了起来。这就是李书福童年时代“幸福无比”的制作汽车之梦……

莎士比亚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黄泥汽车在李书福的牵动下,很快就解体了,可是新的黄泥汽车又很快被制作出来。李书福所有的童年游戏加起来,都没有制作黄泥汽车开心。牵着黄泥汽车飞跑的李书福,也在一路对汽车梦的憧憬中长大。

6岁时李书福在家乡上了小学之后,慢慢有了爱美之心,他觉得自己的土布衣衫不漂亮,便找来树叶和蔬菜汁,想把自认为“不漂亮”的土布衣服,染成军装绿,可是因为染料“不合格”,衣服被弄得“一塌糊涂”,因为李书福冒失的行为,家里的大人将他结实地“收拾”了一顿。

李书福在家族中,是“胥”字辈。他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叫“李胥福”。胥字入名,一般有两个解释,一种是代表官运,比如胥吏;另外一种是“齐全”的意思,比如万事胥备。

李父之所以给他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将来儿子能有个一官半职,多多幸福。李书福上小学时,他嫌这个“胥”字生僻难写,便将其改为了“书”。

在李家村的家乡话中,“胥”字和“书”字的读音相同。好好读书,就能得到幸福,这并没有违背李父给儿子起名的原意。而且“书福”这两个字读起来,还有“舒服”的意思,谁都想一辈子舒舒服服,可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李书福后来选择造汽车,却走上了一条充满艰难困苦、泥泞坎坷的创业之路。

农村的小学不仅教学环境堪忧,师资力量也颇差。李书福曾经这样形容他读书时的情景:“我是6岁上学,9岁辍学。在农村不讲普通话,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讲干什么用,就让我们念,我就不念,搞得不高兴我就不上学了。回家以后我爸教我种地,种了2年。不行,种地太辛苦了。我11岁又开始上学,还是3年级,比同龄的孩子大一点,所以糊里糊涂地就学好了。”

从李书福辍学又复读这一点来看,李父当年虽然担任过农村的生产队长,也是农村的“领导干部”,但他对李书福的读书教育“政策”,却是异常宽松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用“市场经济调节”来让李书福读书:李书福在不同时期,根据对自身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规律的认识,他究竟是想念书,还是要干什么,完全由他自己说了算。李书福一旦觉得读书无用,他可以放下书本去种地或经商;一旦觉得知识有用,比干农活清闲,他随即会去复读,去深造。

李书福小时候非常顽皮,李父对他的管束异常严厉,有时候找根绳子,将犯错的李书福绑到柱子上,一绑就是一天。

蔡志忠曾经说过一句充满哲理的话:未悟之前,鱼儿想飞,鸟儿想潜水;开悟之后,云在青天,水在瓶中。从李父对待儿子的这一点来看,李父绝对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

李书福当时是一个非常精明、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去死读书。他反倒会自我诘问:读书是否有用?他关心这些在课堂上学来的知识,会不会在以后帮自己实现美好的人生目标?

故此,李书福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稳定,甚至还有严重的偏科现象。李书福读中学的时候,他在物理竞赛中,竟取得了全校第一名;初二时,他参加台州地区统考,还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跳到高一,而且是台州市很好的中学;但是,刚上高一,他又自我休学了。老师找上门,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只有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将来才会有出息,否则就只能当泥水匠了。

李书福虽然天生执拗,但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他还是同意回到高中,继续读书。毕竟在当时,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除了读书,恐怕也只能跟父母下地干活,而发财创业跟他这个年龄,尚有一些距离。

李书福回到学校,读了三年高中,可是高考总成绩差了15分,他还是没能迈进大学的门槛。

在国内,入学读书是每一个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成长历程,虽然李书福的读书经历,充满了踌躇和反复,但他还是将高中读完了。

我们不知道,是否应该感谢饱受争议、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高考,最终没能让李书福走进大学校园,而让他走上了一条别样的、精彩的、造汽车的道路。

社会需要大学生,但是更需要李书福这种极富冒险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领军人物。

李书福高中毕业那年,他19岁。他决定不再复读,而是毅然选择离开学校。那份决然的态度,就好像凯撒大帝领兵出征罗马时的“壮烈”神情,虽然他手下没有“兵将”,但心中却怀揣着百千份坚定的信心,胸膛中荡漾着万亿种创业的豪情。

李书福走出校门去创业,他干的第一份工作又将会是什么呢? Q70wpjB7nHlLYIaVsMEzuK5WtBzCAyA7Z+eRFVBjVpMcfJrJcz/rcLTRnrriDos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