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醍醐灌顶”于不惑之年

虽然王正华有一定的“吸金”本事,可“吸金”毕竟不是“造金”,当他的那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因为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后期基本上都跑不起来了。

春秋国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它开始步入经营正轨的时候,却很快面临被逼停的危机。

在80年代之前,中国人几乎没有个人旅游的概念,要想出去走走,基本上只能依靠单位的集体旅游——前提是单位效益够好,而且次数也不是很多,地点通常也在附近。此外,就是领导干部们开会时可以出游一番。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个人游称得上是一个新鲜名词。

当时中国的旅游业自由竞争空间很小,外国客源被有外宾接待资格的国有旅行社垄断,单位奖励旅游也被国旅、中旅、中青旅乃至各个国有企事业单位系统内部的旅行社瓜分完毕。另外,政府也在内部系统对国内旅游采取“不鼓励、不提倡、不支持”的“三不政策”。

基于这种现状,王正华不得不考虑如何催生出个人旅游热,让经济相对宽裕的人走出家乡,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看一看、转一转。自己想不明白,王正华就从书中寻找答案。偶然间,他在一本由浙江大学一位老师编著的教材中获得了启发。

这本书名叫《世界旅游业及其哲学》,听起来名字怪怪的,但内容却比较实在。浙大的那位老师曾经去国外学习过,一路上有感而发,所以回国之后写了这本教材。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了不少前卫思想。尽管现在看来它的知识性算不上多么超前和深厚,但对于那个转型年代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本让人醍醐灌顶的“天书”。

王正华阅读这本书时如痴如醉,他的“旅游观”就此形成,或者说大部分核心理念来源于它。其中最让王正华有所启发的是浙大老师讲的:世界各国的旅游基本都是以散客为主。

王正华读到此处,忍不住拍案叫绝,要知道他的春秋国旅正是面向广大散客的,而这个做法竟然是符合世界旅游发展潮流的。放下书之后,王正华更加坚定了要将这碗饭吃到底的决心。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王正华刚刚涉足旅游业,就一脚迈进了世界旅游的先河,让他那不起眼的小铁亭子与其他旅行社拉开了距离。春秋国旅就像王正华一样,在当时成为了另类事物的代名词。

有了书本知识的勉励,王正华开始兢兢业业地打理春秋国旅。由于是集体经济,王正华在经营之外免不了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好在他有深厚的从政背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办事风格和工作流程比较熟悉,因此周旋得还算游刃有余。但是在经营主业务的时候,王正华常因为散客的不同特点绞尽脑汁。

渐渐地,随着春秋国旅的壮大,王正华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稍有不慎,就会将一些矛盾激化,从而给自己惹来麻烦。与此同时,王正华也发现:当一个人不能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精力会因分流而变得少得可怜,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作效率的大幅度降低。

王正华隐隐意识到自己将再次面临人生的岔路口,经过一番权衡对比之后,他于1985年正式辞职。

那时候,王正华已经在机关工作了20多年,可他家中的生活依然过得很清苦,他也拿不出更多的钱下海经商,这也就迫使他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失败。在他决定放弃机关工作的那几个仲夏之夜,父母妻儿都已熟睡,他却盯着窗外难以入睡。他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思来想去,他觉得不能将自己余下的光阴钉死在一条街道上。

王正华的辞职,让不少人大跌眼镜,毕竟他在机关和商业之间,往返了3年多,虽然过程比较艰辛,但是他最终还是挺了下来。

从事业单位离职,这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好比天方夜谭。因为在习惯了国有制、集体所有制的体系之后,中国的民众通常都认为自己的一生会跟单位牢牢绑定在一起。只要不犯严重的过错,没有人会从一个铁饭碗的体制中剥离出来。

更要命的是,当时的王正华并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他已经41岁了,是一个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改正错误、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年纪。最主要的是,王正华凭借个人才干,已经在政府机关工作了20多年,好不容易熬到了处级。

没有人会理解王正华:为了一个集体所有的小旅行社,丢掉了处级干部的待遇,丢掉了前景看好的仕途,反而进入到一个谁也无法预言结果的“死胡同”里。

不过,如果从王正华当时的境遇抽离出来看,那个时代也真有不少人辞官下海的。但是那些人的辞职,通常都拥有着雄厚的政府资源和人脉基础,而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也是前途明朗的“大买卖”。王正华和他们相比完全不一样,他几乎没有任何便利的资源和条件,即便有,也帮不上他的春秋国旅什么忙,这毕竟只是一个做散客的小旅行社,跟事业单位基本靠不上边。另外,王正华的身体也不是创业的最佳状态,早在70年代,王正华在一次义务献血后,持续发烧了很久,最后被检查出患有乙型肝炎,那时,大夫告诉他:你的可预期生命差不多还有10多年。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很多不利于创业的客观障碍,那么放在王正华身上几乎成为了负面因素的集合体——他几乎不占任何有利条件。然而王正华就是这么一种不走寻常路、不按套路出牌的个性。他最终还是在“众叛亲离”的反对声中,走出了政府圈子,变成了一位创业者。

这是一种外人难以衡量的勇气和信心,王正华真的着了魔吗?

现在来看,王正华决心走上这条“不归路”有三个原因:第一,在他41岁这年,忽然发现人这一辈子如果就呆在一个地方不动窝,是一种人生的悲剧;第二,他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从政、善于从政的人,他更喜欢自由一些的工作,和那些整天脑子揣着政治斗争的人融合不到一起;第三,他认定春秋国旅必将由小变大,顺应国际潮流而一步步发展壮大。

就这样,41岁的王正华辞职了,带着一颗闯天下的心和一腔奠基大业的热血,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当时,街道只允许王正华带走一个企业,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旅行社。对此,老王的解释是“选旅行社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没有钱”。

80年代的上海,和现在相比自然很落后,一个铁皮亭子,算不上多么寒酸。但辞职之后的王正华觉得,既然现在专注做春秋国旅了,理当有一个比较体面的开始——哪怕讨个好彩头也行。于是,王正华打算搬出铁皮亭子,换一个相对气派些的办公场地。

终于,王正华经过精挑细选之后,选择了上海的一块风水宝地西藏路。在30年代的大上海,那儿曾经是著名的莺歌燕舞之地,遍布娱乐场所,像什么“大世界”、“跑马场”都在这附近。

王正华不是个迷信的人,但是他要通过一块宝地让自己沾沾财气,于是他将西藏路当成了新的根据地。 veJP6iFfxvL1Kql/l4mhaZlkSSOFl9lktRDeFit/rX16ltlqi0mUv17tkZJHk1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