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黑泽明导演的著名电影《七武士》中,曾经出现过一面旗子,上面画着6个圈圈、1个三角,以及一个“た”字假名。
这是一个被誉为传世经典的画面,6个圈圈代表着片中的6个武士,1个三角代表既是武士又是农民的菊千代,而那个位于所有图案最下方的“た”字,则代表着大地,或者说是农田。
黑泽明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武士,或者说整个武士阶级,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的。
正是如此。
话说在天平十五年(743年),为了改变当时日本贫穷,粮食产量低下,土地无法被全面开垦的悲惨局面,圣武天皇特地颁布了一部名为《垦田永年私财法》的法律。
这部法律文如其题,就是无论何人,只要去开垦了土地,那么除去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上交给国家公粮之外,剩下的无论是粮食也好土地也罢,都将永远是此人的私有财产。
而这些开发者也有一个法定的名称,叫开发领主,简称领主。
那些田也是有专门称谓的,叫作名田,即有名字的田,换言之,就是私人的田。所以领主们有时候也会被叫作名主。
再后来,有的领主因为名下的田地很多,地盘很大,于是便被人叫作大名。
而给大名看家护院的,叫“侍”,也就是传说中的武士。
说白了大名就是一方诸侯,武士就是他们的家臣。
家臣混得好,也能混成大名;大名混得差了,同样得沦落到当家臣,这两者其实是共通的。
再说诸侯这种职业,听起来是很牛逼没错,不管地盘大小,再怎么样也是说一不二的一方豪强,更何况日本诸大名的家业从来都不小,尽管比不上中国春秋战国的前辈们,可较之《格林童话》里欧洲的那些堪称乡长、村长的王子王孙,那真的是不知大到哪儿去了。
只不过在江户时代,日本大名的日子有点苦逼。
虽说他们祖上也曾经风光过,但那也是距黑船来航300多年前的故事了。那会儿日本尚且处在一个你打我我打你的血腥乱世,史称战国时代。
在那个年代,一批批的大名靠着自己的文韬武略、机智阴谋,如同闪耀的群星一般登上历史舞台,比如织田信长,比如武田信玄,又比如上杉谦信。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其实也是大名出身,最后越混越厉害,做大了,统一了,搞了个幕府做上了将军而已。
不过日本所谓的统一,着实是相当不彻底。尽管顶头有个幕府,但下面依然是由各大名自行分封管理,属于标准的封建社会。
而将军真正能管得着的,不过也就是整个日本的1/5罢了,这1/5的领地,叫作天领。
光凭这20%的领地和一个幕府将军的头衔是不足以统治整个日本的,这点江户时代的开创者德川家康非常清楚。为了不让战国乱世重演,他在幕府成立之初便制定了3个大体方针用以治国,分别是法律、时间和金钱。
法律,就是通过制定律法规矩来约束各路大名。一部《武家诸法度》,严苛而又细致地从衣食住行、婚娶丧假等各方面规定了大名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但凡有违法乱纪的,一律照章办事,或削减领地,或剥夺家业,或……拖出去勒令切腹。那年头为了一口吃的而被砍掉一半领地的大名大有人在,数百年后那句著名口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德川幕府早已切实地用在了各路诸侯的身上。
时间,就是来回折腾各路诸侯,浪费他们的时间。为了贯彻这一点,德川幕府开创了即便是世界范围都相当罕见的一种制度——参勤交代。
简单来讲,就是当时全日本的大约300个诸侯,原则上每年每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从自己的领地出发来到江户,帮助将军处理一些政务工作,这叫参勤;工作完之后,你还得在规定的时间原路返回自己的领国,准备第二年再来一次,此谓交代。
此外,为了让大家在造反的时候能有一种投鼠忌器的感觉,各大名的老婆孩子照例都是要留在江户做人质的,而且这一留通常就是一辈子,尤其是世子,不等到老爹撒手人寰,基本是很难再回老家了。
当然,这世界上毕竟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视法律为粪土,将家人当作累赘,老婆死了可以再娶,儿子没了能再生,总之,就是要造反。
对于这样的变态,德川家康也早就做好了预防对策,那就是金钱。
自然,不是出钱跟大名们搞好关系,而是让大名们拼命花钱,将收入甚至是家底花得干干净净,穷得造不起反。
这并非说笑。让大名烧钱,历来是德川幕府的基本国策,而这项国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叫作“支援幕府建设”,幕府要造城了,你给钱;幕府要修理河道了,你给钱;幕府要赈灾了,你给钱;将军要出去打猎,泡妞觉得手头紧了,还是你给钱。给得少了,给得慢了,给的时候脸色不好看态度不端正了,一律依法严惩。
第二部分其实就是大名们在江户参勤、交代时所需的生活费,千万不要小看这笔钱,这钱的数目其实比为幕府修路造桥更厉害。要知道,大名并不是来江户看一看将军,批几个文件就能拍拍屁股回家的,一年里他们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留在江户的。而且,大名毕竟是大名,是有身份的人,所以不可能孤身一人来出差,手下的保镖、打杂的、辅佐的,搞不好还有几个小老婆,这些人都得吃饭,都得花钱。事实上,大名在江户逗留时候所花费的金钱,基本上是自己领国年收入的40%到60%。
这么一折腾,别说造反,很多大名不靠举债度日就已经算祖宗保佑了。
总之,在江户时代,诸大名整天过的就是兢兢业业工作、谨慎细微度日的日子,生怕哪一天自己干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甚至是吃错了什么、穿错了什么,都会换来平地一声惊雷,被剥夺家业,甚至是身首异处。
说完了大名来说公家。
公家也叫公卿,就是宫廷贵族。他们的名字辨识度比较高,一般古代日本叫藤原某某、一条某某、近卫某某的,多是公卿出身。
日本自源赖朝创建镰仓幕府,进入武士时代之后,便成为一个二元政治的国度。统治阶级分为两派:一派叫朝廷,以天皇为首;另一派叫幕府,尊将军为大。
将军的小弟叫武士,这个你已经知道了。天皇下面的,便是公家了。
当然,名义上大家都是天皇的臣民。
这群人虽然美其名曰贵族,但其实并不怎么对得起这个称号。他们从小就娇生惯养、好逸恶劳,除了一部分人好歹还读读书、练练字啥的,其余的基本都只会靠着一张家谱在朝廷混饭。在武士势力还没有完全崛起的时候,倒也一度做了好几百年的大爷,可当武士们纷纷拿着真刀真枪来到他们面前争地盘、抢财产的时候,他们就彻底没辙了。
战国时代,是公家们受苦受难的时代,尽管他们拥有着正三位、正二位的高官头衔,却依然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悲惨生活,不得不靠变卖家中财产过日子,再惨一点的则只能卖孩子——将女儿下嫁给那些他们一度看不上眼的武士,换取一些彩礼钱。
一个国家的贵族阶级能普遍过上这种日子,放眼全世界也就日本了。
好在后来和平了,解放了,德川家康考虑到让这些人继续苦巴巴地过日子实在有些不合适,于是给了他们一些地产,打那时候起,公家才算是重新走上了温饱小康的道路。
当然,也就是温饱小康而已。如果谁要想再在吃饱喝足后多干点别的,比如参政议政啊,针砭时弊啊,那就真对不起你了,接着回家卖女儿吧。
虽然考虑到众公家本身实力能力有限,不太可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但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德川家康仍是制定了一部《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来限制他们的行事。
这是一部相当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法律,表面上说的是公家,其实真正针对的,是天皇。
天皇是日本自古的国家象征以及统治者,不过,在更多的时候,这统治者三个字前还得加上“名誉”二字。
他们除了自古以来被奉为真龙天子,号称是神不是人之外,也没啥神通,所以,在讲究实在本事的战国时代,日子一样不好过,据说过年的时候,连年糕都吃不上。
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种事儿。
要说不幸,做皇帝做得那么穷确实够不幸的。
可反过来,过得那么穷居然还能接着当皇帝,也是真够幸运的。
德川家康搞定日本后,给了天皇以及全体公家总共10万石的领地,供他们吃喝住用,于是,这哥们儿总算也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上几块年糕了。
石,日本古代体积单位。一石粮食一般有180公斤左右,差不多够一个成年人吃一年。
所谓10万石领地,指的是这片领地的年度总产值为10万石粮食,或许风调雨顺成了12万石,也可能因大灾大难变成了8万石,总的平均基本就是这些,那些所谓的百万石大名也是这个意思。
说白了就是GDP嘛。
10万石,放在大名中间,充其量也就算个中产,而且这10万石领地里,其中的7万石属于广大的公家同志,真正给天皇的,只有3万石,这简直就是小资产阶级了,要是江户时代日本闹起无产阶级革命,那天皇妥妥地就是被团结对象。
更要命的是,这小资还不能白做,得听话。
在总条数为17条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里,第一条就明文规定,天皇的职责绝对不是什么勤理政务让人民幸福之类的,而是研究学问,搞那些鬼都看不懂的高深莫测的学问,比如钻研钻研假名有几种写法啊、和歌有几种念法啊以及日本800万诸神背后有什么故事之类的。
反正就是请皇上您消磨时间也好浪费生命也罢,但凡过年您还想再吃年糕的,就别关心政治。
而公家的职责,是帮助天皇一起研究学问,说白了,就是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混吃等死盼天黑。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绝大多数的大名和公卿基本上都是无缘中央政治的人。
现在好了,这规矩被打破了,还是被幕府的首席老中给打破的。
当然阿部正弘也是一片好心,他很清楚这次不比从前了,整个日本面临着2000年来未有之变局,若是再靠幕府一家之言来定夺乾坤,恐怕是不妥,更何况将来如果因此搞出什么偏差,后果不堪设想。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搞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民主,要求听取诸侯和公卿的意见,以便做出下一步对策。
消息传出,全日本都震惊了。
向来独断专行的幕府居然会书面行文要诸大名给出自己的意见,这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的感觉。相较之下,黑船来航都已经不算什么大事了。
震惊过后,是群情激奋。
300年一遇的参政议政机会,不用白不用啊!
于是一个月不到,各藩的意见书就跟雪花一般呈送了上来——藩,就是大名领国的通称,也叫藩国。
面对大家的积极参与,阿部正弘却并不怎么高兴,因为他发现事情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根据阿部大人的预计,300来个大名、100多个公卿,怎么着也能想出一两个与众不同的好办法,可结果是这400多种意见竟然被非常均匀地分成了3种,除了庙堂之上已如水火的开国、锁国之外,还多出了一种新想法——攘夷。
所谓攘夷,简单来讲,就是让外国人都去死——无所谓锁国、开国,反正只要在日本境内看到外国人,要么打残了赶出去,要么打死了丢出去。
显然,这里的外国人并不包括中国人和荷兰人。
比较要命的是,“攘夷”一词出自《春秋》,所谓“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对于历来信奉中华儒学正统的日本人而言,支持攘夷,无疑也是一种政治正确。于是原本的双方对立变成了三方大战,场面愈加混乱了。
而比权贵们更激动的,是老百姓。
绝大多数日本群众都是锁国派和攘夷派,他们抱着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认定外国人没一个好东西。同时,对于幕府非但迟迟不攘夷,反而还和外国人接触,大家都表示很不爽。此外,就阿部正弘打破常规问政地方一事,老百姓也表现出了担忧和怀疑。
他们非常纯朴地认为,一向独裁的幕府,若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怎么可能会找诸侯们商量事情?
关于这一点,其实诸侯们也是这么想的。
虽说山穷水尽是肯定不至于,但在诸大名看来,德川幕府的威信已是大不如从前了。
平心而论,比起专制独裁,民主固然是好的,然而很多时候,好的未必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