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我认识的王石,看起来好像一块石,其实是一方玉。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位似石实玉的人,怎样在他弄潮其中的经济大时代,被凿成中国新一代企业家队伍中的一尊器。
先从王石似石的一面谈起吧。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他,是在黑龙江亚布力举行的一次论坛上。只见这位万科老总手缠绷带登台,先为着装不整道歉——原来他的手指刚刚在滑雪时折断,无法穿西服、结领带——然后话锋一转,开谈企业信用。当时的印象,这个人分明朴实如石。可是,我也不免好奇:这样硬气的性格,是怎样持续20年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里弄潮生意和企业的?
回头看,王石之路是由数之不尽的岔路铺成的。在任何一个岔路口上,行差踏错一步,走下去的路线就截然不同。举一个例,1983年的王石在政府外贸部门站住了脚,特别是已经“学会了”怎样适应政府机关工作的要求,从而被上峰定为“可培养人才”。继续下去,“20年的媳妇熬成婆”是可能的,虽然没人可以说那个王石究竟可能熬成怎样的一位“婆”。但是当年王石说放弃就放弃,再也不熬了,只身从广州到深圳,从当年深圳特区发展公司的一个编外办事员开始,“下海”去也。为什么当年的王石走出了这一步?无数因素凑合使然,但其中很重要的是他硬气如石的个性——靠别人“栽培”不算成功,要自己闯出来才算!
紧跟着又是一个岔路口。原来王石初入商海就小有成就,他开通东北玉米供货深圳的商路,成为当地最早的“饲料大王”。不料香港市场一个随机扰动,深圳养鸡场一时间谁也不买玉米。祸从天降,“饲料大王”手里突然积压了几千吨玉米,一下子要赔一百几十万元!有路可走吗?有的是:可以推脱给“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可以走一个“罩得住的”人的门子乞求关照;也可以一走了之、“人间蒸发”。这些路都有人走过,偏偏王石不走。他就是抗着在当年了不得的“巨亏”,冷静分析市场,大胆反向操作,在市场随机扰动消失的第一时间,变亏为赢,也为奠定日后万科的基业,挖到第一桶金。
是的,多少商场英雄豪杰,哪个不是曾经有雄心和梦想?可是回头看,经得起岁月蹂躏的,怎么算也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时也、运也、命也,个人控制不了的因素多到屈指难算,但当事人在每个岔路口的判断、抉择和行动,怎样打量也是非宿命论的历史的一个要件。从这个角度看,王石的故事有说服力。要不是硬得颇有分量,纵然再有1 000个王石恐怕也早被市场的大潮吞没。还会有日后的万科吗?可能的,概率几近于零就是了。
说来不容易相信,中国的市场大潮要吞噬更多的弄潮儿!当然都是转型经济惹的祸。计划公有制下的资源,宣布属于全体人民公有,其实靠一整套行政条条框框管束。法治下的市场体制呢?以清楚界定的产权为本,不能容许财产方面的巧取豪夺。唯有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转型经济,原来的行政管束动摇了,新的产权和法治又尚未建立,在亦此亦彼、非此非彼之间,机会巨大,诱惑更巨大。好比一个大果园,老篱笆已经破败,新界限尚未划定,人们是下手抢摘现成的果子,还是甘愿投入汗水和辛劳,另辟生产性门径?
王石走的是后一条路。很难的,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非生产性寻租活动”的回报高得惊人!更难的,是商场如战场,竞争对手靠权力租金为本,你没有,这个仗怎么打?说来这一点恰恰是引起我关注王石的地方。2000年到上海看一位住在虹桥机场附近万科楼盘里的朋友。我问,飞机起落很吵吧?他说吵,但是搬来住的都不走,因为万科楼盘的质量好,尤其是物业服务好。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岔路:批到好地块赛的是“搞定”权力部门和人物的“本事”;在不好的地块上盖出优质楼宇,赛的是发现市场、创意、执行和管理的本事。都是竞争行为,都要劳动筋骨和费尽心机,也服从“用进废退”的演化准则,但是选走上三路还是下三路,只有加入了时间变量,才看得到结果完全不同。
是的,单纯以钱财标准衡量,比王石“成功”的企业家多了去了。其中的幸运者,也许早就金盆洗手,可以于远在温哥华或旧金山的豪宅颐养天年,终身不忧财富,并福及子孙。“倒霉”的呢?身败名裂的有之,锒铛入狱的有之,人头落地的也有之。但是,若要论在中国市场上成就了一番事业,给消费者、投资者、员工和整个社会带来了长远的价值,王石选的“走正道”才是必经之路。我的看法是,能够抵御转型经济中巨大而无处不在的“寻租诱惑”的,硬气如石还远为不够,非品格如玉才经得起几十年时光岁月的考验。
当然不是说王石就是一位天生杰出的企业家。“玉不琢不成器”是一句老话,用在王石身上也颇为合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各行各业凡成大器者,哪个不是要被雕凿多年?不但要去尽沙石,就是玉质之材,长得不是个地方的也要一一剔除。王石做到的,就是不但没有被中国的市场大潮吞没,而且还被凿成为一代企业家之器。他绝对不是先知先觉的“天才企业家”,否则引领中国房地产的品牌,怎么会从“饲料王”做起呢?问题是王石的后知后觉实在有点过人之处。他能够从小的市场教训里悟出大的通向成功的道理;他懂得知易行难,想明白的一定要做个明白;他敢于手起刀落,大胆地和已经拥有的成功告别。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别人还在加、加、加的时候,王石早就开始减、减、减,集中再集中,终于在分工的体系里占据了高高的一席之地。
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忠实地记录了造就王石的这个时代。读者从这本书中,当然不难读出主人公的骄傲之情——一个成功经营了一家举世知名的公司又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怎么可能没有骄傲之情?但是这本企业家自己写的书丝毫没有“成者为王”、文过饰非的毛病。作者由衷感谢他所得以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时代。对于自己和自己领导的公司在成长路上犯过的错、中过的计、上过的当,以及从中学到和悟到的道理,作者无不平实相对,一一道来。正是这种认知和述说的风格,使本书超越了“一个成功人士的私人故事”,成为对造就了王石和王石这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经济大时代的一个方面的实录。将来的人们,也许关心一个禁锢市场经济几十年的国家,究竟怎样重走市场之路?他们也许关心,一个靠行政管束资源利用的经济,究竟怎样重建产权和法治?他们或许还好奇,在一个“官本位”泛滥的社会里,究竟怎样成长起立于世界企业家之林的中国企业家?要是他们真的关心和感兴趣,那就请他们读读王石的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