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港人不吃鸡,我就认栽!

整个一役下来,赔了110万,把白手起家赚的40万搭进去,还有负资产70万。只要供货方催逼货款,我随时可能破产。怎么办?

足足睡了24小时。我起来打点行装,踏上北去的火车,再从广州搭上飞大连的航班,找到大连粮油进出口公司,询问对方还有多少库存玉米?

“1.5万吨。”

“全收了,我派船,在当地港口交货,付款条件是到达目的地深圳蛇口100天再付。”我清楚,外贸急于出手积压的库存,再苛刻的条件也会接受。第二站天津,第三站青岛,把外贸库存的玉米全买下来,总共3万多吨。

我不相信香港人从此之后不再吃鸡。只要吃鸡就得养鸡,就得消耗大量的玉米,而玉米只有我王石手中有现货。现在谁都不要玉米,市场价是最低的。问题的要点不在香港人是否吃鸡,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要点是,香港人什么时候开始吃鸡?如果玉米运到深圳,香港人还没有唤起吃鸡的热情,就会造成更大量的玉米积压;如果玉米到了深圳100天后香港人仍然固执地“以鸽代鸡”,那我只有彻底认输。

第一条万吨散装船在大连装载了7 000吨玉米,启程经渤海过黄海向南海驶过来。随着海轮距深圳的路程缩短,我也开始紧张起来,天天盯着报纸电视,“香港人啊,你们吃鸡啊吃鸡啊……”

1983年的夏天,台风来得特别频繁。7 000吨玉米船却没有误期,按时抵达南海海域,并向珠江口进发。

还没有香港人开始吃鸡的消息,7 000吨的玉米船却距离深圳越来越近。夜深人静,我在莫扎特《弥撒曲》声中默念:台风啊,南海的台风,你刮吧,刮吧,阻滞这条船,最好能把它打沉。反正船运合同保了自然灾害险。

差两天,7 000吨船就要停靠蛇口赤湾码头了。香港报纸刊登了一条消息:之前的报道有误,饲料中不存在致癌物质。

这消息如同及时雨!香港人再次开始享受吃白斩鸡、盐焗鸡的快乐!

来到皇岗村,找到发仔,预订20台8吨翻斗卡车,装卸7 000吨玉米。

来到赤湾港。我站在一个高台上。看着万吨巨轮耸立眼前,载重翻斗车一辆接一辆。起重门吊上的吊网一兜是8吨玉米包,轻轻抓起,滑轮滑动到停车的位置,一松网兜,100多包玉米落进翻斗,卡车启动,后面一辆轰隆隆补上位等待装包。向正大康地、远东金钱驶去的装载卡车队掀起尘烟滚滚。我双手叉腰仰望天空,天空是那么的蓝,云朵是那么的白……

第二役,我不仅补回赔掉的钱,还赚了300多万元。

玉米变成了金豆子。深圳的许多企业纷纷派业务员到北方收购玉米。来自北方的玉米从港口、铁路、公路源源流入深圳,流入珠江三角洲。蛇口港露天货场堆满了玉米包,还有大大小小待卸的玉米船。供需失衡,11月份,玉米真的过剩了。

此时,特发贸易部升格为贸易公司,原来贸易一科孵化出单璇领导的医疗器械科、张西甫任科长的科学仪器科,饲料组跟着水涨船高也升格为饲料科。

某天一上班,我被陆总一个电话叫进他的办公室。

“怎么回事?”编辑出身的陆总将一摞报纸递过来。

我瞥了一眼手中的《深圳特区报》,一篇评论员文章在赫然的位置,批评特区企业盲目进玉米造成的大量积压和浪费,还点了特发贸易公司的名。进陆总办公室之前我已经看到这篇评论。

“什么怎么回事?”我平静地反问。

“大量积压玉米损失严重,尤其是特发贸易部在蛇口码头的积压,一上班孙总就交代秘书追问此事,要我立即写出书面材料。这篓子捅大了。”

“蛇口码头积压玉米?不知道啊。”

“都上报啦,还打马虎眼。我现在就去蛇口,你跟我一起去!”

去就去。

坐上陆总的丰田皇冠,风驰般到了蛇口码头。

好家伙,满眼全都是帆布盖着的玉米堆。玉米垛的上部被帆布遮盖得严严实实,下部分露出一溜黄麻袋,因为潮湿和气温,玉米发出的嫩芽已经顽强地钻出麻袋缝隙,齐刷刷蹿出绿油油的玉米苗。

指着玉米苗,这位当年东江纵队的红小鬼发火了:“你如何解释?”

我只是淡淡说了句“这不是我的”,心里却有种莫名快感。

“那是谁的?”

“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买进玉米,不大清楚是哪家的。饲料科已经停止从北方进货一个月了。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拉着正大康地的买手在珠三角采购现货,中间倒一下手,赚得少一些,但是没有风险。”

“为什么正大康地不直接自己做?”

“相信王石嘛。这种做法符合‘走正道、靠大树、傍财神’的九字经。”

“咳,呵呵……”陆总眉头舒展,开心地笑了。

小小的风波过去了。饲料生意的前景引起陆总的关注,他在特发公司的办公会议上建议成立饲料公司。

此时,我已在急流勇退。我不认为饲料行业在中国能够成为一个有前途的行业,见好就收吧。我的兴趣转移到科学仪器科,协助西甫做电脑、复印机进口业务。

我退出饲料行业5年之后,1989年,四川新津的刘永行、刘永好几兄弟决定进入饲料行业。到90年代中期,刘氏兄弟的希望集团成为仅次于泰国正大集团的大陆第二大饲料生产厂家,亦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

我曾同刘永行、刘永好先生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当年坚持做饲料生意,中国的饲料大王应该是我啊。”其实,放弃饲料业务,除了不看好饲料行业的前景外,还觉得这门生意风险大利润薄,忒辛苦。然而,刘氏兄弟顺应饲料行业兴起的大势,兴趣不在“买卖”的倒货盈利上,而是脚踏实地建起饲料厂,并凭着走实业的道路成为90年代民营企业的佼佼者。 JU8lA0Y5UShTA/OlVH+kqsoTDoaBtK1oe16KCfL/rIYC3pDcnOUf6ATdYuy2wO8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