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初,宛人卓茂,宽仁恭爱,恬荡乐道,雅实不为华貌,行己在于清浊之间,自束发至白首,未尝与人有争竞。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哀、平间为密令,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民亲爱,不忍欺之。民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民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民闩:“窃闻贤明之君,使民不畏吏,吏不取民。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民矣!凡人所以群居不乱,异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礼义,知相敬事也。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从,不在人间邪!吏顾不当乘威力强求耳。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民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沦,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民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治事自若。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迁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及工芥居摄,以病免归。上郧位,先访求茂,茂时年七十余。甲申,沼门:“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
(《资;台通签》卷四个汉纪三寸二)
【译文大意】当初,宛城人卓茂宽厚仁义,谦恭爱人;性情恬淡坦荡,朴实无华,行为举止适当。从二十岁成年到白发老年,从未与人争吵,家乡的亲朋故友虽行为才干与卓茂不同,却都尊敬爱慕他。卓茂在西汉哀帝、平帝时当过密县县令,爱民如子,推行仁政,从来不恶言恶语,官民亲敬热爱他。不忍心欺骗他。曾经有一个人上告说,卓茂属下的亭长接受他所送的米和肉。卓茂说:“是亭长向你要的呢,还是你有事托他而送的呢,或平时有恩情而给他的呢?”那个人说:“是我自己送给他的。”卓茂说:“是你自己送给他的,为什么还要上告呢?”那个人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让老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也不向老百姓索取东西。现在是我害怕官吏,所以才送东西给他。那个官吏最终还是收下了,所以我来报告。”卓茂说:“你可真是个坏百姓!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能聚居在一起有秩序地生活,就在于人有仁爱礼义,懂得相互尊重。而你偏偏不修身养性,难道你能远走高飞,脱离人间吗?做官的人固然不应该凭借权力强取豪夺。吏长向来是一位善良的官吏,每年送给他一点东西,正是礼义的表现。”那个人又说:“如果这样的话,那法律为什么要禁止呢?”卓茂笑着说:“法律设立行为的规范,礼义顺应人们的感情。现在我用礼义教诲你,你一定没有怨恨恶感;如果我用法律惩罚你,你怎么能不手足无措呢?同一个衙门,罪过小的要罚,罪过大的要杀头。你权且回去想想吧!”当初,卓茂到密县上任,有废除的事项,也有新立的措施,官民不解而嘲笑他,邻县的人听说后也嘲笑他没有才干。河南郡守为此又安置一位守令与卓茂平起平坐。卓茂并没有感到厌恶,照常办事,神态自若。几年以后,他所推行的教育感化形成风气,以至路不拾遗。后卓茂升迁当京部丞,密县的男女老少流泪相送。等王莽摄政后,卓茂才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刘秀称帝后,首先访寻卓茂。当时卓茂已七十余岁,甲申,刘秀下诏:“扬名天下的,应该得到重奖。任卓茂为太傅,封为褒德侯。”
【阐释】《沦浯》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说的是治理国家要用道德加以诱导,用礼教整齐民心。卓茂深明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