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治军

【原文】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将知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故曰,弩不中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口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孙膑兵法》)

【译文大意】孙膑说:如果想了解治军、用兵的道理,必须效法用弩射箭的规律。箭好比是士卒。弩好比是将帅。发射人好比是国君。箭的构造,金属作的箭头在前面,羽毛作的箭翎在后面,所以射出去以后强劲有力而飞快。……现在治军却相反,不是前重后轻,而是后重前轻。这样做法,用来布阵操练是能搞得很好的,如果用于实战叫士兵勇往直前地冲锋陷阵,就难以听从指挥了。这是由于人们治军时没有效法箭的缘故。弩,好比是将帅。弩张开后如果弩臂不正,就会有一侧偏强一侧偏弱而不协调,它的两翼对箭的推动力就不一致,这样,虽然箭的前重后轻都很适宜得当,也还是射不中箭靶。同样,如果将帅不同心协力,尽管士卒的条件很好,前重后轻也布置得对头,也还是不能克敌制胜。箭的前重后轻都适宜得当,弩臂张得也端正,两翼对箭的推动力也一致,,但发射人指的方向有偏差,结果也还是射不中目标。所以,士卒的前重后轻部署得当,将帅也协调一致,如果国君的指挥或决策不对头,也还是不能克敌制胜的。箭能中靶,在于箭的构造正确、弩的臂平正、两翼推动箭的力量一致、发射方向对头,这四个方面都合乎要求。军队要取得克敌制胜的战功,也必须象用弩射箭一样,在于国君、将帅、士卒都合乎要求,同心协力。所以说,军队战胜敌人的道理,和弩箭射中目标的道理是没有两样的。这就是治军、用兵之道。

……所以遵循这个道理,掌握了这个道理,军队就能建树战功,国君就能威名远扬。

【阐释】本文以矢、弩、射者为喻,用矢比喻士卒;用弩比喻将帅,用射者比喻国君。孙膑抓住士卒的组织,将帅的指挥和国君的决策三个方面,阐明了治军胜敌的道理。

首先,对士兵的要求,孙膑主张配置兵力前重后轻,如同矢的结构“金在前,羽在后”,这样作战时才能有巨大的冲击力和杀伤力,反之,前轻后重,出击力量单薄,一旦交锋,往往一触即溃,常言说兵败如山倒,如果与敌一交锋就先败阵,肯定会影响士气,毁灭全局。提请注意的是这不过也是用兵之道的其中一种,这个道理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并结合“斗一,守二”、“有锋有后”的用兵之道,灵活使用。

其次,孙膑要求将帅齐心合力。他用弩比喻将帅,弩射箭时,弩臂必须平正,两翼对矢的推动力必须均协。否则就不可能将矢射到所期射的目标上。一支军队将帅不合,劲不往一处使,心不往一处想,怎么可能取得共同利益的胜利呢?当年宋辽的幽州之战,主将潘美和副将杨业不和,杨业出击中伏后,潘美不但不如期接应,反而提前撤退,结果使杨业全军被歼,主帅被俘。这就是将帅不和造成的惨例。所以,孙膑在这里一再强调,尽管士卒的条件很好,将帅不和,“犹不胜敌也。”

再次,对国君的要求,孙膑说:“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所谓“发者非也”,指的是射击的方向不对或技术不佳,也就是比喻国君的战略决策不对或战略打击方向不对。要想射中目标,仅仅有了好的弓箭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好的射者。国君要正确做出战略决策,正确规定打击方向,这是至关作战全局,取得战争胜利的第一号保证。

士卒、将帅、国君,三者要同心合力,协调一致,精兵要靠强将统帅,强将要靠英明的国君指挥,只有三位一体,高度统一,才能克敌制胜。 f0uTcmM4ruYl9AiwjvthQ99m3XT4Yh+eMH+RunX/+3OZ38AzLZ2zZfpqqzp61qn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