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去皮),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擘)12个,芍药18克,饴糖30克(后烊冲)。
(用法)上药以水700毫升,煎至400毫升,去渣,人饴烊化,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腹痛。证见腹痛喜温喜按,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萎黄;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中虚吐血衄血,遗精等。现常用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低热、贫血等病。
(按语)①证见痛处喜按,得食痛减,饮食喜温畏凉,舌苔白,脉缓。②本方可用治消化道溃疡,功能性低热,贫血。
(方源)《山西中医》1998;(3):3
(组成)东洋参30克,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五灵脂30克,丹参30克,郁金30克,川楝子30克,甘草30克,鸡内金120克,陈皮60克,神曲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
(功效)补益脾气,消食。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见胃脘规律痛,伴泛酸、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按语)①本方以胃脘规律性痛,泛酸纳呆,苔白、脉细。②本方可用治消化性溃疡。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炮附子30克,人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腹痛。证见腹痛,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心下逆满,呕哕不止,呕吐泄利,霍乱转筋,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呕哕不止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附子。③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扩张等。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肉桂15克,附子15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肉桂炯服)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主治)腹痛。证见腹痛,吐泻,不思饮食,手足冷。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按,吐泻,手足冷,脉沉迟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附子理中丸加肉桂。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扩张等。
(方源)《明医杂著》
(组成)干姜30克,人参30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法夏30克,茯苓4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益气健脾,温化痰涎。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之咳嗽呕吐。证见咳唾痰涎,呕吐清水,食少,或饮食难化;大便不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咳唾痰涎,呕吐清水,大便不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法夏、茯苓。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梗阻等。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枳实15克,白术30克,人参30克,甘草30克,茯苓30克,干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或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主治)腹痛。证见脘腹痞满作痛,手不可近。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痞满作痛,手不得近,咳唾痰涎胸闷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枳实、茯苓。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扩张,胃下垂等。
(方源)《通欲伤寒论》
(组成)广木香3克,东洋参5克,干姜3克,砂仁3克,白术6克,炙甘草2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健脾,行气止痛。
(主治)中寒腹痛。证见腹痛喜温喜按,肢冷,便溏,或吐利脘满,苔白腻,脉沉弱。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喜按,肢冷,便溏,脉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广木香、砂仁。③本方可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冠心病之属虚寒气滞者。
(方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亦可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泄泻,呕吐。证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腹满食少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痹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以及小儿慢惊凤,病后喜呕涎沫等。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原用法为少量多次服:鸡蛋黄大小一九,日3、4服,夜2服,即一日夜可服6次。服至腹中觉热为度,“可增至三、四丸”,每次服量也可增大。但虽如此,药效还是不及汤剂,即现代所谓的“理中汤”。原《伤寒杂病论》已有“人参汤”药物同此方,各药均为三两(今每剂各药用10克)治胸痹因虚寒者。③霍乱,指吐、泻并作之证(与西医学的霍乱杆菌引起的霍乱不同)。本方证所指霍乱,是吐泻并作之属虚寒证者。④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扩张,以及小儿消化不良、冠心病之属于虚寒证型者。
(方源)《正体类要》卷下。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各3克,木香1.5克,甘草(炙)0.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现另有丸剂,每次6—9克,温开水送服,1日2—3次;制成膏滋剂,名养血归脾膏,每次1—2食匙,开水冲服,1日2—3次。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心悸。证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脾不统血,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等。现常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性溃疡、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甲状腺机能亢进、癫痫、神经衰弱、脑外伤后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证、视力疲劳、脱发等属于心脾两虚或脾不统血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黄苔白,脉缓。②本方可用治心脏疾病,消化性溃疡,贫血等。
(方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册引曹成铿方。
(组成)紫河车(焙干)250克,黄芪50克,茯苓各30克,鸡内金20克,砂仁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拌匀,早晚饭前各用温开水送服10克。
(功效)益气,养胃健脾,理气祛瘀,解痉止痛。
(主治)虚寒型消化性溃疡。证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舌质淡红,苔白等。
(方源)《良方集腑》
(组成)高良姜30克,香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可服2剂。
(功效)行气祛寒,止痛。
(主治)寒邪犯胃。证见胃脘疼痛暴作,温熨脘部则痛减,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热食,小便色清,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疼痛暴作,温熨则痛减,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热食,舌苔白,脉紧。②本方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源)《福建中医药》
(组成)吴茱萸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连服3周为一疗程。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寒邪犯胃。证见上腹疼痛,压痛,腹胀,反酸嗳气,舌质淡红,苔白,脉沉迟。
(按语)①本方证以上腹疼痛,压痛,腹胀,反酸,嗳气,舌苔白。②本方用治胃溃疡。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神曲20克,山楂60克,茯苓30克,半夏30克,陈皮10克,连翘10克,莱菔子10克。
(用法)作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3剂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食和胃,化积散痞。
(主治)食滞胃脘。证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气如败卵,恶心或吐宿食,吐后痛缓,恶食,苔厚腻,脉弦滑。
(按语)①本方证以食滞胃胀痛,嗳腐吞酸,气如败卵,恶心呕吐,吐后痛缓,苔腻,脉滑。②本方用以治疗胃溃疡。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6—18克,白术15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当归6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胃补脾。
(主治)中寒呕吐恶阻。证见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
(按语)①本方证以呕吐吞酸,不思饮食,脉迟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扁豆、陈皮、当归而成。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妊娠反应等病。
(方源)《卫生宝鉴》
(组成)干姜5克,人参4克,草豆蔻4克,炙甘草4克,官桂4克,白芍4克,陈皮6克,白术6克,吴茱萸6克,益智仁6克,黑附子6克,生姜5克,枣2枚。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祛寒。
(主治)寒气客于肠胃胃脘痛。证见胃脘痛,得热则已。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痛,得热则舒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结肠炎。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4克,黄芪4克,白术4克,干姜4克,陈皮4克,法夏4克,附子4克,茯苓4克,砂仁4克,肉桂4克,白芍药4克,炙甘草4克,煨姜8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补脾,固本回阳。
(主治)慢脾风。证见吐泻日久,闭目遥头,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手足蠕动,舌短声哑,频呕清水。
(按语)①本方证以吐泻日久,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证慢脾凤,属于慢惊风的范围。③本方可用治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小儿消化不良。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附子、巴戟、炮姜、茴香各30克,沉香、炙甘草、当归、吴茱萸、人参、白术、白芍药、白茯苓、良姜、木香各15克,丁香9克,官桂21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空腹热米汤送下;亦可以上药各1/7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里散寒,健脾调中。
(主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腹痛、泄泻、呕吐。证见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止泻,手足厥冷,便利无度,形气沉困自汗。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吐泻,手足厥冷,自汗,脉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源)《卫生宝鉴》
(组成)沉香、附子、川乌、干姜、良姜、茴香、肉桂、吴茱萸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空腹热米汤或温酒送下;或以上药各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阳祛寒,暖脾调中。
(主治)脾胃虚寒积冷腹痛。证见脘腹疼痛,胁肋作胀,腹中雷鸣,便利无度,手足厥冷;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热物熨之稍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疼痛,胁肋作胀,腹中雷鸣,手足厥冷,脉沉迟为辨证要点。②方中八味药,其性均为温燥,不可滥用,不可过剂。③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
(方源)《山西中医》1998;(3):2—3
(组成)生地黄30克,党参30克,川楝子30克,仙鹤草30克,丹参15克,郁金15克,五灵脂15克,陈皮15克,神曲15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药加水约1000毫升,文火煎煮30分钟为第一煎,再加水1000毫升,煎煮50分钟为第二煎,两煎合并,分3次于饭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温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益,行气活血,生肌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方源)《良方集腋》
(组成)高良姜、香附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寒邪犯胃腹痛。证见胃脘痛,或连胸胁胀痛,胸闷不舒,呕吐,脉弦。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痛,胸闷不舒,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高良姜12克,厚朴6克,当归6克,桂心5克,生姜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心腹痛。证见心腹绞痛如刺,两胁胀满,烦闷不可忍。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腹绞痛如刺,烦闷不可忍,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冠心病等。
(方源)《湖南中医杂志》1997;(3):44
(组成)蒲公英20克,炙甘草20克,青木香12克,白术15克,法夏6克,川椒6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吴茱萸5克,陈皮5克,大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早、晚空腹服,30天为一疗程。加减;大便潜血阳性或柏油样大便者去川椒、吴茱萸,加灶心土、黑附子、阿胶;腹胀甚者加茉菔子;贫血者加鸡血藤。临床症状消失,钡餐或镜检溃汤愈合后,用黄芪建中汤善后巩固。
(功效)建中健脾,理气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下部隐痛,间或灼热,纳差,泛酸,喜温喜按,食前、夜间加重,面黄神疲,苔白润,脉沉缓。②本方可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5克,白芍5克,白术5克,炙甘草5克,人参5克,麦冬5克,川芎5克,肉桂子5克,附子5克,肉苁蓉5克,半夏10克,黄芪10克,茯苓10克,熟地10克,生姜10克,枣3枚。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益气补血,温肾健脾。
(主治)荣卫不足,脾肾久虚,积劳虚损。证见形体羸瘦,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呕吐痰沫,手足多冷,面折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多汗,梦寐惊悸,小便频数,大便滑利。
(按语)①本方证参形全羸瘦,气促,手足多冷,大便滑利,脉沉迟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结肠炎,肝硬变。
(方源)《全生指迷方》
(组成)高良姜10克,桂心、当归各6克,厚朴4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诸心腹痛。证见腹痛,得寒痛甚,得热即止。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腹痛,得热即止,得寒甚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为。